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朱奕龙:新生代侨领的双重读本

    时间:2021-02-10 07:58: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9年7月17日,人民大会堂,掌声与聚光灯中,新一届中国侨联领导班子正式产生。朱奕龙正式当选中国侨联副主席。

    此前,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侨联主席,他是全国迄今为止惟一一位民营企业家身份的省级侨联主席。而今他又成为中国侨联成立近60年来第一位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当选的副主席,同时也是侨联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主席。

    民营企业家与行政官员,这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职业,却在朱奕龙身上实现了高度统一。二者孰轻孰重,朱奕龙早有主张:民营企业家是我的“第一身份”,侨联主席是我的“第一责任”。

    企业家朱奕龙:侨联主席是我的第一责任

    1996年3月,从西班牙归国不久的朱奕龙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能留在宁夏。”13年后的今天,朱奕龙回望当年,感慨万千,其实,他更想不到的是,当初这个简单的“淘金”行动,彻头彻尾地改变了他的奋斗方向和人生轨迹。

    总书记肯定了我的选择

    朱奕龙决定扎根宁夏的第一晚,时任银川市市长韩有为特意宴请他,表达当地对“归侨”的欢迎和重视。“一个市长,会请一个外地的小老板吃饭。”这在朱奕龙是从来没有受过的礼遇,他看到了西部对外来思想和人才的渴望。

    然而朱奕龙真正迈进“娘家”宁夏侨联,时间却是他到宁夏的6年以后。2002年底,时任宁夏侨联主席买鸿宗从宁夏日报上发现了他的“华侨”身份和事迹,当即给朱奕龙打电话,希望推荐他以归侨身份加入自治区政协。出乎意料的是,朱奕龙婉拒了,作为自治区工商联副会长,工商联已经决定推举他,“还是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人吧。”他的诚恳和大局观打动了买鸿宗,他决定推荐朱奕龙加入宁夏侨联。

    朱奕龙对华人华侨有着无以言表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旅居西班牙的五年光阴,思乡、爱国的滋味他早已遍尝。当时通讯尚不算发达,电话还不是很普及,没有手机,更没有现在CCTV-4之类的国际电视频道,朱奕龙他们就抓住每一个哪怕再狭窄的途径关注祖国的每一点进步。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朱奕龙和当地华人华侨一起,在华人社团的组织下一起买票,带着国旗到现场观看比赛,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时候,他们起立高唱国歌,激动得泪流满面。比赛之后,朱奕龙和当地开餐馆的华侨一起把运动员请到餐馆里吃顿家乡饭。“爱国”在这样的时刻总是显得格外清晰。而在每一个平常又辛苦的日子里,朱奕龙说,他们最希望祖国强大,成为他们更坚实的依靠。“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创业、待遇,我都非常清楚,不是每个华侨在国外都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幸福。有机会从事侨务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个工作为我提供了一个舞台,能让我踏踏实实为侨胞干点事。”

    亲历和情感、理解和责任,在朱奕龙加入宁夏侨联之后,迅速地将“侨”的事业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从此难以割舍。买鸿宗曾经这样评价朱奕龙:“朱奕龙是企业家,他在资金方面对侨联工作给予很大支持,但是很多事情,不单是钱的问题,而是朱奕龙心系归侨侨眷的结果。可以说,归侨侨眷开口的事,他从不拒绝。遇到的困难,朱奕龙也都能解决。”

    2004年,刚刚加入自治区侨联的朱奕龙被评为全国“侨界十杰”,在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及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的亲切接见并接受其颁奖。这次堪称历次侨界“十杰”评选中级别最高的一次:五名工程院院士,两名科学家,省级获奖人员只有两位,朱奕龙是其中之一。他是本次“十杰”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全国企业界惟一的获奖者。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政协致公党侨联界联组讨论。分组讨论结束时,总书记接见各位委员。朱奕龙向总书记作了自我介绍。当听说他是西班牙归侨,放弃了在东部沿海的家乡发展,而选择扎根宁夏时,胡锦涛握着他的手说,“西部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归侨。”

