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景物亦有性格

    时间:2021-02-21 08:00: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短小精致,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文章写作于柳宗元被贬于永州之时,其母病故,他自己又不锻造受到排挤和抨击,心情低落,于是寄情于山水,寻觅永州隐秘的山水美景,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成就了《永州八记》。作者由小石城山的形状和布局,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借以批判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不难发现,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景物的描写之中,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关键词:景物;情感;小石城山

    [中图分类号]: 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02

    本文第一段写景,开头随着作者的步伐,由面前的两条小路写起,可两条路都没有尽头。

    此情此景,想到自己被贬谪的身世,不禁更感凄凉无助。接着作者的视线由下往上,望向山顶,描写顶部天然奇观。接着,从外往里,深入洞中。作者没有直接赞叹洞有多深,也没有列举数字来体现其深度,而是用了最直接,也是大家测深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投石子。“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说明洞深不可测。这一描写更是突出了本文游记的特征,贴近生活。接着,作者的视野又放大到小石城山以外,总观小山。但作者自身却又是时刻在画中的。他以一个游览者的姿态,从游山的角度来写山。之前写的是顶部,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山顶,由面到点。“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写出了小石山的又一奇特之处。“土壤”象征着人才成长的环境,“嘉树美箭”象征象征人才,这里暗喻虽然朝廷里充斥着各种政权争夺,但真正的有才之人必将出污泥而不染,在浑浊之世保持独立清高之姿态。“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竹子疏密不齐,好像人工布置似的。柳宗元被贬荒地,本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我,可却走进了这“不自然”的林子中。不知此时作者是在为这山顶奇景感到惊喜呢,还是为连竹林都显出人为痕迹而显得无奈。

    下面一段作者大发感慨。这里的美景让作者确定了上天的存在,却好奇为何这美景不在中原地区。这里暗示的是像柳宗元这样的人才为什么难以在中原报效朝廷,却偏偏被贬到如此荒凉之地。这里的奇景即使经过一千年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费力气。若作者将自己比作这里的奇景,那么他也认为自己是白耗气力吗?显然不是,这只是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对自己不公遭遇的挖苦。为什么奇景只会在这偏僻之地出现?作者列举了所流传的两种说法。一是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二是这地方不孕伟人,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但作者对这两种看法都表示了怀疑。那么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对作者来说,奇山异景在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被人发现。若这石山被天下人所关注,即使身处荒僻之地,也必会招来大批爱景惜山之人。缺的并不是好的环境,而是发现的眼睛。作者并不怨叹自己身处的社会,而是叹息没有伯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一方面,他用准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柳母因病去世,而王叔文又被处死,他自己也是一再受到统治者及其鹰犬的诽谤和攻击,心情自然倍感压抑。永州的山水雄伟险峻,而又幽静,还有好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柳宗元这戴罪期间,时间“充足”,便到处游历,四处览胜,以此开阔胸襟,寻求心灵上的抚慰。《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这种情况下的 “有感而发”,《小石城山记》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到写作山水游记的目的时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这就告诉世人,柳宗元虽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作者仍出淤泥而不染,在乱世中保持高洁品质与斗争精神。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短小精致,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首先,在语言上,词敛语节,简峭洗练。作者在叙述人物活动、刻画自然景物时,不用华丽的词汇,而是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组织文章。整段文字全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博学的典故,没有璀璨的比喻,有的只是作者的所见,流露的只是作者的心声,简洁自然,平中带奇。在选词上,少用虚词,多用实词,尤其是信息量丰富、概括性大、表现力强的名词和动词。在第一段中,“北”、“下”、“西”、“东”、“旁”、“上”等方位名词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布局。在句子方面,作者在行文中充分发挥短句结构单纯,短小精悍,表意明快的长处,连续运用,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显得活泼生动。第一段里,两句,三句,四句偏多,最长也不过九字,简净干脆,轻松活泼,字字精峭洗练, 毫不拖泥带水。读来朗朗上口。全文虽只有两百多字,内容却极其丰富:有路,有洞,有水,有林,有疑问,有传言,可谓景情相宜。

