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这是你的“战争”

    时间:2021-02-21 07:56: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中文学类作品阅读是令师生爱恨交织的对象,把握得当,意味着高考的分数会有惊人的提升;把握不当,则可能出现溃败。找到提升文学类作品阅读的技巧,是一线师生的共同追求,笔者以为,其实高考文学类阅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词】阅读素材;课内课外衔接;悦读;针对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尴尬局面,令一线师生懊恼不已。2011年江苏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这是你的战争》道出了现代文阅读的“腥风血雨”。的确,语文科目是高考这场战役的首战,现代文阅读又是其中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应对?

    一、知己知彼

    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家底。简言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这其中,笔者认为又当首先解决阅读教学教材的选择问题,即教什么或学生读什么?通常情况,每到高三,各种资料扑面而来;各地高考题、各年模拟题,所谓专家冲刺题,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般说来,教师会选择1~2本,多的3~4本作为备选,这其中又以有详细分析的试题最为抢手,毕竟可以省去备课时间,随上随用。教师对所挑选教材再删减,选择一些试题,然后参照“练习——批阅——讲评”(有的迫于时间,省去批阅)流程进入“高三文学类作品阅读之旅”。在评讲过程中,教师手执答案,口若悬河,煞有介事,循循善诱;学生则是被拴着绳的“牛”, 或忍气吞声或昏昏欲睡。看似解剖,实是填鸭;看似按部就班,本应水到渠成,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收效甚微。原因何在?一来所选试题本就质量参差,好多模拟题更是东拼西凑,牵强附会。二来缺乏体系,不便于学生归纳提升。与其这样挑选,不如先立足于课内教材,有机迁移到课外素材。再加上新的高中语文课程在选文时强调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所以课内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为集思广益的结果,相对规范,适合学生的解读。而这几年,以江苏卷为例,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文本整体感知,具体解剖的意识,多半是囫囵吞枣,只是做题而不联系文本,导致失分太多。所以笔者认为,唯有用好教材课本,搞懂课内的知识点,才能运用方法解决课外的问题。

    何谓知彼,简言之就是知道考什么?以江苏卷为例,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这样阐述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提炼出来就是三个核心词:主题、语言和手法。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解决考什么才只是一小步,重要的是了解命题人通常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诠释考点,即我们所说的如何通过具体的题目、题型来达到考核要求。以2011年江苏卷为例: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虽说是探究题,但其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属于从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再比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题目已经暗示了是景物描写,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方法或技巧、角度。如果再往前追溯,2007年江苏卷《麦天》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此题考查的依然是景物描写的技巧,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从这些试题的命题思路中,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和策略,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打磨的。

    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在2010年高三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是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知道考试的要求,便于对症下药。

    其次精选课内学习过的篇目,围绕考点,重新定位,制定复习要点,做到“老调新弹”。这里就必须强调理读,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

    以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为例,笔者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以及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以写人叙事散文、抒情写意或哲理情思散文、写景状物三大类为标准选择经典篇目,设计考点,再辅以近些年高考试卷中相关试题作为拓展延伸,做到课内课外无缝对接,当然课外的选材主要从考点设置入手。

    以《铃兰花》复习课为例,教学目标就是鉴赏景物描写作用,并了解景物描写的技巧。新授课时需要引导整体感知,局部研读,重点突破。但是复习课时,文本更多的是起到导入目标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回顾,教师的点拨,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①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②暗示情节的发展;③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④烘托主题。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归纳,①③④三个方面是从“内容”入手;②是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在解读这类问题时,应该遵循这种思考的方向。当然一定要贴着文本分析,而不是套一个公式。以暗示情节为例,就必须回答到情节怎么发展。在这基础上引入相关高考经典试题,比如之前提到的2007年江苏卷《麦天》15题、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11题,2009年浙江卷《魔盒》12题,2008年浙江卷《乌米》19题,都是同一类型题目,学生解决起来也就顺手了。

    可以说选择课内文本,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文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文本感知没有障碍;陌生,是因为解读的重心有所变化,不是单纯的炒夹生饭,而是有的放矢,所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选择相关高考题而不漫天撒网,是从题型设置规范的角度,提高学生训练的针对性。

    二、重视悦“读”

    悦“读”就是学生对于阅读课以及提供的阅读材料态度是欣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这里的“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因此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文思的分析两方面。

    这就需要一方面选择的素材要可读、耐读,“文质兼美”。比如《一幅烟雨牛鹭图》意境淡雅,筱敏《山峦》的思想磨砺着年轻的心,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境界让学生思绪飞扬,诸如此类,或贴近学生或文字清新或哲思幽眇,学生自然乐于接受,这时加以诵读,自然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或直奔主题的解读方式。以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为例,如果你只是就题讲题,不对全篇进行解读,其结果就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到20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的《麦天》再到2008年的《侯银匠》,无一不是表现对“原始”和“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和“绿洲”的企盼,对朴质生活的肯定,对传统文化的忧思与继承。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读全篇,思考围绕“上善若水”写了哪些内容:首先是标语“上善若水”,目的是引出都江堰,其次是借老子的阐释,强调“善”即为德,引出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是为善之人,大德之人,都江堰的设计是造福百姓的大善之事,再其次由“好在都江堰有”表示对环境忧思,更强调要做造福后人的善事;并追述了李冰继任者善行加以佐证。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脉和归纳主旨就水到渠成了。笔者以为阅读课首要任务是重视思想内容的探究,结构的梳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认,共鸣,最后才是答题的策略和技巧。

    三、临门一脚

    临门一脚强调对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和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交流时,曹老师强调虽然不能要求学生归纳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但教师应重视平时训练的“入格”。比如修辞手法的归类及专业术语,人称类问题作答等,感受良多,何谓“入格”,窃以为就是对于一些固定题型解题模式,常规术语的储备要落实在平时。在2010年高三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当堂板书演示,通过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作答,归纳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一年下来,所有同学都有展示机会,少则10多次,多则30多次,经过这样“面对面”纠错,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了,作答也更加规范了。

    每年高考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这就是战争,需要做的就是养兵千日!

    (责任编辑:刘宝瑞)

    相关热词搜索: 这是 战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