    朱奕龙说,这其实是对他一生的鼓舞。

    “侨”是一座桥

    2006年9月,朱奕龙高票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侨联主席。

    作为中国首个民营企业家身份的省级侨联主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奇迹”:“民营企业家做侨务工作,最重要的是有为侨服务的奉献之心和对归侨侨眷的深厚感情,这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两者,他都做到了。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政府。“这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魄力,我很珍视这个机会。”

    身为归侨,朱奕龙深知华侨华人在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外资投资比例70%来自华人华侨,只有30%来自外国人。”朱奕龙一直记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讲过的亲身经历:王兆国访问埃及期间,参观亚历山大港。港口风光怡人,令人流连,而陪同王兆国的埃及议长突然不解地问,埃及同样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为什么一直不能达到飞速发展?现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研究中国经验,我们也很好奇。对此王兆国非常自豪地回答道,我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拥有几千万热爱祖国的华人华侨,海外的华人华侨同样在为祖国发展做贡献。中华民族的血缘、地缘、亲缘关系,是割不断的。

    宁夏自治区侨联主席的职位,于朱奕龙来说更多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为归侨搭台、让侨胞“唱戏”,宣传宁夏、发展宁夏。“侨联的工作主要靠感情和理解,侨界资源对经济、建设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行政工作无法发挥的。”

    2008年,朱奕龙带领宁夏侨联创造了中国侨联历史的第一个“第一”——把从未出京召开过的中国侨联常委会请到了宁夏。之前,全国的40多个省份都在积极争取承办。为了替宁夏争取到机会,朱奕龙自己出路费,前前后后到北京去了十几次,向中国侨联的领导推荐宁夏、介绍宁夏。最终他用一个理由说服了中国侨联的领导:如何把东部的侨务资源优势转化,真正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实现侨务资源共享?中国侨联的领导应该率先做出表率,用事实来证明侨联是想要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的。

    “宁夏有五宝——红黄兰白黑”。其中“兰”就是贺兰石。2008年中国侨联常委会期间,朱奕龙又自己出资为每位参会的常委设计了一套贺兰石“文房四宝”。打开纪念品,最让代表们惊喜的是,其中有两枚印章,分别用小篆和西夏文刻了他们的名字。宁夏地域历史上189年厚重的西夏史和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连同飞速发展的宁夏,都从此深深刻在了代表们的心中。到现在,很多人见到朱奕龙,都向他竖起大拇指。“会办得真成功!宁夏真好!”朱奕龙格外享用后面的一句。

    2009年5月,“200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在香港举行。同月,香港的同类活动还有好几场。地理位置、侨界资源都不占优势的宁夏,怎样才能胜出,在香港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朱奕龙早有准备。出征前,朱奕龙在中国侨联的支持下,向在港的18位中国侨联常委发函,请求他们配合支持。“这18位可都是在香港有实力、有影响的人物。”事实证明,棋先一着果然有效,“活动周”期间配合自治区政府在一周时间内签订合同引进资金853亿元。一周活动结束,自治区政府的很多人都感叹:“从来没见侨联这么风光过。”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 、政府主席王正伟等领导盛赞侨联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侨联代表团赴京参加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之前,自治区主要领导亲切接见并送行。“现在我们中国侨联同自治区党委政府互利互助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了全国侨联推广的典型了。”朱奕龙对此很是开心。

    企业家风范的侨联主席

    对于宁夏侨联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位企业家主席工作起来一点也不含糊。“他上任后,自治区党委专门批示,朱奕龙同志的工作可以以企业为主。但是实际上,他是把侨联的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宁夏侨联办公室主任杨立华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朱奕龙还是把企业家的工作风范和方式带到了宁夏侨联。“以前单位的管理不是很严格,早上迟到个十分八分是常有的事,但是朱主席来了以后,不仅迟到不允许,还要求必须今日事今日毕,对于报告、文件的要求也更严格,错一个字都不行。现在,工作完不成大家就自觉周末加班,有时候举办活动的时候,工作到凌晨四五点。”宁夏侨联的姜小玲副主席介绍说。

