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五四”时期小说领域里的“隔膜”主题

    时间:2021-02-27 08:01: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隔膜”作为一种社会病象在“五四”时期被普遍地发现和感受。新文学作家利用各种文体表现“隔膜”主题。在小说领域“隔膜”主题一度成为流行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诸多新文学作家有关表现“隔膜”主题的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出“隔膜”主题的发展脉络,呈现出“隔膜”主题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隔膜”主题 《隔膜》文本 “五四”小说

    绪论

    “隔膜”作为一种社会病象在“五匹”时期被普遍地发现和感受。1920年鲁迅发表了短篇小说《故乡》。《故乡》的中心思想就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1922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叶圣陶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小说集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里不为人们所注意、甚至是习以为常的种种客套,深刻地揭示出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可悲、可怕的隔膜。“隔膜感”的发现绝不是自私、纯粹的个人悲哀。“隔膜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文体领域都有所表现。在小说领域,“隔膜”主题一度成为流行的主题。“五四”时期表现“隔膜”主题的小说文本有鲁迅先生的《故乡》、冰心先生的《斯人独憔悴》、郁达夫的《沉沦》、庐隐的《海滨故人》、冯沅君的《隔绝》、凌叔华的《中秋晚》等。“隔膜”主题的流行作为特定时代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涂染着强烈的时代色彩。1925年社会政治形势发生剧变后,“文学革命”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当革命文学兴起,启蒙文学退席成为潜在的时代暗流时,新文学作家对于“隔膜”病象的关注也随之成为历史陈迹,被时间的流沙所湮没。

    一、“隔膜”主题的提出

    1920年鲁迅先生发表了短篇小说《故乡》。在鲁迅先生发表《故乡》后不久,茅盾便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性文章。其中有一段专门分析《故乡》主题的文字:“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两年之后,即在1922年,叶圣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隔膜、冷漠和自我封闭。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同名的短篇小说《隔膜》通过描述日常交往巾不为人们所注意、甚至习以为常的种种客套寒暄,深刻地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可悲、可怕的隔膜。

    “他们的问题既是差不多的,我对于他们的答语也几乎是同一的……现在我坐在一家亲戚的书斋里,悬空的煤汕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线题识都看得清楚。那位主人和我对面坐着,我却不敢正视他,恐怕他也是这样一卣是相对着那幅小篆的对联作无意识的赏鉴;因为彼此的片子都开完了,没有了,倘若目光互对而没话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意思,很是难受,不相正视是希望躲避幸免的意思。然而眼珠真不容易驾御,偶不留神就射到他的脸上看见乌黑的胡须,高起的颧颊和很大的眼珠。不好了,赶紧同到对联上,无聊的想那‘两汉’两字结构最好,作者的印泥鲜明净细,倒是上品呢。我如漂流在无人的孤岛,我如坠入于寂寞的永劫,那种孤凄彷徨的感觉,超于痛苦以上,透人我的每一个细胞,使我神思昏乱,对于一切都疏远,淡漠。”

    “我”和亲戚枯坐无语,寒暄客套后是无穷无尽的沉默。“我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彼此之间小心地维护着虚伪的脉脉温情。

    “我现在又在一位朋友家里的餐室里。连我一共是七个客,都在那里无意识的乱转……轮到第匕幕,我登场了。……现在我化为傀儡了,无形的线牵着我,俯首,作揖,再作揖,三作揖。主人说:‘你我至熟,不客气,请坐在这里。’然则第一幕登场的那位‘某某兄’是他最不相熟的朋友了。”

    “我”应邀赴宴,敬酒、举杯、作揖;接二连三。主人笑脸相迎:敬这个人酒,口里问着那个人好,义要装作关心第三个人的样子,好像宾主尽欢。其实不然,“入座”、“喝酒”都是既定程序,席问的寒暄客套都是言不由衷,极端虚伪的。每个人都戴着一副面具,把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

