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造实践”教学体系

    时间:2021-01-29 08:00: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在我国自古有之,更是已经被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适合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经验。建筑专业是我校的长线主干专业,在现下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来探讨这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设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造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建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科学设置课程模式,加大实训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1建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新技术已经渗透到建筑行业,在新政策与新技术的支持下,建筑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转型升级属于必然趋势。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专业教学与建筑转型升级联系在一起,以就业作为导向,培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技能型的人才模式,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与进步。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需将互联网作為基础,明确专业学生与课程知识的优势,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学习新技术,融入到新的领域中,在人才培养中创建现代化的教育机制,重点关注创新人才的培育,以此促进国家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充分落实当前的战略机制。

    2教学体系建设原则

    2.1学生基础与岗位需要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教学计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以往总是以专业调研所得信息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接受实际。改进意见中,我们增加的多个调研环节旨在使教学实施能更好地针对学生基础。

    2.2兼顾学生整体与个体,力求人人成才

    教学计划(方案)灵活性既要针对专业岗位的不同,还要考虑培养对象的个体差异,找寻变与不变的结合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才率。

    2.3坚守质量底线,灵活开展补救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为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的大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才,我们都要去坚持。

    3“建造实践”课程教学模块构建

    建筑学科由于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形象与逻辑共存等特点,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差别较大,这会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需要较长时间进入正常的专业学习。同时,建筑学本身又具有实用性很强这一工程技术特点,其实现手段无非是用砖、瓦等材料,通过“用手”的方法建造而成,因此建造是建筑实现的根本,是直观学习建筑的必经之路。而建造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从纸上方案构思到实体施工生成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除了表现个人能力外,还要有很好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与材料商、团队成员、观众以及评委之间的互动等等,因此建造实践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4.1教学理念的创新

    从注重“空间—形体”研究转向对“空间—场地—行为—材料—形体”整体关系与互动关系的研究,将空间与环境、空间与行为、空间与材料、空间与形式作为空间建构教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空间生成的内在根源。将空间教学与环境、建造、行为等具体问题相结合,培养整体化的设计视野与方法,避免学生陷入过度形体化的设计误区。

    4.2教学结构的整合

    从课题间孤立分散的状态转向“空间认知—环境认知—行为认知”的课程整合链接。空间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决定了空间教学应以系列课题的方式进行渐进式推进,引导学生从空间认知开始,通过感知体验理解空间的概念、属性以及与空间相关的设计因素,进而对空间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掌握理性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4.3教学操作的拓展

    从“观察空间+塑造形体”的小比例模型制作为主转向“体验空间+解析空间+建构空间”的1:1模型建造,即转向感性认知、理性分析与模型建构等空间操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体验认知为先导、分析研究为重点、模型建构为手段、阶段练习为架构”的空间建构教学特色。教学操作的多样化为学生建立起研究型的工作态度,为强化其设计思维、过程、方法的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4.4教学方式的多样

    注重专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多学科渗透;强化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4.5专业课教学的构建

    建筑专业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社团导师,参与到学生管理队伍中,实现了教学和育人的衔接。在教学课堂上,利用我校引进的泛雅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下开展丰富的专业活动。在教学内容上,把企业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将省级技能大赛和本市的能工巧匠技能大赛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在实习和将来的工作中用到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方面,学校引入第三方评价,让企业、社会、学生、家长多角度、多方位地为课程做出评价。专业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自己时刻践行工匠精神,并且在授课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中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专业精神,如严谨、细致、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等。在实习中,建立现代学徒制,拜师学艺,让学生接受非常严格的技能训练,明确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售,学生在工作中感受师傅的工匠作风,慢慢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毅力。

    4.6考核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项目中可通过科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为了更好的明确教学效果,针对教育方案进行改进,应将考核评价作为主要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以便于得到准确的结论。当前,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设置考核评价体系的时候,过于重视岗位与实训课程的评价,分数占有51%左右,此类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明确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情况,因此,学校需针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其灵活性,例如:建立口试体系、实践操作体系、成果评价体系与论文撰写体系等,针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资料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科学的考核。为了促进评价工作的良好实施,可以在教师考核的基础上,创建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体系,还可以由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明确学生的岗位能力与特点,以便于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良好的控制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结束语

    在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单一材料、单一空间的实体建造到多种材料、复合空间的实体建造,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紧凑连贯的“建造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验与实践课题,为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能力的各种机会,培养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动手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智慧,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敏英.探讨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5):174-175.

    [2]陈鹏,汪丝雨,贵襄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建造实践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04):84-88.

    [3]李鎨翰,陈莉.独立学院结合建造的建筑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建筑,2018,24(01):226-229.

    [4]邓华.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13-14.

    [5]张尚,申燕.设计-建造模式的最优实践准则研究[J].建筑经济,2017,38(07):26-29.

    (作者单位:江苏淮海技师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建造 实践 体系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