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参政党在中国文化与政党文化互动中的蜕变

    时间:2021-02-19 07:56: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政党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民族文化对政党文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政党文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它一旦形成不同于民族文化的特质,则会对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就体现出中国文化与政党文化互动的痕迹。面对新的建设难题,参政党需要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起推进政党政治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永葆其“求真务实”的政党特色。

    关键词:中国文化;政党文化;互动;参政党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26-06

    在中国文化与政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互动的主体和受益者,其政治纲领、组织心理、行为作风等留有互动的痕迹。由于各民主党派未曾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主导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其政治理论和主张未能得到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有效检验,因此,其政党文化易于为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所影响和引领。

    一、蜕变历程与特点的简要回顾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现实,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令人不堪和难以回首的羸弱之态。为了根本改变这一态势,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一刻没有停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90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倡导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对中国影响之深远,在思想启蒙和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可磨灭,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引进、宣传并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

    (一)“求真务实”的蜕变之路

    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创新中,面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暴力革命,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选择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模式,试图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外探寻一条实现“资产阶级共和”的中国式道路,并通过组党参与中国政治和办报、宣传等方式来进行“西方民主中国化”梦想的实践探索。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的梦想一一击碎,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面前,他们中的一些党派(民主党派)逐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而先进的政党文化所折服,开始心悦诚服地认可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跟随了中国共产党所开创和引领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各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强大而先进的政党文化所折服,根本在于其秉持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贯持有的“士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求真务实”成为各民主党派政党意识中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其政党形象确立的重要支柱。各民主党派是民主运动的产物,“求民主、反独裁”是各民主党派不懈探寻真理、务求实效的真实写照。在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中,民主党派就提出了“人民有权”、“权能分治”的民主要求。在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潮中,各民主党派提出了“以民主方式改组国民政府,组织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与共产党互相呼应,迫使蒋介石应允抗战结束后实行宪政。黄炎培和毛泽东“窑洞对”的共同理念是“以民主摆脱历史周期律”,而邓演达、李公朴、闻一多等早期民主党派仁人志士们也正是为了追求民主反对独裁,不畏强暴,甘洒热血。正是在“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共同理念的召唤下,各民主党派才与共产党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了协商民主建国的新路,也成就了自身以“求真务实”为特色的政党文化。

    建国前后,随着我国多党合作格局的正式确立,各民主党派由民主革命中坚持中间立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蜕变为拥护中共领导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党。蜕变之后的各民主党派,此时亟需探索在新型政党格局中自身准确的政治定位,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身的政治责任和影响政权的具体政治方式。因此,除认同《共同纲领》所提的政治目标之外,如何恰当地处理与执政党的关系,亦成为当时各民主党派政党意识中需重点阐明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认识到,只有在具体政治运作过程中施加自身的政治影响,充分有效地参加国家和社会治理,才能维持和提高本党的地位及影响力;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也认识到,必须保证新政权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以及中共的政治领导地位,避免自身在政治体系中形成对执政党的权力制衡,才不会成为新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阻碍[1]。 如1951年民盟中央在其《中国民主同盟全国组织宣传工作会议讨论总结》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都是盟的领导者”[2],“政治领导(以共同纲领为依据的领导)、思想领导(毛泽东思想的领导) 和组织领导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组织领导并不等于取消盟自己的组织系统,更不等于取消盟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分庭抗礼的思想是错误的,完全依赖共产党而不积极负责的思想也是不正确的”[2]130。

    由于中共对国家社会生活的强力主导和巨大影响,其基本政治主张在社会实践中亦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此时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必然受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及其实践的有力影响,表现出对中共政治领导的主动认可,对《共同纲领》政治目标的主动认同,并在实践中自觉向中共靠拢,其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宁左毋右”的“左”的激进倾向。然而,各民主党派不仅在革命年代与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民主科学富强的新中国奋斗牺牲,就是在建国以后经受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苏联霸权主义的背信弃义、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以及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仍然不改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求真务实”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民主党派从阶级联盟再次蜕变成政治联盟,并准确定位于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增添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但是,其具有的“求真务实”特色并没有改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识,依旧是新世纪新阶段各民主党派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士文化”的鲜明色彩

