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个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自觉

    时间:2021-03-16 07:5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文化自觉在学术界一直是热点问题,社会化媒体时代文化自觉又有了新的思考。由于对文化、文化符号、生活方式三者统一关系认知上的缺失,导致了对个体生活方式自觉的忽视,带来了文化自觉沦为空洞的宏大叙事式的口号等消极影响。本文阐明了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凸显文化自觉外延性概念——生活方式自觉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解构传统儒家修齐治平模式,在认知上达到个体、社会、国家的一致性,进而提出一条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觉;个体;生活方式;文化符号;修齐治平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189-02

    一、社会化媒体时代文化自觉论的新思考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把文化自觉上升到学术高度并提出,根据他的界定: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它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并认为文化自觉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一个路径。既有学术思想底蕴,又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此后学术界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化自觉的研究和讨论,那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对文化自觉论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呢?

    社会化媒体时代,文化上隐藏着的令人担忧的深层次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同时,继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思想后,紧接着十八大又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论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且上升到一套“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国家层面的主流话语。但是,当前的文化自觉往往是国家政治层面的宏大叙事,沦为空洞的口号,带来消极影响。

    当前过度政治化或商业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往往沦为空洞的口号,反而引起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每每遇到在这样宏大的话题,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是否会扪心自问:“文化自觉”论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是什么?会怎样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时代,世界更是一个地球村的概念,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将整体呈现给世界以何种面貌?身处在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消费”的消费社会,人们生活方式里的消费行为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关系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基于这样的现实,显然单单从国家和社会宏观层面讨论“文化自觉”是不合适的,也是局限的。于是,要想更彻底和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涉及到一个全民文化自觉的概念。还是把落脚点聚焦到每个人,对个体的生活方式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甚至是反省,从个体生活方式开始进行文化自觉。由此,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文化自觉应该是从个体生活方式层面开始的。

    二、作为文化符号表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自觉

    生活方式即文化。赫德尔认为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并非是普遍的宏大叙述。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独特表现,是个体和群体带有符号表征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性存在。可见,文化的概念是跟个体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个体和群体生活、生存方式是文化的符号性承载。

    “文化是生活方式”是英国著名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创造性开展,“文化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符号表征的文化存在。从他的题为《文化是普通平常的》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文化不只限于观念层面的宏大叙事,它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方式。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无论国内外学者,虽然对文化的具体用语表述各有差异,但都证明了“文化是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认为生活方式是“文化认同与文化实践的独特形态,尤其与现代历史的条件与文化消费相通相关”,可见他是从文化角度来解读生活方式,认为生活方式存在文化的种种可能性。

    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具体的体现是在其生活方式上,而这种带有某种价值观的文化又通过生活方式这种符号得以体现。正如安东尼·吉登斯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或其群体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服饰、婚俗和家庭生活、工作模式、宗教仪式以及休闲方式等。”

    从文化自觉的内在层面来看,它包括文化价值自觉、文化符号的自觉、生活方式的自觉;在概念上有了文化、符号、生活方式统一意识,避免了文化自觉认知的缺失,有助于更彻底、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其中,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符号,因其明显可见而易于被普遍认知。生活方式是文化符号的实际所指,其中文化是主导,生活方式是基础。

    文化自觉到个体文化自觉的沿革。个体、社会、国家,这是从“文化是生活方式”这一原则出发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符号,三者的影响和关系是呈闭环运行模式的。首先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表征,形成了生活方式的文化。而符号文化通过各种媒介得以传播,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最后又形成了文化。就生活方式内容的外延,则涉及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然而,梁漱溟曾说:“在中国没有个人观念,一个中国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在中国几乎看不见有自己。”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里,家族本位是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个人在社会国家层面是消融隐匿的。传统所讲的人本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大的实体,那就是家庭和国家。无论是家庭、家乡还是国家,个体没有它的独立逻辑。这样的文化传统对于我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功不可没,可是另一方面,没有个体独立自觉的意识和结构存在,整体运转可能因为无序混乱状态而土崩瓦解或者尾大不掉而失灵。

    当前的文化自觉大都是以国家和社会层面为重心的,忽略了文化就是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化自觉的生活方式自觉,即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层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认知。作为生活方式自觉基点的个体,是生活方式文化自觉的起点。没有个体生活方式自觉,没有文化自觉,也就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所以,文化自觉应包括个体文化自觉。生活方式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适合的词语,非文化莫属。所以,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与个体文化自觉相应的是鲍曼的相关理论,他主张把道德的重建放在个体道德的自觉性上,并认为道德在针对“我”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强加的责任便失去了道德的意义。由此可见,个体文化自觉的意义所在。所以,文化自觉不仅以个体为起点,而且是以个体最直接最明显表现文化的生活方式为起点。

    三、修齐治平模式的借鉴:以个体为起点的文化自觉路径

    总之,以往的文化自觉路径的消极因素:一方面,缺乏文化、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统一的意识,因此,本文重点突出文化自觉的外延性概念即生活方式自觉,来做统一梳理,于是相对认知上缺失的意义就得以凸显了。另一方面,缺乏个体、社会、国家自下而上层次模式建构相统一的意识。以往谈文化自觉往往是国家社会宏观层面的,类似的研究已经很多,个体层面的却相对或者极其缺乏。本文则通过解构传统的修齐治平层次模式来研究,突出个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及方法。也是本文的意义和创新所在。

    修齐治平说即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概括了通过个体的修养达到“内圣”的至高境界,再通过个体修养所得到的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的路径。要实现此道,关键和基本就是修身。但是,儒家修身不仅着眼于个体,而是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天下这样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来展开的。

    修齐治平说出自《大学·礼记》篇,被称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涵盖了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路径。《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强调了个人的修身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个体修身的意义。可见,儒家对个体修养的重要性和地位是有着深刻认识的。把个体修身放在修齐治平模式路径的起点,把个体修身放在第一位。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从小到大、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自个人至天下的自下而上的先后顺序的。

    文化自觉就是人的自觉,人的自我觉醒和觉悟。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也有《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韩非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总体上趋于一致地肯定了反省、自悟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而两者都离不开反省、自悟的方法。

    这种以个体为起点,自下而上路径下的自觉和反思是真真正正的自觉自悟。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和思考,是每个有担当有思考能力的个人都应该自觉去做的事情。这也是社会国家进行宏观层面文化自觉的基础甚至是关键性的环节。“文化自觉”应该包括对个体生活方式的符号表征进行自觉的反省和追问。所以对“文化自觉”应该深入到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反思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2]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劲松,唐筱霞.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解读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4).

    [4]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金岱.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J].学术研究,2011(01).

    [7]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4(07).

    [8]曾参(战国).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9]王忠武.消费文化与中国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05(06).

    [10]孟登迎.文化自觉、生活方式与政治想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4).

    [11]程曼丽.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J].现代传播,2007(06).

    相关热词搜索: 生活方式 社会化 自觉 个体 媒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