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和田达瓦巴扎村

    时间:2021-03-26 07:57: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每当洪水爆发,洪水就会从昆仑山中冲刷下来很多玉石颗粒,在冲刷和摩擦的作用下,变得圆润光滑,这就是极其珍贵的“籽玉”。

    和田的馕种类丰富,闻着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对于那些在馕坑旁绽开笑脸的孩子来说,馕将伴随着他们长大,直至老去。

    达瓦巴扎村是手工地毯的核心产地之一,几乎人人都会织毯。据说不会织地毯的女孩是没有媒婆上门说媒的,不会织地毯的小伙也讨不到老婆。

    在中国西部有一座神山,名曰昆仑。传说中,它是天帝的下都,是诸仙朝会的宴乐之地。中国的上古书籍,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这座山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人最初的神话故事,几乎都是以此山为场景而展开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如果顺着神话的脉络寻找先民的图谱和渊源,那么神乎其神的昆仑山,可谓华夏先民的精神坐标。

    在昆仑山北坡,无数雪山、冰川融水汇聚成河,塔里木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安迪尔河等众多河流如同血管,流向干涸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拯救了无数脆弱、饥渴的生命,一块块绿洲沃野,便在高山与荒漠之间沿河而生。

    位于玉龙喀什河畔的达瓦巴扎村,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绿洲。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得很陌生,但这里所出产的一种石头,却举世皆知,那就是和田玉。传说中流玉洒金的玉龙喀什河,已经流淌了无数年,而达瓦巴扎村就一直依着河岸恬静地铺展,关于这里的传说,无论是捞玉、踩玉还是捡玉,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都充满了奇异的光彩……

    河床上的挖玉人收获全凭运气

    来到达瓦巴扎,每个人都会被已经神化了的和田玉吸引。在周边的各个村镇和区县交界处,往往都有一块巨大的玉石界标,宾馆、饭店门口也会立一块玉石作为“镇店之宝”,有的店铺连牌匾都是用油润水亮的玉石拼成的。至于男人的腰牌玉佩、女人的玉镯手链、脖子上的项链和挂件,更是无处不在,精彩纷呈。在这座沙漠边缘上的古村,玉就是绿洲的灵魂。

    我来到这里的第一项行程计划,就是去玉龙喀什河捡玉。从村子里出发不久,看见一座其貌不扬的桥,一位当地朋友指着桥下告诉我:“这就是玉龙喀什河。”走近一看,一条窄窄的小溪与偌大的河床极不成比例地呈现在眼前,我完全无法将传说中价值连城、神乎其神的和田玉与眼前这条灰蒙蒙的干涸河床联系在一起。

    我在河床上漫无边际地走着,到处都是卵形的石头,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并不知道哪一块才是传说中的和田玉。向导告诉我,并不是进入玉龙喀什河就能捡到玉石,很多时候都要靠运气,当地捡玉人的心态往往是这样的:“碰上了,就发财;碰不上,那是真主不给我运气。”

    据说在挖玉运动最红火的时候,附近的河床中有5万多人同时参加,人和机械各据一方对着河床进行采挖。平时一到周末,几乎所有的上班族都涌向了玉龙喀什河,只为寻得一块珍贵的和田玉。但如今,河床上严禁使用机械挖掘机,人们只能用铁铲挖、用手刨,凭运气在乱石堆中寻找宝贝。

    我来时正值寒冬,这并不是挖玉的好季节,但我发现河床上依然到处是扛着铁锹、十字镐的采玉人。有的人单独“承包”了一小块区域,独自闷头挖掘;有人携家带口、三两成群,挖一锄换一个地方;还有人在卵石裸露的河床上来回寻找,不时地弯下腰,拣起一块石子,摸了摸,然后随手扔掉;一个衣着褴褛的男子在深坑里猛刨,大有“掘地三尺”的架势;不远处一位挖玉人紧握一把十字镐,猛地砸两下,又蹲在土坑里,用手在沙砾中细细翻找着……

    据说,每当玉龙喀什河洪水爆发,洪水就会从昆仑山中冲刷下来很多玉石颗粒,在长期的流水冲刷和互相摩擦的作用下,变得圆润光滑,这就是极其珍贵的“籽玉”。每当山洪暴发时候,人们也会避过急流,站在浅滩中“踩玉”——在河床中反复磨滚的玉石圆润而光滑,与一般石头的触感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经验的采玉人,凭着脚底敏锐的感觉即可踩出一块玉石来。偶然踩到一块玉石的狂喜,足以赶走一整天的疲惫和艰辛……

    琳琅满目的大巴扎维吾尔族的风情集会

    赶巴扎是维吾尔族人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习俗,“巴扎”的意思是“集市”,在这里可以买到令人垂涎的美食、新鲜的货品,还能会见熟人和朋友。巴扎就像是巨大的磁场,吸引着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赶来。有人这样总结说:巴扎是手艺人的舞台,美食的盛宴,新闻和小道消息的发源地以及恋人约会的地点……