    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从行为作风上看,我国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文化”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与政党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的“士”一般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读书人,亦即现代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士文化”指的是体现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大多通过仁人志士的豪言壮举得以表现。例如:体现胸怀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气节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体现道义的“士志于道”、“舍身取义”、“铁肩担道义”;体现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体现责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以天下为已任”;体现忧患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诤谏的“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政有缺失,直言无讳”等等,全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中的优秀品质。

    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多数是高学历的专业型知识人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他们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不少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当中有的远涉重洋,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参加建设;有的变卖家产,购买飞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们有的直言相谏、痛切陈言;有的身陷囹圄,却保持了可贵的政治气节。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忧国忧民、敢讲真话,本着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当中不乏像黄万里、梁漱溟等铁肩担道义的“谔谔之士”;不乏像黄炎培、马寅初等敢于和善于秉笔直书、建言立论的“诤谏死谏之士”;不乏像张澜、宋庆龄等政治素质高、政治经验丰富、社会责任感强、人文情怀深厚、学识渊博、两袖清风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专业视野出发关注公众层面的社会事务,为公众利益鼓与呼,成为当代之“士”和“社会的良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继往开来,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老一辈代表人物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政治纲领、优秀品质和高尚风范,继续谱写着“求真务实”的新篇章。

    二、蜕变中的建设难题

    无论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何种蜕变,“如何求取政治平衡”却是各民主党派先天性的建设难题。

    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夹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而诞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是各民主党派的生存状态,其期望走一条中间路线,以求得自身在中国革命中应有的地位与作为,是各民主党派的宿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强势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既要考虑充分有效地行使政党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又要着力防止超越政治界限而形成对执政党的权力制肘,但是也不能和共产党具备一样的面孔,讲一样的话,沦为“政治花瓶”而失去存在的理由,需要在有利于(起码不阻碍)新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力求实现自身作为利益表达渠道的政治作用。这种政治平衡需要极高的政治技巧,也具有超高难度,并始终困扰着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主党派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迫使我们警觉。现实中,各民主党派组织内部还不乏封建文化中“结党营私”残余因素的影响:某些地方组织的主要领导违反民主集中制,权力过分集中,一言九鼎,听不进异议;搞暗箱操作,任人唯亲,许愿封官,党派成为其“家天下”。“民主党派不民主!”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成员反映最强烈的意见之一。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影响,民主党派中一些成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中华民族和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逐渐淡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精神追求与坚守逐渐丧失。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正在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3]。

    三、文化互动中的自觉建设

    政党文化是分析政党的一个工具和途径,通过分析一个政党的政党意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可以为构建具有重要示范价值与转化价值的政党文化提供可操作性的途径,从而使这个政党真正自觉担负起其应尽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各民主党派首先需要具备“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文化自觉意识,包括对自身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政党政治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具备这样的觉悟与觉醒,各民主党派就会具备对人类文明进步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就将永葆其“求真务实”的政党特色,在推动人类民主政治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一)凝炼参政党精神,以共同的理念引领人

    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座城市需要有体现自己风格的城市精神,一个政党同样也需要有展现自己价值的政党精神。凝炼“参政党精神”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是建设有理想、高素质的参政党的文化自觉和理性抉择。

    “参政党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政党意识,是通过参政党的政治纲领、规章制度以及党派成员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导向,是参政党的优良传统及其党派成员的文明素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面貌的综合反映,是参政党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植根于党派的历史、体现于党派的现状、引领着参政党未来发展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灵魂和一面旗帜,是参政党的“精神名片”。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为凝炼“参政党精神”奠定了思想共识,各民主党派丰富的政党文化资源则为凝炼“参政党精神”提供了文化生态土壤。正是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民主党派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我国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具有进步性的政党,而不是一般性政治团体。从历史来看,各民主党派“求真务实”的进步性,就具体体现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崇尚民主科学、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取等方面。从现实来看,各民主党派“求真务实”的进步性,就具体体现在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个人幸福的现实前提。正是在这一共同理想和现实前提的激励下,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而团结奋斗,共同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求独立、求解放的历史重任,现在又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不懈奋斗。

