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新时期青海女性作家创作回顾

    时间:2021-03-02 07:53: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青海文坛上,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青海女性作家的身影出现,至80年代开始,青海女性文学由复苏走向繁荣,尤其是进入21世纪,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女性作家的创作空前繁荣。她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运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了高原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感、生活体验、心理诉求和审美特征,并以独立的、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青海现当代文坛上,成为青海女性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作家数量上来看,自青海省作协成立以来,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的女性成员有三百多位,其中目前仍然在进行创作的有一百三十多位,创作比较活跃且成就比较突出的有四十多位,其中有些作家及其作品已名扬省外;从创作主体身份来看,青海女性作家中有少数民族作家、军旅作家,还有一些评论家、学者、编辑等,职业、族群等方面的多元驳杂形成青海女性作家纷繁复杂的主体精神;从民族成分来看,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其中藏族和蒙古族中有用双语创作的作家;从出生地或籍贯来看,绝大部分是本土作家,有一小部分作家的籍贯虽然不是青海,但基本上都是从父辈开始或支边或其他原因而来到青海的,也就是说她们也是在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从学历层次来看,以大学本科学历为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者,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参加过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或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的学习和培训;从文体形式来看,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散文、散文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微电影剧本等;从作品数量来看,青海女性作家创作规模呈现出不断壮大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作家个人文学专辑出版有四十多部,仅2015年就有10部个人文集出版,有些作家的作品虽未结集出版,但在省内外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的数量比较多;从价值取向来看,青海女性文学延续着青海文学的人文精神传统,重视人文精神建设、呼唤自觉生态意识、守望民族传统文化、采用“边缘”话语策略、传达多元文化感悟等成为她们的价值追求;从创作影响来看,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青海文坛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青海各类文学选集、文学刊物上面都有很多女性作家的声音,她们的创作与男性作家作品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青海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举例说明:从2015年开始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的《快读青海》系列丛书,有四位女性作家的作品集入选;由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编纂的散文选本《青海美文选》中的六十余篇文章有近三分之一是女性作家的美文;由青海文联组织编选的《青海,我的家园》一书中就有三十余篇女性作家作品入选;仅青海一个州——海北州,就有二十多位女性作家活跃在青海文坛,如《海北文艺家传略》“作家”部分选有62位作家进行介绍,其中22位是女性。再从大的范围看,青海女性作家的作品入选全国性各类文刊的也不在少数,如《民族文学》《人民文学》《诗刊》《散文选刊》等;一些奖项、国家期刊、年度选本,也不断出现青海女性作家的名字和面孔。2015年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拜访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翻译家白特教授,得知他正在编译《中国当代藏族诗歌》一书,其中就选了梅卓的诗歌进行翻译。

    青海女性文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开始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1919年出生于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土族诗人李宜晴是青海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创作丰盛且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女诗人,她曾被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誉为“少数民族中难得的才女”。李宜晴出生在汉文化素养较高的青海东伯府土司家庭,从小受祖父——末代土司李承基的有意栽培和私塾先生的教诲,后来不断外出求学、工作以及与甘、青两地文化名人的交往,使她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酷爱古典诗词以及她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等,使她写出了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高超艺术成就的诗篇,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才华。李宜晴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现存诗词一百余首,被西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收编整理并出版《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一书,其中收录诗40首、词79阕、残篇6首(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末,为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青海女性文学是随着整体复苏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步伐行进的。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开始于八九十年代的作家主要有闫瑶莲、邢秀玲、严芬兰、梅卓、肖黛、赵秋玲、唐涓、王琼瑶、西月、彩丽格尔等。这些作家是继李宜晴一枝独秀于青海女性文坛之后出现的一支新生力量,她们以一种高原女性全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当代青海文坛,创作出了一批有质感、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标志着青海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视角、多民族创作、多种风格并存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这些作家的创作延续至今日,如肖黛、梅卓、赵秋玲、唐涓、才登、彩丽格尔等创作精力仍然很旺盛,其创作更加趋于成熟与完善。

    这个时期的作家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祖籍非本土者,如闫瑶莲、肖黛、赵秋玲、唐涓、王琼瑶等。她们大都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原主流文化在她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她们又深深扎根于青海高原,接受青海本土文化的熏陶。正如唐涓所说:“西部的一个省份青海见证了我的成长。几十年间,我与它朝夕相偎。除了求学,几乎就没走出过它的视野。虽然不是故乡,完全没有故乡的血脉相连,却与我共同品尝了生命成长路途中的苦乐悲欢,所有的一切。……我吮吸着这片土地上的甘露,日渐成熟。从此心心相印,难舍难分。”(唐涓《从西向西·自序》)在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下,创作主体以不同的身份对边缘文化进行“文化代言”,她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青海文化的多元价值,表达带一点漂泊感的心理体验以及移民二代或“客居”或“返归”或“游移”的心理状态。安徽籍的作家王琼瑶小时候生活在安徽农村,成长和工作于西宁,其散文和小说创作明显体现出两类完全不同的视域和风格,一类是取材于徽州农村的风俗人情,语言极为俚俗和口语化,尤其是当地方言的运用,乡土味道非常浓厚;另一类是都市题材作品,多以“我”或者“女人”的人称出现,内心独白式的倾诉,意識流手法的呈现,将一个个都市女性的感情纠葛、婚姻体验展现出来,语言幽怨,情感缠绵,明显带有作者在城市生活的体验。正像王琼瑶自己所说“从沉迷古徽州文化到注情于高原古城的高天阔土,时时会感受到来自心灵以及外界事物的冲撞,有文化的,也有观念上的”。(摘自作者发给笔者的《创作体会》)这类作家在多元的文化视野中表现出复杂的双重文化心理,她们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来为中心或边缘文化代言,对两种文化采取不同的取舍态度,她们用边缘话语标明自我的独特性,却在消费时代有时表露出自己“伪边缘身份”;在全身心书写她们出生或成长的这片雪域高原的同时,会时不时流露出对自己祖籍故土的怀念之情,就像唐涓经常表达对自己家乡大海的向往一样。在中原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她们拥有的双重文化视角可以使她们更为清楚地发现文化当中的精华与糟粕。

    相关热词搜索: 青海 新时期 回顾 创作 作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