    朱奕龙给宁夏侨联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作风上的转变,还有不少“后备”资源。有时候,侨联需要紧急用车,他从自己的企业调车;搞活动人手不够了,他让企业员工顶上;到一些归侨侨眷家里去访问时,遇到条件困难的家庭,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自己掏腰包资助。

    “对于侨联,他是特别特别有热情,特别特别能奉献。”姜小玲说,他们有时候开玩笑地用“亢奋”二字来形容朱奕龙对侨务工作的热情。“他用自己的能力、资源和人格魅力,在认认真真地为侨联做事。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位专职主席。”

    侨界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为才能有位”,这句话是朱奕龙一直强调的,他也一直坚信,虽然宁夏是小省,但是小省也能干大侨务。

    “多走出去,多请进来”是朱奕龙一上任就确立的工作重点。几年来,宁夏各级侨联接待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同胞1000多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侨联参加和组团出访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瑞典、挪威、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北美宁夏同乡会成立时,100多位宁夏同胞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这不同于我们在国外找个同乡吃吃饭那么简单,侨联的关怀更能凝聚侨心。”朱奕龙说。而屡次出访,朱奕龙都是从自己公司的账户上拨钱,作为全国侨联系统惟一一个不拿工资的省级侨联主席,朱奕龙不惜“倒贴”钱支持侨务工作的发展。

    做好了海外联系,朱奕龙又带着他们与兄弟省市横向联系,先后走访了浙江、广东、云南、福建、辽宁、上海、深圳等地的侨联。“东西部侨务资源共享”,是朱奕龙一直坚持的想法。与很多领导干部不同,朱奕龙从来不满足于“份内之事”,在宁夏自治区侨联主席任上,他的目光和思考却时时超出了宁夏这片黄土地,用大思维、做具体事,才是朱奕龙心中的“本分”。

    2007年底一次全国侨联工作会议上,朱奕龙听到有关领导讲话中,提到的华侨华人总量的数字,与资料上的不一样。他还发现,好几个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心的朱奕龙会后特意查了很多资料,数据确实不统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倾注着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同胞的一份功绩。同时,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平统一、教育发展、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到底有多少归侨侨眷,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我们应该摸摸家底。”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朱奕龙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增加“侨情”普查项目》的提案,建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就界定归侨侨眷身份的相关工作开展调研,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颁布界定归侨侨眷身份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将“侨情”作为一个项目列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个普查是可操作的。只要在2010年人口普查的调查表上,增加侨情普查的一项,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个月后,朱奕龙收到国家统计局对他的提案做出的书面答复,表示提案对国家全面了解和掌握归侨、侨眷情况,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具有积极意义。经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国家统计局表示将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中加入侨情普查内容。

    “在2009年3月3日,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就提到了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增加侨情项目的提案,国家统计局在试点工作中予以吸纳。”朱奕龙语带自豪。普查结果出来后,所有讲话中将再也不用“几千万”这样的模糊词汇来表达了。

    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也在国家统计局的提案回复件上批复:“希望侨联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都要像朱奕龙主席那样,针对侨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向党和国家建言献策,真正起到侨界政协委员的作用。”

    2009年2月初,宁夏侨联换届,朱奕龙毫无争议地再次高票连任。面对新的一个五年,朱奕龙提出了打造“八侨工程”的工作目标。对于侨务工作,不论大小,朱奕龙总是强调要深入地思考,理性地表达,然后迅速地实践。朱奕龙率先把“八侨工程”这一思想系统化,写进工作报告,付诸实施。随后整理出来的理论文章《发挥侨务优势宁夏侨联打造‘八侨工程’》被《人民日报》的编辑推荐到“中国共产党网”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上。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自治区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闭幕时,朱奕龙信心满志地用一句古诗作为对自己的鞭策。

    时隔几个月后的2009年7月17日,朱奕龙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侨联副主席。更多的鲜花、掌声、镜头和闪光灯,让一贯低调的朱奕龙显得不太适应。然而他又是坦然的,他深知这些背后是更多关注的目光,而他更加任重道远。

    侨联主席朱奕龙:企业家是我的“第一身份”

