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

    时间:2021-03-25 09:31: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问题的重要方面,它博大精深而又内容复杂,体现着汉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联。论文从衣食文化、婚丧习俗、神话故事传说、地域方言色彩和隐语特色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汉语别称词与传统民俗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对别称词领域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相对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汉语 别称词 民俗特征 文化内涵

    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民俗清晰、典型而又系统。试分述如下:

    一、别称词中的衣食文化习俗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要素,我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和“饮食王国”的美誉。“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据统计,汉语中有关“吃”的词多达120余例。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灿烂。这在汉语别称词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首先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菜蔬,从山珍海味到各类饮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例如称粮食为“民天”,称饺子为“扁食”,称葱为“和事草”,称墨鱼为“乌贼”,称螃蟹为“横行介士”,称酒为“忘忧物”,称茶为“不夜侯”等等。

    其次是构词手法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有以比喻方式造词的,如称木耳为“树鸡”;有以比拟方式造词的,如称鸡为“长鸣都尉”;有以摹绘方式造词的,如称鸡蛋为“白团”;有以析字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三酉”;有以借代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杜康”,称螃蟹为“尖团”;有以用典方式造词的,如称梅子为“曹公’’,称茶为“酪奴”等等。

    再次是命名中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褒贬色彩。如称枣为“百益红”,称梨为“百损黄”,称酒为“忘忧物”、“销忧药”、“扫愁帚”、“钓诗钩”、“狂药”、“祸泉”、“魔浆”、“腐肠贼”,称清官为“青天”、“铁面”,称贪官为“城狐”、“社鼠”、“民蠹”等等。

    同样,反映衣装服饰方面的别称词也非常地多,极富汉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色彩。它们也具有如下几点鲜明的特征:

    首先,反映了贫富贵贱、阶级差别和身份职业方面的区别。例如,称高官为“缙绅”是因为“缙”通“搢”,插的意思,“绅”是古人所系衣带的下垂部分,衣带可以插官员临朝奏事时起备忘作用的笏板。再如,古时候贵族子弟成年时要加冠,所以用“冠者”代指成年人或达官贵人。又如,古时候汉族人的下衣为类似于裙装的裳,当时的所谓裤子只有套腿而无裤裆,叫“裈”或“穷裤”。又如,古时候绫罗绸缎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富家子弟称为“纨绔”;贫苦百姓饥寒交迫只能穿粗麻布,所以称“布衣”;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只能穿用粗兽毛编织的褐,故称“褐夫”。又如,称战友为“袍泽”源自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指长衣,泽指汗衣,均为古时候军人的衣装,故借以称代战友。

    其次,体现着古人发式、衣装佩饰和时尚等方面的习俗。例如,古代男子时兴留发,男孩披散的头发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向两边分梳,称作“两髦”,这个词后来就成了男孩的代称。女孩的发式是将头发高高地向两侧梳成树桠形状,像汉字中的“丫”,故而将女孩称为“丫头”。再如,贵族常佩带的饰物香囊也叫“容臭”,意思是香囊中可以容置各种香草和香料。又如,古人视草鞋为至贱之物,平凡易得无须向他人求借,故称其为“不借”。又如,秦朝尚黑色,平民百姓常以黑布裹头,所以秦汉时代把百姓称为“黔首”。

    再次,反映了华夏民族与外民族服饰的差异。例如,“左衽”是少数民族服装的别称,衽指衣襟,古代汉民族服装的衣襟是把以右掩左作为常式的,故而“左衽”即指异民族服装。

    二、别称词中的婚丧习俗

    婚丧嫁娶历来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主要的习俗。这在别称词中同样有非常突出的反映。

    在婚姻习俗中,许多别称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间的习俗特征和婚姻制度。例如,婚姻的别称“秦晋之好”反映了战国时代秦晋两国世结婚姻的情形,婚姻的另一别称“朱陈”原为古村名,村中只有世通婚姻的朱、陈两姓。结婚的别称“结丝萝”则形象地以兔丝子和女萝缠绕难分的情状形容夫妻或情侣间的亲昵。媒人的别称“月老”源于民间传说中月下老人以红绳联系男女双足使成婚姻的故事,鲜明地显现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红娘”则源于《西厢记》故事中的人物,它体现了以媒成婚的婚俗。

    丧葬习俗中的一些别称也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观念和风俗。例如,汉族人自古忌讳死,怕说死,总是祈望长寿或长生不老,认为只要不说“死”字,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故而常以各种委婉的词语来代替直言“死”字。古今有关“死”的别称多达600个。其中源自典籍文献的有“殒”、“殇”、“卒”、“没”、“作古”、“不禄”、“幽沦”、“溘谢”、“百年”、“亡故”、“辞世”、“见背”、“停床”、“就木”、“谢宾客”、“捐馆舍”、“千秋后”、“命归黄泉”、“天年不测”、“寿终正寝”、“溘然长辞”、“一命归阴”、“呜呼哀哉”等等;源自宗教的有“羽化”、“仙逝”、“归西”、“坐化”、“圆寂”、“升天”、“涅槃”、“转世”、“鹤驾西归”、“驾返瑶池”等等;现代通行的有“逝世”、“谢世”、“牺牲”、“就义”、“献身”、“捐躯”、“长眠”、“安息”、“与世长辞”、“咽气了”、“玩完了”、“吹灯了”、“拔蜡了”、“见阎王了”等等。

