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语文教学

    时间:2021-02-21 07:5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本论文立足目前现有教材的基本状况,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提出了四种优化现有教材的路径:建立单元意识来宏观调整、灵活编排教材;强化综合意识,落实语文活动于解读始终;建立大语文概念,于原有教材中融入生活经验;尝试突破文体局限,并能学习巧取可用之处,来实现文本的优效解读。以上实践意在改变学生成为教材被动受体的状况,意在灵活而科学的处理之后,让教材蜕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平台。

    关键词: 现有教材 文本 优化教学

    新课程的全面推行,推动了语文教学界对教材的积极反思和探索,多种形式的编排设想层出不穷;但是,等待一种完全合理、科学无争论的教材来解决当务之急终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立足现有教材,挖掘可用优势,灵活机动地解读并处理现有文本,提炼出尽量优化的承递路径,实施环节新颖、主体积极的教学设计,从而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实效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该做的实事,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据目前现有的语文教材来看,编排形式基本体现为三种类型:以文体为单元,即依据文体的分类来组织文本;以主题为单元,即根据同一个主题来组织不同的文体;以能力为单元,指以语文阅读能力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单元。教师可以在尊重但不囿于现有的编排形式下,对文本展开灵活的解读与处理,弥补目前教材的不足,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达成高效教学目标。

    一、建立单元意识,宏观调整,灵活编排

    建立“单元意识”是教师备课时必须的首要意识,即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并研究文本在单元里分布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以便结合相应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板块进行宏观灵活的调整,以求取得最优学习效果。

    以中职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显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同一主题来编选组织文本的,新入选的《自然界与人类》《像山那样思考》两文成为本单元的开篇之文,但是,若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我们发现,两文作为本单元同时也是本册的开篇选文,无论是构思立意还是语言表达,都明显难于第三课《森林写意》和第四课《离太阳最近的树》,新的编排完全不符合个体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的规律。倘若教师缺乏单元意识,缺乏宏观调整灵活编排的意识,开篇两文明显会成为学生学习之初的两大“下马威”,不仅难以达成理想的学习目标,更严重的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将会打击学习热情,减低学习兴趣,对全单元甚至全册书本都开篇不利。所以,建议教师结合单元重点“对照和比较”的训练,做出相应灵活的三步调整:首先,将《森林写意》和《像山那样思考》挪前,作为开篇之文学习,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先从相应浅显的两文中积累基本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第二,引领学生进入调整后的第二组文本《自然界和人类》《像山那样思考》的比较阅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心理,在第一组比较学习的经验上随文本内容增加比较的难度和广度;第三,综合比较四篇文本,异中见同,同中显异,既可以在反复阅读中进一步强化对照比较之阅读经验,又可以让学生从四篇风格各异的文本中领悟到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章法来写作和传达。

    再以中职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原教材课文的编排顺序依次是《荷塘月色》《邓稼先》《梦和泪》《世间最美的坟墓》,但执教时不妨把《世间最美的坟墓》调放到第二课,因为《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同属借景抒情散文,而《邓稼先》《梦和泪》同属人物回忆性散文,这样既调整了原先编排混乱的局面,又在文体方面达成两两一致,更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抒情散文和回忆性散文的鲜明特点。

    总之,教师在拿到教材后,首先要建立单元意识,宏观调整灵活编排,科学处理每一单元内的文本顺序,既便于教学的高屋建瓴,又便于学生实现有序学习。

    二、强化综合意识,落实语文活动于解读始终

    课改后的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增加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这一项目成为新教材的亮点。活动的设置和单元文本一般是紧密相关的,如第三册第一单元“综合活动”的主题就是“探究作家作品的风格”,很明显,活动是配合文本解读而设置的,而文本正是综合活动的实例体现,文本学习和综合活动本应是整体性的。

    据此可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可将这一环节弃之不顾,强化综合学习活动意识,立足单元活动目标,依据配套文本内容,有效调整和灵活处理好文本与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打破先文本、后活动的执教惯例,在进入每一个新单元时,教师不可隔裂文本解读和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不可机械地按照编排顺序一板一眼地展开教学,例如可尝试将活动主题提前到文本解读之前落实,在每篇文本学习过程中重视活动主题的一再体现,以保证在完成一课一课“小主题”时反复呼应单元“大主题”,最后在单元结束时再“收拢”一下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获得单元的整体性认识。