    早春的宁夏,仍旧被一片灰暗笼罩,不见绿意。位于银川远郊的机场空荡寥落,这是一个连波音737都无法起降的小型机场,除了朱奕龙乘坐的飞机,再无其他航班。航站楼只有一层,没有行李传送带,朱奕龙和其他乘客的行李是用小卡车拉出来的,大家挤在航站楼外面的广场上,像赶集一样从车斗里往外扒自己的行李。宁夏留给朱奕龙的第一印象,13年后的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西部淘金梦

    这个自治区首府,对于来自江浙、曾旅居欧洲多年的朱奕龙来说就像个小县城。宁夏是朱奕龙西部之行的第六站,此前他已经考察过甘肃、陕西、四川、青海、西藏等大部分西部省区,所到之处的闭锁、落后让朱奕龙感到失望——他不知自己在西部“淘金”的梦想能否实现。

    “西出阳关无故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西部自古以来不比花红柳绿莺啼的东部富庶地区,朱奕龙不是不知道这些,他只是有自己的打算。1995年,朱奕龙回到离别五年的祖国,家乡的变化之大让他惊诧不已,而自己的积蓄似乎也不足以支撑他在东部沿海地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意。朱奕龙把目光投向了西部,他要寻找一块土地,好扎下自己事业的根。

    初到宁夏,经济发展缓慢、物质生活匮乏,人们思想的僵化等让他感到沮丧。“物质基础的落后是其次,更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落后。”在市场买菜时,因为一个人吃的菜少,朱奕龙希望商贩把一大捆菜拆开卖,却被不耐烦地训斥为“买不起别买”。

    在独自背井离乡的孤独中,朱奕龙耐心地寻找着希望。他慢慢发现,银川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无论操着哪里的方言,只需在这座城市生活几个月,都会被欣然接纳为银川人。他甚至在银川发现了“老乡团”。1959年和1960年,两年间曾有11万浙江“支宁青年”来到宁夏,后来又有大批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扎根宁夏,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朱奕龙很快产生了归属感。

    他也在这里找到了商机。当时整个银川的专业市场完全没有形成规模,只有银古路上几间被踏破门槛的破门脸代表了整个城市对建材装饰材料的需求。敏感的朱奕龙从中触摸到了一个城市的品性,也找到了企业经营的兴奋点。更何况,宁夏地域小,小有小的妙处,朝朝寸进,洋洋万里。

    喜欢读史的朱奕龙,也为自己的西部之行找到了历史学依据。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几乎都是自东向西的历程,开发西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西部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朱奕龙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发西部势在必行,西部也应该能够给他带来机遇。

    1996年9月,朱奕龙正式落户宁夏。10月,朱奕龙小试牛刀,投入81万元创办了宁夏益隆工贸有限公司,经营建材装饰材料。西部就这样为朱奕龙敞开了大门。

    感谢苦难

    初到宁夏的日子,朱奕龙与所有到异乡打拼的人别无两样,甚至更为清苦。他租了一间旧屋,坐着公共汽车,啃着干粮搞调查,找市场。深夜回到住地,喝一碗凉水,和衣躺在床上看资料,天没亮擦一把脸又挤上了班车。

    艰苦的日子,被朱奕龙过得有滋有味,虽然他不敢断定自己的未来将向何方,但是他坚信这里有他坚定的追求。苦难于他,原本就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

    朱奕龙出生在浙江省青田县的一个穷山村,困顿的家庭和特殊的年代带给他的是饱受磨难的童年。为了筹集2块6毛钱的学费,爬几十里山路进山砍柴成了8岁的朱奕龙惟一的“游戏”。现在,村子里的老人至今能够回忆起那个艰苦年代里,一个单薄幼小的身影,挑着重量几倍于自己的柴,翻山越岭,一分分地积攒上学的费用。因为家庭成分和海外关系,还未读初中,朱奕龙就在本地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无奈之下,连绵崎岖的山路上,这个11岁的孩子背着自己一周的口粮——一大包红薯干,步行35里山路去外婆家上学。

    “人生的道路绝不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南京路,而是充满了荆棘和曲折。” 中学时,朱奕龙曾经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然而在“充满了荆棘和曲折”的人生之路上,朱奕龙从未泯灭对未来的希望。