    人们不仅忌说“死”,与死有关的事物也同样忌讳,如称棺材为“寿材”、“寿木”、“凶器”、“长生木”、“三长两短”,称噩耗为“凶问”、“凶音”、“凶信”等等。

    三、别称词中的神话故事传说

    神话传说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也是别称词形成的重要来源。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别称词才得以继续流传的。

    例如,中国的别称“禹域”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相传大禹在平定水患以后,把天下划为九个大州,并指定以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因而从此中国便被称为“禹域”了。

    再如,称媒人为“月老”也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书生夜经宋城,遇见一个白胡子老人背靠一个装着红绳的口袋坐在月光下翻检书牍。韦固就问他是谁,在做什么。老人说他是天上掌管婚姻之神,正在翻检婚书,袋中红绳是用来系连天下有情人的脚的。

    又如,称猫为“虎舅”源自于老虎拜猫学艺的民间故事。据说,老虎起先什么本事都没有,就跟猫学习技艺,猫也倾力教它,但怕老虎心地不诚就留了个心眼,没教它爬树。果然老虎觉得本事学得差不多了就不把猫放在眼里了,还要加害猫,猫一看事不好就爬树逃走了。

    其他如称太阳为“三足乌”源于“羿射九日”的神话,称月亮为“嫦娥”、“玉兔”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称河鼓二和天琴星为“牵牛星”和“织女星”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称精卫鸟为“冤禽”源自精卫填海的神话,称螳螂为“勇虫”来自“螳臂挡车”的典故。

    四、别称词中的地域方言色彩

    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民俗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一些别称词中体现着极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

    例如,古时候江南人将小女孩称为“小茶”,皆因江南盛产茶花,茶花的鲜艳与小女孩的容貌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缘故。而粤闽一带称女孩子为“珠娘”,北方则称为“小妮子”,从中又可以窥见“越俗以珠为上宝”的溺爱和北方民风的淳朴。

    再如,笔在古代各地也有不同的称谓。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说:“楚谓之聿,秦谓之笔,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又如,对蟋蟀这种小昆虫,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方言中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汉代以前楚地人称“蟋蟀”,南楚之间的人称“蚟孙”,明清时代幽州人称“促织”,京师人称“蛐蛐”,济南人称“懒妇”。

    其他如火柴的别称“取灯儿”是个流行于华北的方言词;妯娌及其别称“娣姒”、“先后”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区别。“娣姒”是古称,“先后”是关中一带的俗称,“妯娌”是吴楚一带的俗称。

    五、别称词中的隐语特色

    某些别称词还具有一定的隐语特色,这也是汉民族所独有的民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构成谜语的比喻、借代、比拟、析字等手法已直接演变为别称词的构成方式,不少别称本身就构成这种隐晦式词语的谜面或谜底。

    例如,称扇子为“凉友”、称扫帚为“净君”、称老鼠为“子神”、称公鸡为“司晨”、称雪为“天花”、称蚕为“含丝虫”、称妾为“如夫人”等别称都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直观感受和主观理解后抓住其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同义别解的手段概括和描绘出来的。

    再如,称酒为“三酉”、称松树为“木公”、称兵为“丘八”、称钱为“金戈戈(“钱”字的繁体为“錢”)”等都是通过把表示某种事物的词按偏旁结构拆析开而形成的。

    又如,运用仿拟式造词手段创造的别称词是更换词语中某个语素而仿照现成词语创造新词。如称鹅为“右军”源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酷爱养鹅的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后世遂以“右军”称鹅;后又推而及鸭,古人尚右,因鸭在鹅下,故仿拟“右军”一词称其为“左军”。同样,由称岳父为“泰山”而仿拟的岳母别称“泰水”、由古时妇女称公公为“舅”而仿拟的岳父别称“外舅”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传统文化中对不洁不雅或需要禁忌回避的事物也通常采取婉饰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历代帝王的名讳;二是有关死亡、性、排泄或其他不便直说而需要婉言的情况。这同样形成了大量的别称词语。如称死为“长眠”是因为忌直言而婉称;称小便为“洒珍珠”是因其不洁不雅而婉称;称月为“嫦娥”源于姮娥奔月的故事,因汉文帝名刘恒,恒、姮同音,为避讳而改称“姮娥”为“嫦娥”;其他如称秀才为“茂才”,称雉鸡为“野鸡”,称棺材为“寿器”,称大小便为“出恭”、“解手”,称便器为“净桶”,称月经为“信水”、“例假”,称男性生殖器为“阳具”、“三寸货”、“不语先生”,称女性生殖器为“阴门”、“鼠俞”、“丹穴池”,称通奸为“偷情”、“私通”、“打野食”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上述别称词语的意义都比较隐晦、曲折,很难一下子从字面上直接明白理解其所指,但它们只是具有隐语的特点,并不等同于隐语。因为它们不像隐语那样隐秘费解,也不专属于某些社会特殊群体,一般人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不难理解和把握。

    以上我们试从五个方面简要论述和探讨了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当然这并不能概括汉语别称词民俗特征的全部内容,而且文中疏漏和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诚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先达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林伦伦等. 古诗文别称词与中国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2、戴鑫等.中华别称类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3、林伦伦.古汉语别称词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年第3期

    4、薛迎春.古诗文中“月”的别称词浅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娄国忠.古诗词中酒的别称[J]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许华,男,1963年生,河北昌黎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现在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任教,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汉语 别称 民俗 特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