    三、建立大语文概念,融生活经验于原有教材

    语文教材一般在选文方面非常注重“文质兼美”,这一标准固然重要,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这一点上却有明显不足。我们知道,“课程即经验”,语文应是一门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课程,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以此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决定一切活动也必须与生活贴近,要敢于突破教本局限,融入生活经验,将教本处理为一种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将学习处理为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生活”,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拓宽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等途径,将文本仅有的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将生活经验引入教材之内:比如解读回忆性散文,可以结合学生的现有经验来引导学生回顾曾经的生活实践,尝试对文本更具体的体验;解读名家的代表作品就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积累,组织学生比较作家的其他作品,更全面地认识该作家的风格;借景抒情的散文可以尝试结合文本的体例或者主题,带领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悟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解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扩展文本广度,结合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以典型的案例透彻认识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多种途径。

    据上所述,建立大语文概念、突破教材局限、融入生活经验,种种设计既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可沟通语文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教材的学习空间更为开阔,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学习平台。

    四、突破选文文本局限,实现文本的优效解读

    一般来说,文本的传统教学局限于以下几个步骤:解题、作者介绍、成文背景、段落大意、重点句分析、归纳主旨、写作手法。而在具体解读过程中,教师又习惯于以文体特征为抓手来展开内容的解读。比如习惯于以小说三要素为小说解读的纵线,诗歌教学就以意象的分析以及语言赏析为解读导向;戏剧就是分析尖锐的矛盾冲突……相同文体相同步骤,循规蹈矩之下昏昏欲睡,学生可以对文本的解读步骤未卜先知,教师也是兴味索然。那么,何不尝试在处理教材之时打破一些传统与规矩?何不适时抓住文本的鲜明特点做一些大胆创新来实现文本的优效解读?不妨突破教材所供文本的原有体例,尝试打破惯有的阅读思路和陈旧步骤,以新的途径来实现文本阅读目标。

    比如曾有老师对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做了大胆的文体处理,尝试以“调查报告”的相关要素为导向来完成对原文的解读:

    首先,提取小说结局的一些要素,如发生命案的人物、时间、地点,提供给学生以作解读的指导元素;其次,发放预先准备的《调查报告》,布置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扮演福尔摩斯角色,组成“别里科夫之死真相”专案调查小组,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解读小说;第三步,阅读、讨论、交流、质疑,再阅读、讨论……最后,确定“自杀或他杀”之真相以及相关文本证据,填写调查报告。

    在整个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已完全跳出了小说惯有的解读思路和步骤,整个调查报告的完成要涉及到四大项目:案发背景、勘查依据、人物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彻底贯彻多边活动,同时经过多次带有调查性的字句研读,学生借此途径深入剖析小说的重点词句,认识到解读语言对于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更可贵的是,阅读活动冲破了小说的局限性套路,促使学习过程参与性更强,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得到突出。

    又如,《纪念刘和珍君》也可尝试创新,突破原有教材的局限,以求更优教学效果:原文篇幅过长,叙事多而散,作者情感复杂,表达方式综合,如果依照复杂记叙文类型的固有模式进行解读,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沉闷也很混乱;作为教学者,一旦能突破文体的局限,通过编写“刘和珍传记”来处理教材的学习,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诸如此类可作处理的教材俯拾即是,如我校的年轻教师曾在课改活动中尝试过对余秋雨的杂文《道士塔》做文体上的处理,把文本主要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创新不仅带动了学生在全员参与中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的深刻思想,还通过对文本的改写和表演彻底激活了课堂,同时还赋予了课堂前所未有的活力。

    总之,一改传统课堂的说教模式,敢于突破原有教材的文体局限,是我们应对一些选文不足的可取之路,是尝试创造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当然,也并非所有课文都适合改变,比如抒情散文、报告文学、说明文、纯粹的议论文等就要慎重考虑,总而言之,要灵活并科学应用。

    语文教材的品格与功能不是单一的,事在人为,尤其是教学一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执教者如何去处理教材;而执教者处理教材是否成功又与执教者的态度和理念是息息相关的。我想,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只要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使再传统的教材也会被教学者很好地演绎出新的气息和魅力。这样,学生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教材不再只是固定经验的完美预设,在我们灵活而科学的优化之下,教材必然蜕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7期(上).黄厚江.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2.中国语文课程网.韩艳梅.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学 灵活 优化 教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