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泰国归侨黄华的三晋情结

    时间:2021-02-11 07:51: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7年7月中旬,接到从山西移居香港的泰国归侨黄华老先生从太原小店打来的电话,说他回山西已经半月有余了。听到93岁的老侨友洪亮的声音,判断出他思维清晰、表达流畅,身体肯定不错,我自然是很高兴。我问他:此次莅晋,是观光旅游,还是会晤老友?他答:除了你提的两点,我还想再考察考察山西,了解了解山西的经济状况,看看在经贸方面有什么事情可做。

    一个在山西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归侨,一个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止一次在山西投资并且受挫的港商,在年逾米寿之后还关心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还想为山西“做点事情”。我在感到惊愕的同时,更多的钦佩和敬意之情油然而生。

    黄华,1924年出生于南方著名的客家之乡——广东梅县。客家人原先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后来因战乱等原因,数次大规模南迁,定居在华中、华南等地,继而又走出国门,移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浪迁徙的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们养成了敢于冒险、勇于进取、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善于克敌制胜的本领。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美好理想,勇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

    在旧社会,客家人把出国谋生称为“过番”。在家乡难以生存,许多人就选择“过番”。客家人黄华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早年离妻别子赴暹罗(今泰国)谋生,因生活潦倒中断了与家乡的联系。黄华从小与母亲生活。他形容家里的窘境是“没有一头牛,没有一只猪,连一条看门的狗也没有。”1947年,黄华为了生存,同许多客家先辈那样,选择了“过番”。他怀着变革现实的迫切愿望,含泪告别慈母去了暹罗。

    身为海外华侨,黄华的心仍时常牵挂祖国,赤子情怀不停在涌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黄华同全体华侨一样,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还经常思考:如何为新中国做一点事情。

    在曼谷,黄华先后当过打银工人、缝衣工人,最后于1950年进入《全民报》工作。如果单纯从谋生考虑,他还有其他职业岗位可供考虑,但他却选择了《全民报》。原来,《全民报》是泰国侨党为适应二战后的形势而发行的一份进步报纸,1945年10月10日创刊于曼谷。创刊伊始,该报就提出了“实现民主、惩办汉奸、中暹亲善”的办报宗旨,关注中国时局,力主争取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后来,拥护新中国,致力促进侨社团结、中暹友好,成为泰国进步侨报的一面旗帜和东南亚华文报业的一个积极阵地 。朱德总司令为报社题词:“加强华侨和各族人民间的团结。”董必武副主席题词:“全体侨胞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协助祖国的建设工作。”黄华在这里如鱼得水,游子情怀在不断涌动,能为和平、民主事业出力,能为中暹友好做点贡献,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无论再苦再累,他都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1952年12月23日,追随美帝国主义反华反共的执政独裁的銮披汶集团派大批军警包围《全民报》社,吊销报纸的印刷执照并封存印刷设备,将在报社内上班的所有男职工全部抓走。黄华和40多名同事落入魔爪。

    中国新华社立即发表声明抗议,“世界工联”也发表声明谴责。执政独裁的銮披汶集团依然我行我素倒行逆施,当局的“政治部”采用车轮战术,对被捕者连续审问三天三夜,给他们强加上“共党嫌犯”“阴谋推翻现政府”的莫须有罪名,将黄华和同事们投入监狱。经过一年吃沙子饭、喝臭鱼汤的监狱生活,黄华和难友于1953年冬被泰国当局驱逐出境,返回中国。

    这段特殊的经历,磨练了黄华的革命意志,使他在日后的报国道路上更加坚定不移,百折不挠。

    回国当年,黄华就报考了山西师范学院,从此与三晋大地结下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高等院校接收了一大批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主要分布在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前身)、山西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前身)等。校方对华侨学生关爱有加,生活上专门供应大家爱吃的大米、副食;还成立侨联小组,开展各种联谊活动,使这些远离亲人的青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年龄稍长的黄华,在泰国就已经参加爱国活动,本来就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思想觉悟,在校园里自然成为侨生中活跃的中坚分子。

    1957年,黄华从山西师范学院毕业。当年9月,太原市召开第二届归国华侨全体委员大会,享有良好声望的黄华被推举为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1960年6月,在第三届归国华侨全体委员大会上,他又连任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1964年4月,太原市召开第四届归国华侨全体委员大会,黄华被推举为侨联主席。

    黄华常说自己“与侨务工作有缘”。在从事20多年侨务工作中,他勤于学习,勇于担当,一如既往视侨胞为亲人,坚决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真心诚意为侨胞服务;同时敢于理直气壮地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1959年9月底,他被推选为山西省的归侨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出席国宴,还应邀登上天安门西台观礼。他感慨地说:“一个旧社会的穷孩子,一个海外孤儿,今天也登上中国政治历史的舞台,这都是伟大祖国给予我的啊!”

