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分析《都柏林人》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时间:2021-02-27 07:51: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后世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定位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意识流”小说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但乔伊斯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从创作意图、写作手法来看,均以写实为主导,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当时爱尔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王晓宁(1984-),女,河北大城县人,燕山大学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作品市场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小说家,被西方评论界推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较早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有人认为“他(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其经典力作《尤利西斯》的问世将意识流小说推向高潮,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尽管它不像《尤利西斯》一般,拥有宏伟壮观史诗般的图景,且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力上也不够成熟,但是,美国文学评论家称赞小说集《都柏林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是一本将象征与写实巧妙融合的艺术典范。《都柏林人》以二三十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小说背景,描绘了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形象地展现出20世纪初都柏林市民的市井生活及其丰富真实的内心状态,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生活如一潭死水的麻木和绝望。

    从写作意图方面分析,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目的是想把人们从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中唤醒。“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2]19世纪中期的大饥荒后,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政府用军队武力镇压暴动者。爱尔兰处于英国殖民统治和天主教会政治精神的长期双重压迫下,民众生活困窘、思想压抑、苟且偷安,更有甚者与压迫者沆瀣一气。乔伊斯对自己的同胞痛心疾首,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1904年,应出版界朋友之约,乔伊斯开始为一份刊物撰写小说,并于1914年出版,这就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乔伊斯这一写作意图决定了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至于选择都柏林为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因为在乔伊斯眼中,都柏林是整个爱尔兰精神瘫痪的中心。

    《都柏林人》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再现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一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说集中包含十五个短篇小说,其中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取材于乔伊斯周围的亲友甚至作者自身。小说《死者》中描写加布里埃尔“在他没有胡须的面庞上,一副眼镜屏挡着他一双灵敏的、永不宁静的眼睛,眼镜上光洁的镜片和锃亮的镀金框架也在永不宁静地闪耀着光辉。他那有光泽的黑头发从中间分开,又长又弯地梳向耳后,在帽子压出的一道纹路下轻微地卷曲着。”[2]这与年轻时作者本人的形象很相似。小说中的加布里埃尔是学院里的一名教师,每个星期三他都会写一篇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投稿给《每日快报》,并得到15个先令的稿费。1904年,乔伊斯结婚后偕妻子赴欧洲大陆,宣布“自愿流亡”,曾先后在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等地生活,学过医学、声乐,后以教授拉丁语言为生,还经常向报刊杂志投稿以赚取稿费。加布里埃尔的妻子格莉塔念念不忘她已故的恋人迈克尔·富里,并在小说的结尾向丈夫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迈克尔·富里患上肺结核卧病在床时,听到了他深爱的格莉塔即将离开前往都柏林修道院的消息。在格莉塔动身前一天的夜晚,迈克尔·富里不顾病情,来到格莉塔窗外,在大雨中向爱人告别。格莉塔在到达修道院后听说了迈克尔病逝的消息,痛不欲生。这一情节取材于乔伊斯的妻子诺拉和她曾经的爱人桑尼·波德金。乔伊斯与诺拉结识后,正是由于他的样貌酷似波德金,诺拉才对乔伊斯一见钟情。

    作者还在《都柏林人》中真实地再现了都柏林的建筑和街道。小说《两个浪子》里科利和莱内汉一边讲着风流韵事一边在都柏林的大街上溜达。“他们沿着三一学院的栏杆走去”,“百无聊赖地绕着斯蒂芬绿园彳亍,尔后沿着格拉夫顿大街踯躅”,“沿着绿园北边匆匆而去,到了梅里恩街拐角”。根据乔伊斯在书中对都柏林街道的描述,简直可以为都柏林绘一幅地图。也有学者认为乔伊斯如此精确地描写街道建筑、地理位置等细节恰恰体现着作者对故土深切的思念。小说集《都柏林人》写于1904到1914年,这正值乔伊斯远离爱尔兰辗转于欧洲各国期间。也许正是强烈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不厌其烦地在作品中细致勾勒出故乡的一笔一画。

    《都柏林人》中还真实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一朵浮云》中小钱德勒笨拙地哄着哭闹的孩子,“小家伙可怜巴巴地抽泣着,一口气噎住了,过了四五秒才重新哭出声来。”[2]《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一文里,读者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小说里出现的帕奈尔是19世纪后期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自治运动领导人。在他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十多年间,将爱尔兰各个政党派别的势力凝聚起来,使得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得一片繁荣景象。开篇“老杰克用一块硬纸板把灰烬耙在一起,然后,小心地洒在炉中圆顶似的煤堆上,那些煤逐渐变白了。”[2]《无独有偶》中掰腕子输给外国人的法林敦回家后把怒气撒到孩子身上,“棍子打伤了孩子的腿,他痛得发出一声尖利的哀叫。孩子紧攥双手,伸向空中,声音颤抖地哀求。”[2]无论是工作中的枯燥压抑,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烦闷还是政治生活中的迷茫敷衍,都暗示着爱尔兰民族运动的死气沉沉和民众精神的空虚麻木。

    鲜明的写作意图,照片式的人物、环境描写,熟悉的生活场景,无不表明《都柏林人》明确而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可以说《都柏林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注释:

    [1]强月霞.难以逃离的瘫痪――乔伊斯《都柏林人》主题评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27.

    [2]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孙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4:4,207,91,130,106.

    相关热词搜索: 都柏林 现实主义 手法 写作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