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抓住“三美”,体会乡愁

    时间:2021-02-21 07:57: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乡下人家》一文语言清新明快,感情真挚自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传情达意,将对乡下人家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满腔喜爱之情融入平淡无奇却又色彩绚丽的乡村景色的描写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本文虽是台湾作家久别故乡不得归的思乡之作,却能激起每一个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眷恋之情。

    一、布局精巧,体现结构之“美”

    一篇优秀的散文离不开精巧的布局谋篇,完整的结构是散文表情达意的基础,“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乡下人家》一文的结构完整,一文多线,很好地体现了经典之作的风采。

    第一条线,空间。全文共7个自然段,其中前6个自然段落描绘了乡下人家的景色,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写景基础上的自然的情感表达,描写与抒情有机整合,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文中的前6个自然段构成了6幅图,先写“屋前”的景致,如瓜藤、鲜花,再写“屋后”的几十枝竹,以及“房前屋后”觅食的母鸡,接着写“屋后”游戏水中的鸭子以及它们附近捣衣的妇女,最后又回到“门前”院落里吃晚餐的乡下人家和在“屋前”唱歌的纺织娘。随着“我”的视角的变换,“移步换景”的推进,农家风貌在“我”的笔下流淌,整篇文章犹如电影片段,将美景呈现,令人赞叹。

    第二条线,时间。文末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文章内容的结束,又是文章线索的终结。作品以春之花、春之笋、春之鸡鸭、夏之晚餐、秋之梦乡作为写景的突破口,以典型景色之“点”衬托“乡下人家”“面”之独特与迷人。这几幅画又涉及白天(捣衣)、傍晚(晚餐)、夜晚(梦乡)三个时间段,完整地把“乡下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来。这样,以时间的推进、季节的变换来串联景色,表现生活,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第三条线,视角。初读作品,空间、时间并行的双线结构清晰明了,但审视之,在这两条线之外,其实还有第三条线——视角。这条线,是暗线,但它既是作者的情感线,又是文章材料安排顺序的缘由。

    第1、第2自然段作者安排的是静物,是植物,它们是“乡下人家”生活的背景,是文章抒情的基调,青的瓜、红的瓜、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以及那“顺序开放”的各种花,还有那些春笋,都是静物,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都是“我”生活的家园,是后文“动物”与“人”的活动背景。

    第3、第4自然段,动物出来了,母鸡自豪地带着孩子们出来觅食,公鸡骄傲地“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一群鸭子也开心地“游戏水中”,它们都带着生活的气息,与人和睦相处。

    第5、第6自然段,主角——“人”登场了,他们不卖弄,他们不做作,他们不矫情,在“静物”的衬托下,在“动物”的陪伴下,“天高地阔”地、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如果单从空间或时间的角度来看作品的结构,并不为奇。试想,如果仅以此为线,在这个维度下,文章前6个自然段之间的景物描写只是并列的关系,不存在太多的先后顺序。但“静物—动物—人物”这条线一旦确定,景物之间就不仅仅是并列关系,而且是明显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由此看来,作者对材料的安排匠心独运,让文本实现了对乡下人家多角度、多维度的描绘,以全天候、全视角的镜头再现了乡下景物的独特和迷人,并由此流露了自己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用词巧妙,体现语言之“美”

    1.巧用修饰词,使表达更准确

    作品中大量使用修饰词,表示肯定、否定、假设等语气的词在文中比比皆是。如:“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在这句话中,“总要”“肯定”等词语说明乡下人家都会养鸡的,没有例外。不是一家两家养鸡,而是大家都要养鸡,并且不是一时如此,而是照例,是“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表肯定语气。

    如:“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在这句话中,“从不”一词表示肯定语气,从来都没有过,水中游戏的鸭子与捣衣的妇女形成了天然的默契,彼此心照不宣,你洗你的衣,我戏我的水,都在与水为伴,却互不干扰,一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景。

    再如:“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在这句话中, “倘若”表假设语气,鄉下某些地方有小河,但并不是说乡下每一个地方都有小河。这只是“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而已,表意清晰。

    2.巧用叠词,使抒情有趣味

    文章大量运用叠词,比如:“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绿绿的浓阴”“常常会看见”“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我们成人一般是不善于使用叠词的,只有孩童,他们才会自然地运用叠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是故意让自己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天真的孩童岁月。因为他久居台湾,无法回去——只能在作品中回去。在空间上,让自己的“心”飞回到那个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时间上,让自己的“心”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童年。

    作品中“我”对景物的描写并不是采用成人视角,而是“我”用少年的眼光审视的产物,所以这些景物就更显可爱,更显自然了。而“我”的情感的表达,既是几十年前的“我”的孩童时代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是当下六十多岁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3.巧用对比,使乡村更可爱

    文章有几个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凸显乡村生活的甜蜜、美满。比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在这句话中,瓜、藤、叶都是属于乡村的,随遇而安,它们不追求名利,不彰显荣华,自然地表达,自然地存在,多么可爱!而石狮子和大旗杆,却不属于乡村,它们是城市的,是台北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他们威严、大气,却给人压抑之感,何来可爱一说?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乡村、对原汁原味的生活的热切期盼和追求,或许,这也是他渴望回到故乡的那个乡下人家的另外一种表达吧。

    三、融情入景,体现情感之“美”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离开故乡(浙江上虞)几十年了。”谈到台湾文学,你还真难彻底避开乡愁的影子。孤悬海外,云水茫茫,生活在宝岛上的炎黄子孙们,你能让他们的何种情感可以彻底摆脱乡愁的影响呢?说到底,只要有故乡,乡愁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只不过言多言少、有形无形,其表达方式、外现形式不同罢了。

    此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隐晦,不易察觉,一方面,前面已经提到,“我”用叠词来描写乡下生活,回到童年,字里行间带着笑,但我们看到的分明是那个含泪微笑的老人;另一方面,虽时隔多年,但乡下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环境的方方面面,在“我”的笔下,仍旧熠熠生辉,如在眼前。

    这个乡下人家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故乡的人家,是“我”曾经体验和生活的那个人家,和谐、自然、可爱,是“我”心灵的归宿。我们读完文章,脑海里也呈现出了一个乡下人家,此时的“乡下人家”,不仅仅是作者的人家,也是你、我、他,我们每一个读者心灵深处的人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深圳中学龙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相关热词搜索: 乡愁 抓住 体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