    1978年,黄华移居香港,创立了香港华泰投资公司,从一名内地的侨务干部,变成了“东方之珠”的企业老板。他以一种新的身份,積极投身山西的招商引资热潮;用一种新的方式,服务山西,回报山西。他的许多重大举措,几乎都跟山西有关,都是考虑山西父老乡亲的需要。

    黄华领导的香港华泰投资公司第一次在山西投资,是与太原古交市政府下属机构合资创办“太原龙城房地产公司”。港方投资250万元,在杏花岭区盖了两栋宿舍楼,在古交市盖了一栋宿舍楼。

    为推动太原以及全省的对外交往,发挥香港作为太原市政府对外联络窗口的作用,1987年12月,在香港成立了“港并联谊会”(“并”是太原的简称)。其成员除了定居香港的山西籍同乡、曾在太原学习工作而现在定居香港的人士以外,还扩展到一切关心太原建设、在太原已有投资或准备投资的香港人士,以及在太原有亲友、愿为港并繁荣出力的各界港胞。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王茂林参加了成立庆典,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当今世界上,香港地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中心,处在沟通内地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位置上。因此,“港并联谊会”的成立,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必将为进一步沟通香港与山西的交往,发展两地的合作,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必将为各届人士大展宏图提供更多的机会。在200多人参加的“港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黄华众望所归当选为“港并联谊会”总干事,巫丰杰当选为主席。

    不少亲朋前来劝说联谊会的两位领导:“咱们在商言商,不谈政治,现在是一心一意做好生意的时候了!”黄华和巫丰杰说:“我们的根在中国,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山西是咱们的第二故乡,跟第二故乡打交道,总不能光想盈利赚钱啊。”

    “港并联谊会”成立伊始,太原市政府做出决定,拿出一批大约能赚80万元人民币的热销商品让利给“港并联谊会”,作为初期启动的活动经费。可是不知何故,太原市外贸局竟然把这批热销商品转给了广州市的一位女商人,使“港并联谊会”的活动经费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市领导和“港并联谊会”同仁知道后非常生气。为解决“港并联谊会”的活动经费问题,同时也想做好招商引资的示范工作,黄华与巫丰杰身体力行,二人合伙于1988年先行投资150万元,与太原市化工公司组建了中外合资的太原硅铁厂,董事长为巫丰杰,黄华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由中方自己安排。

    太原市硅铁厂的厂址设在河西,采取的是全日制用电的“三班倒”制。投产初期,即面临几乎天天停电几小时的严峻问题,结果是产量低、成本高。假若用电问题不能解决,不用二年工厂就要关门,投资就会血本无归。“港并联谊会”的好多成员实在憋不住了,有的还叫嚷说:“政府说过的话不算数,政府的诚信在哪里?我们上当了,我们要讨回公道!”

    黄华和巫丰杰心里尽管也恼火,但一直持理智冷静态度,规劝大家说:“招商引资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得摸着石头过河。硅铁厂的用电是河西电网,属于市供电局管理,副省长虽然答应满负荷供电,但省政府不是河西电网直接的顶头上司,我们得让领导有时间去协调呀,大家千万不要心急啊!”后来,终于经过政府的多方努力和协商,硅铁厂的用电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1989年6月2日,黄华还在北京代表太原硅铁厂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签订了硅铁出口日本的协议。但由于爆发“六四”风波,西方借口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硅铁出口协议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不死心的黄华又于1992年与大同中国银行合资创办“大同华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港方华泰投资公司投资600万元,中方投资400万元,经过两年的艰苦运作,终于在荒地上兴建起28栋6层高的住宅小区。大同群众纷纷议论说:华云公司盖商业大楼赚大钱,而是为平民百姓盖宿舍楼,给普通人办好事,这样的老板少有啊!

    据知,黄华在山西的投资虽然社会效益卓著,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微薄甚至严重亏损。换一个老板,吃亏一次,就应早跟山西说“拜拜”了。但黄华对山西却是不离不弃。他坦诚地说:“我在山西学习和工作了25年,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山西魂牵梦萦。我难忘汾河水,难忘老陈醋!”这是何等深厚的“三晋情结”啊!

    黄华还担任香港散文诗社社长,利用一切机会,大力推介山西的名家名作,使海外华侨华人对山西文化优美厚重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另外,他还以香港散文诗社为平台,刊发了回顾和展望山西省侨联工作的专页《半世纪历程,五十年芬芳》,借以凝聚侨胞的爱国之心,激发侨胞的报国之情。他认为,在海外竭力推介中华文化,展示内地的发展新貌,吸引海外人士多多关注,对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有好处的。

    93岁的泰国归侨黄华,此次来晋考察能否取得成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赤子之心”,什么是“三晋情结”。我在电话里对黄华说:您这是丹心报国,壮志不减啊!他回赠了如下幾句:“胸怀壮志,归国求真理;兴我中华,甘为孺子牛;经历风雨,丹心依然在,老骥伏枥;无愧对国人。”

    相关热词搜索: 归侨 泰国 情结 黄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