    在茶馆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人吐出的气和烟袋里的炯弥漫一室,望去一片模糊,仿佛是个浓雾的海面。”茶客们聚集在一起,不是为了会见,也不是为了讨论某个问题,只是吐痰、吸烟、喝茶、哄然地笑。他们的谈话,不必辨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抽取出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我”与亲戚.“我”与朋友,“我”与路人。这三种关系几乎可以涵盖一切的人际交往。虽然在交往的过程巾这三种关系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浓淡程度,但是这些交往模式给予“我”异常雷同、如出一辙的感觉——“我”与他们之间无法沟通和交流。亲戚故旧久别重逢,说着意料之中的客套话,问着一些掩饰尴尬填补沉默的无关紧要的问题。说者只顾说了,答者也便答了。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双方似是尽了交流的义务,卸去了自身责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停留在言语交流的表层,真正的心灵交流却在互相躲避的尴尬中阻塞了。

    二、“隔膜”主题的流行

    叶圣陶在其小说文本中提出了“隔膜”问题。“五四”时期的社会现实使新文学作家感受到巨大的时代苦闷,新文学作家们利用各种文体来表现“隔膜”病象。

    “隔膜”病象在涛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文体领域都有所体现。小说作为一种被大众最为接受的文体形式,在表现“隔膜”病象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小说领域“隔膜”主题一度成为流行的主题。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内心充满着先觉者的孤独感。他在《呐喊·自序》中曾明确表示:“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无大量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便成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基本句法和深层结构。人与人之间是个变数,隔膜则是个常数。短篇小说文本《故乡》《药》《孤独者》,杂文文本《娜拉走后怎样》《习惯与改革》都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先觉者陷入广大戏剧看客包围之中刻骨铭心的“隔膜”感。王统照的早期短篇小说文本《沉思》中,新女性琼逸欲借助艺术之力给人生以光明,于是,给画家做模特。然而琼逸的行为触犯了旧礼教,违背了传统的世俗观念,得不到同情和理解。她的男友、画家和垂老的官吏,都只知道自私地占有。琼逸被逼无奈不得不独自到郊外沉思:“……他和我几年的相知,平常对我很恳挚,很亲爱的,也没什么呀?我替人家做裸体画的模特并不是町耻的事……他知道得这么快,找到那里那样的冷淡,看我像做了什么恶事。从此便和我陌生人一般,这是什么意思啊?”《钟声》里,T君在清冷的月下委婉、凄然地叙述他的初恋悲剧,旧事的萦同使他感慨人生的艰辛:“人世间原是张了隔膜的密网:要将人全个笼在里面……人生第一次所受到的悲哀,严重的教训,莫过于知道人与人需要层隔障啊!”冰心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问题小说”作家。她创作的《斯人独瞧悴》《寂寞》《超人》等文本作品以人道主义陈列人们的精神危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感。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文本《义儿》《不快之感》《一个朋友》表达出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感。在小说领域,揭示隔膜感的文本作品成为一时流行的主题。“隔膜”这个被忽略了几千年的东西,在“五四”时期变得无法容忍。

    结束语

    隔膜感作为“五四”时期反映时代变迁的普遍心理现实的一个侧面,见证了社会时代的变迁。“五四”时期,西方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使得古老国民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在这种“人的觉醒”的思想潮流的领导下,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性追求的自觉阶段。一种完全自觉的个性意识与主体意识成为时代的表达。“五四”时期,隔膜作为社会病象被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普遍地感受着。“隔膜”主题的一度流行,使“五四”文坛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格和面貌。启蒙知识分子希冀通过揭示这种社会病象,来唤醒民众,达到启蒙国民的初衷。表现“隔膜”主题的小说作品是“五四”小说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显示出的现代性品格也昭示着中同小说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进程。“隔膜”主题的流行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热词搜索: 隔膜 时期 领域 主题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