    朱奕龙是家里的长子,由于生活压力,1990年他在老乡的帮忙下只身飞往浪漫的西班牙。从洗碗端盘子做起,最终开了一个中国餐馆,生意一度红红火火。

    浙江青田是典型的侨乡。有“会说青田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然而,五年侨居西班牙,会说青田话的朱奕龙还是深深体会到华人在外的漂泊与不易。纵使华侨聚居,物质生活优裕,却仍旧没有自己的根。不久,西班牙一家电视台公开播出一条消息,称中国菜之所以味道好,是因为味精放得多,味精容易致癌。中国餐饮业在西班牙乃至欧洲的生意一落千丈。

    除了梦想,一切都戛然而止。朱奕龙决定回国。

    1995年,朱奕龙回国,带着一点积蓄,一切又回到原点。他还是没有抱怨。“我经常讲的一句话:‘苦难于人生,实在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苦难让我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我始终认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只要你付出汗水。我认准的事我一定会做成功。”

    和西部一起腾飞

    在宁13年,所有企业家遇到过的困难朱奕龙几乎都曾遇到;所有企业前进中可能受到的挫折银帝集团也不曾漏下。也曾有资金瓶颈、人才危机、技术难关……但都在发展的途中一一化解;不合时宜的制度被取消,不利发展的藩篱被拆除……宁夏和这块土地上的企业一起提升。

    当年寻寻觅觅的朱奕龙和那间租来的简陋摊位,早已破茧成蝶,成为赫赫有名的银帝集团。朱奕龙则说:“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宁夏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一切有志之士在规则下尽情舞蹈。”2000年成立集团以来,银帝在宁夏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并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经济实体:宁夏银帝实业有限公司、宁夏恒丰不锈钢型材制造有限公司、宁夏银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银帝置业有限公司……经营足迹涉及工贸、房地产开发、矿产、型材制造、物业服务等多个领域。

    “能把自己企业做强的同时带动其他企业强大,这才是我在宁夏发展的宏图大愿。”就为这一愿景,他开始了“引项争百、创资过亿”的艰辛努力,并逐步归纳成“六引工程”,每到一处,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服华侨华人、外国外地朋友来宁夏求发展。

    上海东方集团公司的老总因业务往来与朱奕龙相识,在朱奕龙的积极引导下动意来宁投资。他十几次到银川做市场调查,并聘请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专家来银考察论证,一次比一次有信心,最终决定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宁夏。目前该公司已先期投资5000万在宁夏注册公司,几个项目也正在洽谈中。他说,是朱总在我和宁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侨居卢森堡的朋友来了,侨居加拿大的同学来了,福建省一个大财团也来了,他参与组织成立了宁夏浙江商会并担任名誉会长,带动一大批浙江人在宁从事商贸活动。多年来,被朱奕龙以种种方式吸引来宁投资的客商已有数十位。吃着宁夏米,喝着黄河水,朱奕龙愈来愈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海固。来宁之初还怀有一种“淘金”的思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将生命之根扎在黄河岸边的他,心中激荡的只有“拉兄弟姐妹一把”的实在价值。

    早已寻得一种归属感的朱奕龙,和淳朴的西部百姓一样用一种最为朴素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现在,“六引工程”已经为宁夏引进了上百名异地人才、11家企业、15项国际国内的新技术、5亿多资金和三类较大的新市场。朱奕龙不仅为宁夏当地创建了一个有名牌产业的大型企业,还在于他和银帝集团点燃了更多的异地人来宁夏求发展的创业激情。

    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进步

    2009年3月14日清晨,早春的银川春寒料峭,朱奕龙参加全国“两会”归宁第二天。银帝集团内已是人头攒动——朱奕龙与员工代表郑重签下协议:郑重“承诺金融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

    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朱奕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大会报告中向我们提出了这个号召。”朱奕龙清清楚楚地记得报告中的表述:“鼓励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企业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贾庆林的报告当即引起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朱奕龙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庄严的承诺。

