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1-02-05 07:57: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报告特别号召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本刊约请国内文化界的名家就理论如何立足现实、避免空谈;百年来中西文化相互结合的经验教训;提升艺术和审美的文化品位;以天下情怀促进文化强国建设;重视海外中国文化的研究以及深入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话题撰文。现将各位学者的文章专题刊发,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与更深入的讨论。

    —— 主持人 叶祝弟

    理论也要避免空谈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终身(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代表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所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要完整切实地理解十八大精神,就要结合十八大会议的文件和整体过程,特别是结合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的行动示范,将“说”与“做”联系起来领会。在学习贯彻十八精神时,要力戒纠缠字眼,避免形式主义。

    如何才能不“空谈误国”?这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来说,尤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因为在实际工作面前,理论一向就有“抽象玄远、自说自话”之嫌,再加多年来学风和文风趋向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而缺少反省,使我们已经陷入了尽管新潮话语层出不穷、文章报告汗牛充栋,而面对“中国故事”却显得缺少“中国话语”的尴尬境地。有鉴于此,怎样力促我们的理论回归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重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不能不成为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一个重要议题。

    文化之繁荣发展,其源头在于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的制高点,则是理论创新。对于理论而言,不在于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是什么,而在于怎样研究。只有能够抓住问题(当然是指真问题),提升经验,回应实践探索,为发展提供启示或新的境界,才不是空谈。所以,精神生产是否富有活力,并不仅仅在于资金投入的增减,形式是否活跃、话语是否新鲜、声势是否浩大,等等,而主要表现为:是否不断有新的问题被关注,不断有新的话题被讨论,不断有新的经验被提升,不断有原创成果被推出,不断有新的境界被发现……这些才是理论工作的实地,是理论建设的要务。理论是否陷入空谈,其检验的标准和界限,就在于此。因此,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专门研究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的理论工作者,要想不空谈误国,就不仅要有诚恳的态度和踏实的学风,而且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能力,才能不辱使命。

    但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恰恰是理论存在着“能力不足的危险”。理论上的“能力不足”,可能源于学识积累不足,也可能源于体制性的路径依赖,还可能源于学风的浮躁与僵化,总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理论工作者的精神状态肯定首当其冲。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理论工作者往往把政策和口号当作理论,只热衷于宣教而轻视研究,因此既不关注中国人民的实践和命运,也不联系当代世界复杂变幻的实际,无意或无力在理论上发现和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只是盲目追逐热点,一味跟风造势,将“短、平、快”当作优点,争相推举“显学”,实际上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有力话语。这种困境的显现值得警觉。

    例如,对于如何理解和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对我们理论能力的一个检验。但有些人不习惯独立思考,依靠等现成、走捷径来回答问题,一看到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把目光集中到一点,以为这三个“倡导”所开列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就代表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表述。但若深入下去思考,就会产生一些理解和执行上的困惑。比如有人提出:为什么越是着意“提炼”,表达出来的用词反而越多,不是少而精了?在这个表述中,包括了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种主体层次,以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的多方面价值取向,这样把它们囊括无遗地并列在一起,而不是突出所有这些价值取向之间共同一致的根据和目标,这样的表达还能算作是“核心”吗?在这个表述中,怎样才能旗帜鲜明地突出它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特色呢?等等。之所以有这些困惑,反映出来的思维局限往往在于,由于习惯于追求概念,缺少理论思维的贯通能力,因此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报告的内容,并忽视了报告本身所说的“倡导”与“培育”之间的关系。

    如果完整地理解报告的内容,正如权威人士(参见《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2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代表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所解释的,报告在第六部分谈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提出了三个“倡导”,旨在通过“倡导”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说,三个“倡导”主要是从思想文化角度提出的,还不是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在内“五位一体”的价值体系而言,并且仅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一个表层部分,并不是指这个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24个字的意义,重在通过“倡导”来“培育”,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4个字所包含的内容,显然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特点。核心的东西可以隐含在倡导之中,通过倡导的实践来凝聚显现。正因为如此,倡导的东西并非都代表核心。所以,申维辰特别提醒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现在的这种表述,既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并特别指出,“在当前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这种表述是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有助于经过“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

    相关热词搜索: 必由之路 复兴 国是 民族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