    自从我国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以山消愁、以水解怨以来,山水景物就一直是所谓失意文人排解心中愁怨和不平之气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体”和介质。柳宗元是山水解愁怨的高手,其《永州八记》无处不写景,无处不露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的所有景物,皆是作者眼之所触、心之所及,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予以“过滤”,创造出“性格化”了的新的艺术形象。而每一种形象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好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

    在《永州八记》中,山石都是柳宗元信手拈来,毫不吝啬笔墨,甚至浓彩重墨,比如《钴潭西小丘记》:“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再譬如 《袁家渴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等等,不胜枚举。

    在上述例子中,其山其石,有的突兀坚硬,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奇形怪状,与众不同,有的与香草杂枝相依。柳宗元,不愧是模范山水的高手,奇异的山石在他的笔下,有了灵魂附体,有了人格魅力,有了独特精神,真的变得“奇异”起来。《小石城山记》外绘小石城山布局、形状,以及旖旎的风光,内吐壮志难酬、屡蒙贬谪的无奈与悲愤。《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段:“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没有一点土壤诉石队山上竟然能够长出密疏相间、俯仰成趣、坚实葱郁的美竹嘉树,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与奇迹,非人力可为也!生长在那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多么坚韧!多么潇洒 !而柳宗元对这竹、这树激情洋溢的赞美与讴歌,正是体现了作者自己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德与绝世的才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时所遭受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更是难以接受的。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他到永州不到半年,其母就由于不适应南方潮热的生活而辞世,他内心是怎样的内疚与不安?不过数年时间,他已经不堪折磨,正如《寄许京兆孟容书》所说“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 ;亦如《与杨京兆凭书》所言“每闻人大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难行柳宗元坚强信念与意志要被摧毁了吗?难道他要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么?不,绝不!他在《与韩愈论史官书》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这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政治改革家的柳宗元身上所具有的刚正不阿与傲岸不屈。

    此文在交代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绚丽景物后,作者借景抒情,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先巧妙地否定天有意志,后表示不相信两种唯心主义的说法。乍看,他这样好像是在探究为什么奇山异水为什么总是生在荒凉生僻地带,其实是以山川之美不在“中原”,而在“夷狄”,来比喻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愤恨。文章跌宕开合, 尺幅千里, 笔笔眼前小景, 笔笔天外奇情。

    柳宗元寄情于山水,是对内心的一种救赎。对于向来主张“入世”的柳宗元来说,自我拯救最重要的目标是要重回朝廷。他相信,只有回到了朝堂,其政治理想才能实现。于是,他急切地向当权者和身处朝廷中亲友陈情,不断地写信,反复申诉:“仕于世, 有劳而见罪,凡人处事,鲜不怨慰忿愤,列于上,想于下, 此恒状也”(《送薛判官量移序 》。其中既有亲朋故旧,如杨凭、孟容、裴埙、李建、杜佑、李绛等,也有当权的朝中大臣,如赵宗儒、李夷简、李吉甫诸人等,甚至还有一些革新派的反对者的,如武元衡、严缓之流等。在给这些人的信函里,呼救之急迫,言辞之痛切,令人潸然泪下。然而其所抱的希望越大,失望民就越大。果然,失望接踵而来至。当其得知其他被贬官员相继被赦起用、而自己毫无音信时,这种失望就愈加沉重。现实的不如意,让他寻觅另一个可以寄养心灵的地方。永州的山水就这样走进了他的世界。可是与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不同,柳笔下的山水是幽怨的、寂寞的,处处隐藏着柳宗元的影子。他笔下的景物,已被他主观情绪所异化。但柳宗元的情景相融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景物上略加点染,是抓住每一个景点之中最与心之所契合处, 以写意的笔法, 勾勒出其独特的最动人心扉的细节, 再寥寥数笔效出周围景致, 这样自然笔到神会, 别有一番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 景物 性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