    朱奕龙对他的企业有信心。“我的企业是健康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才能抗压。”听说朱奕龙管理公司的模式很洒脱:他公司里的一些工程项目,一座建筑从开工到竣工,他愣是没有去过一次。面对求证,朱奕龙笑得很是开心:这是真的。在朱奕龙的企业里,每个分公司都有职业经理人,严格按照规划负责公司正常运转。“每一个进入银帝集团的人,上至公司经理、下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会被赋予充分的信任。这种被信任,点燃了每个人的能量。”

    与一些企业忽略、边缘化工会组织的做法不同,朱奕龙很早就主动在公司里建立了完备的监督机制——党委、工会、团委,甚至只有县级以上才能成立的妇联组织,也被朱奕龙以“女工委员会”的形式在企业里进行了复制,以充分保障女工权益。“不放过细节,员工无小事”,朱奕龙说,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西部,“先进”与“落后”的碰撞,常常让朱奕龙感到阻力,甚至是无力。于是,他给企业的员工讲外面的世界和思想,“即便有100个人听到,他影响他的家庭,可能就扩大到1000个人,这样辐射下去就会改变很多人的思想,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人思想的进步。”回望曾经的游历带给自己的成长,朱奕龙努力让自己公司的员工也尽量走出去,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朱奕龙相信,经年累月地走出去、看世界,人总是会有吸收、学习,发生变化的。其实,在银帝,这种变化正在令人欣喜地发生着,作为发展健康的优良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集团不但没有受到致命威胁,而且2009年的效益没有比上一年差。承诺过不给员工减薪的朱奕龙,甚至在考虑给大家“涨工资”。“我的主业是企业,但企业唯有服务于社会才有发展,光为了自己赚钱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没有前途的。”

    企业是社会的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钱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企业家的继续奋斗,更多是为了跟自己打拼多年的员工和自己的荣誉,这时候企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社会的一笔财富。”这是朱奕龙在不同场合数次表达过的“企业观”。

    反观朱奕龙的发展史,很多故事都会争先恐后地证明他的表达不是一种“秀”。

    1998年,朱奕龙来到宁夏同心县,当地的贫困与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很像当年的自己”,朱奕龙当即决定,出资30万兴建了同心县王团镇“奕龙希望小学”。这是朱奕龙捐资修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学校落成的那天,数千名当地老百姓,一大早起身,从十里八乡匆匆赶来。有位大爷,费了半天劲挤到朱奕龙身边,激动地对他说:“我孙子才6岁,要是没有你,他就得走十多里路去念书。”而更多的乡亲还不好意思对这个“大恩人”说话,他们就是层层叠叠地挤在一起,鼓鼓掌、看看人。这场面也让朱奕龙暗下决心,要捐建更多的学校。

    在宁夏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奕龙的慈善事业伴着公司的发展步步深入——

    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灾,朱奕龙向灾区捐款捐物10多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时,他向一次性捐款60万元;为支持宁夏新农村建设,他先后共捐款500万元;2004年,他出资100万元在宁夏社会科学院建立“奕龙社会科学基金”;2006年,配合自治区团委的“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向贫困农村捐赠2000台电视机……

    对于教育事业他更是格外关注,多年来,他捐款数百万元资助南部山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这些孩子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考上大学,我该尽我所能支持他们。如果因没钱而使一个学生不能上大学,那太可惜了。”

    “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朱奕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收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来信的时候。”从1998年元旦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和几个重要节日,朱奕龙的办公桌上都会堆满信和贺卡,他们来自某个西部偏僻山村,有着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或长或短的篇幅,无一例外表达着一种感人的真诚和希望。朱奕龙说,这是一笔超凡的精神财富,能够链接一种不断生长的力量。

    现在,朱奕龙已经在宁夏贫困地区建成了56所希望小学,共计捐赠了5000多万元善款扶贫帮困。他说,要建100所希望小学,每年至少建十所小学,一直建下去,直到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朱奕龙当晚彻夜未眠,第二天就组织集团向灾区捐款,朱奕龙率先捐款100万元。朱奕龙是宁夏最热心慈善事业、捐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他也从不以此为压力,反而乐在其中。

    两个身份同样精彩

    ——对话朱奕龙

    “民营企业家”一直是朱奕龙区别于其他政府官员的鲜明标签,“从商”、“从政”最为敏感的两个身份在朱奕龙身上交集,使他成为难以复制的“惟一”。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您当选了中国侨联副主席,那么您的“第一身份”是否发生了变化?

