•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初中地理环境道德教育初探

    时间:2021-01-29 07:55: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旋律,同时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环境道德观念,增强初中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 环境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7-01

    1.中学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环境道德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环境道德的构成要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行为。从环境保护实践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内容:1.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2.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3.节约资源,不滥用、浪费资源。保护环境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环境道德建设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许多内容都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1.2 中学地理教育担负着环境道德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环境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态伦理和行为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团中央将生态环境道德概括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并提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具体行为准则:“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青少年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一代代培养,必然会使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在全社会形成。

    2.运用科学发展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2.1深入挖掘现有的课内资源,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为例:

    如七年级上册《气候》章节,在讲述气候成因中讲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从身边做起,为减轻温室效应做出自己该做的事情。如随手关灯关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用一次性餐具等,低碳从我做起。

    2.2 国情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各种生态环境不断凸显,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减少威胁粮食安全,水资源被污染浪费,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频繁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大量增加相关数据、影音等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提出疑问:中国“地大”,但真的“物博”吗?然后要求学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开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这其中导致的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及对策。让学生从资源角度更加了解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绪。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人口剧增带来的问题,我国人均资源量与世界的比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使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严重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必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生育观和资源的人均观念。

    2.3 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更新资料

    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很复杂,以初中孩子的知识层面来讲很多难以理解。教师应该更多的举出实例,联系身边的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紧迫性,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如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一节,讲述空气污染指数时,可结合长沙的空气质量介绍,还可引入2012年部分大城市对于PM2.5的监测这样的时事,然学生切身体会环境污染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影响。

    3.运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构建和谐课堂,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是落实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核心所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相符合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学生才是有效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更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由学生主动对于环境问题的形成、发生及影响等过程提出疑问和思考,并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想法和意见;教师不是把这些理论、道德原则强行交予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各类环境问题的图像、数据、资料、恶果等事实面前,产生深刻的思考,并联系身边的事实,从而产生深深的责任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师生处在一个平等对话的位置,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理想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是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有效的方式。

    3.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将环境道德意识的形成落实在行动上

    课堂学习虽然是环境道德教育重要阵地,但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学生必须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环境道德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和惊喜。

    如3月12日植树节,可举行植树活动,有条件更可以走出校园;2012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可以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资源的珍贵;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或走出校园进行宣传环保知识、清除街道、绿化区的垃圾,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最终以求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扬帆. 走向地理新课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4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