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老子道论关照下的秦汉书法研究

    时间:2021-02-06 07:56: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 老子道论概况

    老子作为前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后人庄子继承了发扬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进一步发展成老庄哲学,无论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在后来的历朝历代,老庄哲学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老子道论作为老庄哲学的源头与根本立场,是研究老庄哲学所绕不开的。

    “道”作为一个哲学名词,由春秋时期的老子首次提出。什么是道,却一直困惑了人们至今,《道德经》也因此被冠之以玄学。因此,我们还是还是有必要看一下其本人对“道”的解释:“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经》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概念“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老子和老子哲学的全部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道”的准确理解上。在有关“道”的学术研究中出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正是在对于“道”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大家们各有千秋,导致了老子研究的百花齐放。但是,这种对一种理论的百种诠释除了活跃学术气氛以外,对深究老子关于“道”的本义形成了各自为阵,互相批评,谁也不服谁的局面。当然,也就无法达成一个各方都认可的结论。其次是:文、理各科专家都在研究老子的“道”,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互补,知识结构也大相径庭。结果是他们各自有很多本来很合理的东西因为自己不懂就拒绝承认或乱批一通。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故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于事无补的,只有兼容并蓄,理性思考才能真正发挥扬长避短,物尽其用。

    2 秦汉书法概况

    秦漢时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属于汉子文字字体的沿革期,大篆经过省改和规范而创造了小篆;隶书有秦隶到汉隶,逐渐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文字的变化和书法的成就,给以后书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书法而言,秦汉却迥然不同,即使是西汉和东汉也是相去霄壤。秦代书法墨迹有帛书和简书。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文字大都属于隶书。但有的字仍保留篆书的结构,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字形有长方、正方、扁方等变化,笔画浑厚朴茂,结构方圆相辅,书法工整端秀。根据记载,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曾作《仓颉篇》,他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对后代篆书影响很大。他的书法骨气丰韵,方圆妙绝。相传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书写。

    汉代的字体是隶书,其特点是字的体态呈扁方形,笔画波磔(俗称蚕头燕尾)明显,转折处一改篆书的圆转而为方折,字字独立,结体简朴,布局整齐。汉隶主要反映在木牍竹简上和刻石上,以刻石为佳,其代表作品较多,主要有:《曹全碑》、《西狭颂》、《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铭》、《礼器碑》、《石门颂》、《孔宙碑》、《华山碑》、《夏承碑》、《封龙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

    汉代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东汉隶书的定型化,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小篆以前汉字结构造型的“六书”法则,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因其书写特征在于用笔的波磔与体势上的左右开张,故称为“八分书”。从布局上看,在横势上展开,字距较疏,行距较密,掠、挑左右分展相连,在端正庄重之中显得飘动欲飞。其体势,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总之,从用笔、结体到布局,形成了上套完整的规矩,既庄重严整,义具变化之妙,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于行、草,所以有人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3 老子道论之于秦汉书法

    (1)“道”是一种物质性实体,而非虚幻玄物,它既是无形的,同时又是有形的。这在秦汉书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秦代的小篆看似工整对仗,严谨无比,但是这仅仅是人的肉眼的视觉感受,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严格对称的物体,篆书的左右两侧必然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只不过有的时候这种差别小到我们用肉眼无法觉察到罢了。还有个例子就是,我们平常写字所用的纸张,看似边缘是齐整光滑的,但放到高倍显微镜直下,我们就会看到锯齿状的起伏。这也给书法创作带来了启示,那就是我们写书法其实写的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你刻意或不经意间传达给鉴赏者的。

    (2)“道”产生于万物出现之前,先天地而生。这个说法放置于秦汉书法去考量,就是中国书法的某些规律其实早在书法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如长短、曲直、浓淡、阴阳、横纵等等。书法家其实只不过是在利用这些已经存在于万物的规律去为我所用,进行自己语言风格的塑造罢了。秦篆的对仗、汉隶的纵横都是体现了道的存在。

    (3)“道”是一种耳不得听,眼不得见的气体,万物由它而生发。这种气体在老庄哲学体系中称为元气。元气论是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秦汉书论中有不少关于元气的论述。

    (4)“道”是有规律地从未停止地运动着的。中国书法本来就是书写的艺术,而书写的过程必然是运动着的,而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有次序的。秦篆中圆融混劲的线条似乎相流淌的时间一般,不激不厉,没有突飞猛进,亦没有停滞不前,仿佛始终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感就是道的体现。汉隶蚕头燕尾式的波磔不仅姿态优美,更有时间静静流淌,优雅从容的意蕴。这就是道在书法的书写过程和肩上过程中通过时间体现出来的作用。

    (5)“道”的规律,既是自然万物规律,也是社会人文规律,即所谓“天之道”和“人之道”。中国书法发展到秦汉,逐渐成熟、丰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如秦篆的体态修长、结体对仗、起止无痕;汉隶的扁方体势、点画排叠、起藏止露等。甚至后来的日本形成了专门的书道,这就是对书法规律的重视的集中体现。

    (6)能够遵循“道”的准则践行,就是认识了“道”,理想的统治者,就是体“道”的“圣人。秦汉书家穷其一生都在践行书法之道,苦苦探寻其背后道的原理与规律,顺应了道,为我所用,就成为一流的书家。李斯、张芝、崔瑗等无不是尊道而行,崔瑗更是总结出来草书之道,写成《草书势》,终成一代大家。

    参考文献

    [1]王兴业.老子道论新解[M].中国哲学论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7

    [2](周)老子.道德经[M].陈忠,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谢丰泰.老子道论的理解和诊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2).

    [5]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王迪(1990.04.29-),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相关热词搜索: 秦汉 关照 书法 子道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