    朱奕龙:我的本职还是“民营企业家”。 但这“第一身份”又多了一份责任感。我认为:第一责任比第一身份更重要,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青:您怎样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朱奕龙:从本质上讲,我觉得经商与从政是一致的,都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可能有的企业家就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这个词。我认为企业创造的财富最终也是属于社会的,企业唯有以社会责任为发展目标才能发展下去;作为政府的领导,为百姓服务,是另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一个辨证的关系。侨联工作与企业发展都有内在联系和互动作用。我首先要努力做好侨联工作,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同时,我也要做好自己的企业,为促进侨联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简言之,坚持八字方针:以“侨”带企,以企促“侨”。

    青:您在宁夏自治区侨联负责实际工作吗?比如人事任免一类的工作,您是否参与?

    朱奕龙:我虽然身份比较特殊,但侨联的大事小事我都是实际参与的。我作为侨联主席,自治区党委明确要求我对党委负责。例如,宁夏侨联的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必须经由我签发才能报送宁夏自治区党委。

    青:您觉得以企业家的身份从政,有什么独特优势?

    朱奕龙:我认为,主要有六个独特优势:一是政治素质优势。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生人物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必然对改革开放最坚定,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最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坚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稳定最坚定,因而能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抓大事,顾大局、把方向、向前看。二是管理素质优势。能把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法、制度管理法,情感管理法,成本管理法等各种管理法融入行政管理中,提升了科学的含金量和发展的潜能质。三是作风素质优势。只要从企业堆里“打滚出来”的企业家,就像战争年代从炮火中走出来的勇士一样,敢打敢拼,不拖不怕,坚韧顽强,化繁为简,求实创新,追求高效。此外作风廉洁。四是经营素质优势。企业家是先靠“算账”起家立业的。相对而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经营的经验。就连开会,他都要算政治账、经济账、人力账和时间账的。组织社会活动,都会从策划、规划、筹划、计划与具体实施中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力争取得“拉亮总开关、点亮一大片”的哲学效应。五是综合人才素质优势。真正杰出的企业家,不仅是自已是人才,而且有发现人才、管理人才、优化人才,提升人才的实际能力。从政后,会把这些优势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六是“三创”素质优势。这是企业家从政的最大优势。创先、创业、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与支柱。从政后,他们会把“三创”精神以不同形式带进去的。他们考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绩”,而是一个创先的开端,创新的进程,创业的收获。诚然,企业家从政,相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还有政治不成熟和经历不丰富等多方面的局限性。“只要他们有一颗真诚的心,火热的情,苦干实干,不断开拓,会把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到一个政治的高度、哲学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

    青:您的公司一直在为侨联工作做后盾,您的官员身份有没有为公司发展带来实质性好处?

    朱奕龙:好处当然是有的,比如提升了我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增加了企业信誉,也更加激发了员工潜能,促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更重要的是为更多其他的企业带来了好处。我为众多企业的发展奔走呼吁,解决许多力所能及的困难。尽管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了中国企业界取得“实质性的大好处”,我会奋力一搏。

    青:这种身份需不需要您在企业运作上有所牺牲?

    朱奕龙:这是有的,敏感的项目我就会放弃,而很多效益不太好的民生工程我却会主动承担。另外,近几年来,我每年都要拿出很多精力做侨联工作,很难有足够的全部精力来进行企业运作。但我后来做了调整,以“定大局,抓大项、定大策、用大才、攻大关、创大效”的战略举措和领导思维驾驶“两个板块”,很快出现了新局面。

    青:同时担任两个身份,你的感受如何?

    朱: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哲学人生:“苦难蕴福,牺牲举善。”

    青联档案:朱奕龙,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

    相关热词搜索: 新生代 读本 侨领 朱奕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