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从精神的角度解构生活,重置的内心世界

    时间:2021-02-21 07:58: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 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守着情感,面对现实。其诗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独特感悟,语言彰显个性,理性色彩浓厚。

    【关键词】情感 提醒 语言 理性

    戴逢春的诗,正如他诗歌文本内容所映现的一样,他是被恩赐了生活本身,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守着情感面对现实的抒怀者。诗歌无论怎么写都离不开生活和情感,这是铁的法则。艺术来源于生活,诗即是生活。这也是海德格尔很早就说过的。那么,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话还是不理解,还是措手不及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这说明很多人还是没有真诚的去面对自己和生活,没有良知上去判断内心。这也是偏离所有艺术和诗的一种不自觉的虚伪成分,虽然,很多人否认。但,还是没有将那些真正影响现实的,影响个人的元素拿出来。那是最隐秘的东西,是开花的骨头,就像仙人掌一点点把内在的质打开,那些骨质的东西是多么鲜艳。

    贺拉斯曾经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这还是我很有道理的。当然,面对现代主义诗歌多元化的现象,应该如何面对现代意识的参与,更有效的展示现代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从摈弃过去的叙述和继承过去式的叙述,以及现在的非叙述性和变相抒情时代,如果从这一个方面来考虑的话,诗歌就显得的太单薄了。什么是多元化,很多人至今不理解,这首先是从语言本身开释的。不单单是情感参与的多少的问题,关键是在表现手法上的运用,这也不尽然,关键是将某些潜在的复杂的情感因素参加进来,在简单的语系中承担起一种复杂。这里面包含了多种文化语境的问题,是参合了复杂的文化现象的东西,让诗歌不再是单一的一国体系。它指涉的是未来,是多层面的,突破了个人精神体系的一种行动。所以说,现代主义诗歌面对的不是私人的,更不是私人情感做制约的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指向空间领域和宽泛意义的存在感。

    戴逢春的诗歌同样在复杂情感的渗透中给予了更多的情感性的提醒。当然,他里面的抒情成分还是很重的。这不妨碍什么。关键是要看到里面情感的东西最终传达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效果,是否能够起到一种提醒和感染力。那么,他在《春天的高度》中说:清明的雨/我感到了一种沦陷/这不属于景场/只是 那么多春天的手/在我身上,寻找陌生的事物/用明与暗测试的高度/是藏匿于纸上的词 其实/掩盖不了桃花中的泛滥。“沦陷”“陌生的事物”“纸上的词”“泛滥”这些有效的词性带来的冲击力是试图解构诗意的现场,是面对春天的景象给予作者的一次心理触摸。更多的是反馈出来的信息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新鲜的理解。原来春天在这儿,看来不单单是春天景象那么简单了。问题就是在这里。好的诗歌里面都有内省意识。就是说,他将内心最隐秘的东西拿出来展示,去与现实会面,与现实世界对照。这也是一种理解上的文化意识。因为,春天的高度,不是春天本身那么简单。而是主动的打开了人本精神,从而牵引读者到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太多的人文的背景隐喻了主体性。这就是内在的东西所折射出来的多义性。文本中作者没有直接与现象发生冲突,他避让了那些太普遍的存在理由,而是从语境中摆脱出来,大胆的推演了主题所包含的更多的意义。这里不但但是隐喻的问题,指涉面是对现实的一次理解和思考。宽泛的介入了诗歌文本。