    凝炼“参政党精神”,完全可以由80多万民主党派成员投票,以评选出生动、具象、富有感召力和中国风格词语表述的“参政党精神”表述语。凝炼“参政党精神”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停留在低水平、低标准上,也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搞“清一色”,而是要将不同觉悟、不同层次的民主党派成员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以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感召和引领多样的价值取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政治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引领参政党未来的发展。

    (二)精炼制度内涵,以准确的要求规范人

    严肃治党,严格治党,建立和规范政党内部民主建设机制,保持政党的进步性和纯洁性,增强政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政党建设规律的反映。与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起成熟、系统的党内民主建设机制相比,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党内民主机制的建设还略显滞后。虽然自2008年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省级组织纷纷设立监督委员会,出台党内监督条例,各民主党派党内民主建设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但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仍是各民主党派面临的全新课题。

    在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民主制度所内蕴的民主内涵以及民主的实现条件有一个清晰、准确、全面的辨析和认识。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全面解析、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明确辨析、党内民主生活的锻炼和熏陶、成员在党内民主生活中的体验、领导干部民主作风的示范作用等,提高民主党派全体成员对民主本质内涵的认知水平和民主素养,使民主党派主体地位的核心理念、反对特权的平等意识、合理正当的权利义务观念、服从多数尊重少数的宽容原则在党内牢固生根,内化为广大成员的信念,并在党内最终形成尊重成员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成员民主权利的浓厚文化氛围与强大的制度环境,使家长制、官本位、极端民主化等与民主本质格格不入的思想与行为,在党内生活中无存身之处、无作用市场,使广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得以自觉规范。

    (三)修炼行为作风,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知识分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社会良知的代表。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坚守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普适价值和理想,具有“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成员大都怀有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崇尚真理、矢志不移的社会承担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是许多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成员的真实写照。 他们忘我的境界、无私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是修炼参政党行为作风必需的精神资源。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民主党派成员的人格,应适应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增进价值共识,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忌用一个标准要求或过高要求所有民主党派成员,这不仅会使修炼要求流于空谈,还会引起成员的逆反心理,造成宣传教育与现实相脱节。“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产生自欺欺人、适得其反的恶果。首先,可从落实“基本要求”(不作恶、不害人、要守法)入手,要求民主党派成员从做人开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修德守身,洁身自好,做一个正直、正义、富有社会良知的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倡“积极要求”(团结、互助、友爱),支持“功利性、公正性要求”(用合法手段追求个人正当、合法利益),再提出更高要求,激发“理想追求”(大公无私),争作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的表率,忠诚老实、襟怀坦白的表率,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表率,精诚合作、肝胆相照的表率。

    各民主党派组织还应注重日常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以形象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民主党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融入到具有欣赏性、思想性的教育之中。例如,已经播出的影视作品《民主之澜》、《黄炎培》、《铁血丹心邓演达》、《建国大业》、《重庆谈判》、《人间正道是沧桑》等,都使民主党派成员在观赏中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真正有感知、能认同、可接受。“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宣教方式,但也切忌树立“高大全”式的典型,应把目光聚焦到那些默默坚守、默默奉献、默默无闻的成员身上,正是他们以自己普通、平凡的行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民主党派“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政党形象。

    总之,在当今多元多样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激荡交锋的时代大潮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坚定什么,唾弃什么;坚守什么,鄙视什么;坚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鲜明、观点鲜明。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一旦“失语”或“他化”,就有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特色的危险。这是想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政党组织,必须谨记与恪守的。否则,随波逐流,推诿懈怠,以至固步自封,妄自菲薄,甚至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这样的政党终将会被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和湮没。

    参考文献:

    [1] 赵太航.论建国初期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2] 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121-122.

    [3] 雅虎资讯.钱理群:一个永远的批判者[EB/OL].人物声音(第60期).http://news.cn.yahoo.com/rw/qianliqun.

    责任编辑:汪守军

    相关热词搜索: 参政党 互动 国文 政党 在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