    刚走进大巴扎,我只觉得一股孜然烤肉的香味

    和着迷烟飘散而来,一眼望去,前面都是小吃。晶莹剔透的凉粉、凉皮,撒上红的辣皮子、绿的香菜,拌上醋汁和调料,是女人们的最爱。一大盆米肠子、面肺子是巴扎上最可口的小吃,这种将米面灌在羊肠、羊肺里的新鲜吃法,风味独特,令我难以忘怀。还有椭圆形的烤包子,金黄透亮,是维吾尔族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各种蛋类也可以烤着吃,鸽子蛋、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等大大小小的蛋埋在木炭里,最大的甚至还有鸵鸟蛋,烤熟后,围着热烘烘的烤炉,剥开皮,蘸些盐巴和孜然,那独特的味道,真是回味悠长。

    大巴扎上当然少不了烤馕的摊位。走近热烘烘的馕坑即倍感温暖,打馕的主妇表情虔诚地跪坐在馕坑之上,悉心侍弄着这精贵的食物。和田的馕种类丰富,除了以玉米面作为主料之外,还加入了洋葱条、南瓜条、肥羊肉丁等材料,闻着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对于那些在馕坑旁绽开笑脸的孩子来说,馕将伴随着他们长大,直至老去。

    在各种各样的小餐馆,老人和孩子围着简朴的桌椅吃饭,头戴黑色帽子的老者听着巴扎的喧闹声,咬一口馕,低头喝着一碗热热的药茶。药茶也是和田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的喜好而配置,不同的原料调制出不同的功效和味道,而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也能调出不同的味道。我在这里流连多日,用餐时喝的每一道药茶都有各自的滋味,茴香、肉桂、丁香、玫瑰、黑胡椒等各种味道不一而足。药茶需用沸水冲泡,在吃完羊肉之后喝上这么一口,解油解腻,妙不可言。

    继续前行,我看到一串串葡萄闪着七彩光泽,摆放在衬着绿色叶片的柳条筐里,穿坎肩的小伙子向我眨眨眼睛,指一下自己的葡萄,并不过分地推销,那意思是“一切让葡萄说话”。旁边的篮子里,黄澄澄的南疆木瓜沾满了灰土,这种沙土中生长的果实,外形和味道都不同于南方木瓜,也是维吾尔人用以佐餐的美味,可以放在抓饭里,或者放在糖稀粽子里一起食用,别有一番滋味。

    走过水果摊,又看到一个蔬菜摊。一位白纱巾半遮面的中年妇女,安静地坐在一堆红艳艳的辣椒和圆鼓鼓的土豆中间。她的面前,还摆着硕大的白菜,饱满的大葱,编成辫子的白色大蒜,虎头虎脑的圆头椒,形如圆鼓的南瓜,嫩叶中的恰玛古……各种蔬菜鲜色夺人,缤纷亮丽。

    流连在大巴扎中的我,就如同走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好奇地东瞅瞅西看看,体验着与在大都市商场里完全不一样的新鲜感。

    铺满锦绣的和田地毯“不会织毯的人得不到爱情”

    生活在和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昆仑神山的恩赐上,他们更相信自己聪明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因此创造了另一件与和田玉一样天下驰名的产品——和田地毯。而达瓦巴扎村,正是和田地毯的核心主产区之一,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织毯。

    地毯是维吾尔族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物品。炕上铺着绣花地毯,睡觉时贴着它,梦也变得悠长丰盈;吃饭聊天时坐着,避寒隔热,让生活更舒适。一些村民喜欢花草植物的香味,喜欢瓜果的甜蜜,就把自己的喜好织入地毯中,让植物的花、果、枝叶不分季节地缠绕在自己身边;还有人喜欢织一些动物纹样,加以夸张变形,采用格律体的形式,充满韵律和美感。

    “昆仑山有多少玉石,和田的夜空有多少星辰;天上有多少云彩,和田有多少地毯。”在达瓦巴扎村,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地毯之父”那克西宛的神话传说,那克西宛是玉龙喀什河畔的一个穷苦农民,他从小痴迷于织毯,一开始织造,他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其他事情充耳不闻,乡邻们嘲笑他是“撒郎”(傻子)。但那克西宛并不放弃,他决心要创造一种新的技法。很多年过去了,在一个圆月当空的夜晚,那克西宛终于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织毯法:用棉纱做经线,用核桃皮、石榴花、红柳花、沙枣皮、苹果叶和锈铁皮等物混合发酵后染色。他靠着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为自己营造了一方舒适惬意的空间,大家纷纷向他“求经”。他也并不私藏,而是写书传法,带徒授艺,桃李满疆。人们使用着那克西宛的创造发明,让灰暗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和花朵,对他崇拜有加。但那克西宛功成名就之后,却突然杳无踪迹,有人说他骑着神兽飞上天,羽化登仙而去……

    这种由“神仙”传下来的技术在民间保留了下来,代代传承。农闲时分,一家几口人坐在木头架子前,一边聊天一边编织着自己的希望。据说在达瓦巴扎村,不会织地毯的女孩是没有媒婆上门说媒的,不会织地毯的小伙也讨不到老婆。

    在达瓦巴扎村,织毯的老奶奶不用图纸,也能熟练地织出多种图案样式,她会告诉你这是她心里的图案。一张地毯汇集了绘画、编织、刺绣、印染等多种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技艺。而一幅地毯的诞生,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要经过许多程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勤劳的手和智慧的脑……

    相关热词搜索: 和田 巴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