    那么,戴逢春从生活中走近诗,又从诗中走出来。是一个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体。复杂的人本守住的是一个真诚内心。他在《四月的黄昏》中说:黄昏落在肩上/风落在肩上/这与桃花无关桃花/只是忍了一天的心/我经过时好像一点小遗憾/像远处的飞鸟/或飘忽不定的纸片/而我注视着蚂蚁不停的搬运/即将沉落的宁静。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歌。细致的触摸和观察,以静制动的打开了主题。通过个体意象的状态化去一点一点展开界面。可以說写的很安静,很矜持。这完全是一种体验,体验是在诗歌中最有效的实现。也是更能充实文本内容的基础的精神介入。这首诗歌完全是动态的,是在流动的同时打开了四月黄昏的景致。关键是又是一次进入内心的生活,不过,他在这首诗歌中得到的是对景场的一种心理安抚和安慰。说到底,就是对自我境况的一种排解。重要的是文本散发出来的不单单是自己看到的那么单薄。更多的暗示了“一种处境”的心态。这种很婉约的写意是值得咀嚼的。他没有去直接说出什么,是在借代的同时推演了一种对现实的侧影之心。当然,这必须首先是自己的,问题是这首诗好在细致的东西,有映射的衬托效果。这符合汉语诗歌的写作理念。这让我想起来马致远的《天净沙》有同工之妙。不过,戴逢春更介入了现代的意识特色。从细节中延展,抛弃了意境垄断的东西,大胆的异化了语言,使得诗歌更具有现代意识。关键是里面包容的和暗含的东西很多,暗示的力隐隐在提醒了更多的读者。

    诗歌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能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有的放在暗处看最好,有的应放在明处看,不怕鉴赏家锐敏的挑剔;有的只能看一遍,有的百看不厌。诗就是用最少的形式,传递最丰富的信息。 依靠的人心共有的某种文字密码或特有爱的符号组成的诗歌形式,那么诗意的产生就是通过文字的进入,和体现,发展了现场,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外在的存在,这个存在是有意义的;能够引导你去思考和开启另一种想象。根据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文明产生于善意的误会。诗意作为一种情绪同样是一种误会。在生活中,人类认识事物最初是通过感官来接触并通过语言保持于大脑中的,产生一种反应,当然这必须是适合自己的。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其《论言有所为》中也说:“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某一陈述的真实性与谬误性,不仅仅决定于词的意义,也决定于你在什么环境下所为何事。”这是很有意思的理解。那么,戴逢春的诗歌从语言本身很多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意识的,释放出来的信息是隐含了的自我,更多的是理解,换个思考的界面,有对照和关照的一层。当然,这是面对现实和会和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他的诗语言很多是很美的。他在《春》中写到:谁的梦悄悄裂开/一点一滴?燕子衔泥的枝头/悄无声息的时间/停留在手指上/噢,你的美/消隐了技头的忧伤。这是很美的语言,他把情感与情绪一下子打开了,给予了客体,让存在的东西表演了自己。这是很好的客观写作。诗歌中可以反叛任何东西,但不能反叛美。美,也是诗歌和语言追求的一项很重要的感官感受,能够主动带动读者的阅读享受甚至是兴趣。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他曾经说诗歌语言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好的诗歌语言是对既存语言和日常语言惯性、惰性的偏离和突破。只有在如此偏离和突破的临界状态,才可能歧义、多义、新意、诗意丛生。

    戴逢春的诗集《恩赐的非常生活》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当然,也有很多抒情个人情爱之间的诗歌文本。那些我不去赘述。读者能够从一本诗集中看到闪光的金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往往读者或通过不多的几首诗与自己进行精神对照和思考,这也是好的诗歌艺术带来的现实性,很多是影响了读者的精神价值取向的。文学的存在价值就是影响他人走向大爱,解构真本内心,去释放正能量。话又说回来,诗歌写作在很多情况下,正是与外部的联系,我是说的联系本身(文本),才能构成诗歌的构架。当这种联系关联到本身在进入到一种新的诗意现实的过程中,也正是脱离于外在的那种关联关系的时候(一种主观意识的场的介入过程)。

    如果当作者观察的足够准确,会发现这种关联不仅仅是外在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对种种现实的实现和诗意的矫正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不过是精神上的过滤吧了。语言在行驶的当中,靠近的是“诗体”本身,所产生的效果是诗意的实现,那么如何能达到“异质化”?也就是说 如何能让语言显现出不一样的语境,这是进入和展示途径的问题所在。这需要作者在表达上突破“表象化”陈述,去异样的打开另一个语言的空间所在。戴逢春很多诗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值得推荐大家阅读的一本诗集。

    (通讯地址:201900 上海宝山罗泾罗宁路2999弄17号1202室)

    相关热词搜索: 重置 解构 内心世界 角度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