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春至时合,鸟啭《大地》

    时间:2021-03-26 08:14: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一部辉煌《大地》使赛珍珠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大地》一经发表便成为世界公认最优秀小说之一,使她一举成名。

    【关键词】《大地》;赛珍珠;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赛珍珠尽管出生于美国却在中国长大,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30多年。她亲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熏陶。而身处两种文化之中的赛珍珠在吸取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思想中的平等、博爱、向善的 人道主义思想后形成了一种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同情心。这两种文化最终在她身上融会贯通,为她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夯实基础,得益于此,赛珍珠能准确地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将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的外国人。正是通过赛珍珠的作品,西方开始真正了解中国并且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赛珍珠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不仅体现在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上,同样也体现在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上。此外《大地》三部曲隐含了一个政治文化的视角,即在传统社会中中国女性的一切从属于男性,甚至女性本身也是男性财产组成部分,作品中作者也通过对阿兰同情、对妇女传统美德赞美、对妇女现代美德的珍视体现出她在当时先进的妇女解放思想。

    在对中国社会进行长期观察与了解后赛珍珠写下《大地》三部曲。从一定程度上讲,赛珍珠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察和了解比国人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大地》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在大地上从勉强维持生计到摇身一变成为地主的历久弥新的故事。故事中,王龙和他的妻子阿兰通过不辞辛劳的努力最终共同摆脱贫困的枷锁,其间,他们都不曾失去信仰并始终想信只要土地在就一定有希望。赛珍珠的《大地》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幅20世纪早期中国的宏伟画卷。

    百年后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交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密切,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的跨文化交流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有交流必然有冲突,这就使得如何进行顺畅的跨文化交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20世纪20年代初赛珍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对她的研究仍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篇欲对赛珍珠的《大地》进行跨文化角度解读。

    赛珍珠所处的时代,中西方之间,彼此往来互动还不像今天这样频繁甚至是比较疏远。而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又与今天相去甚远,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情况下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超过三十年的美国女士根据她这些年的经历创作了《大地》系列作品,正是这部作品架起了中西文化传播的桥梁。

    赛珍珠在她三个月大的时候被带到中国,当时她的父亲作为传教士肩负着拯救无数灵魂的使命来到中国。从此,赛珍珠人生中的一半时间都生活在了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赛珍珠从小就经常跟中国的小孩子一起玩耍,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的中国奶妈给她讲了很多中国的神话故事,赛珍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知道了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然后她慢慢接触到了儒家学说。同时她的妈妈又对她进行英语读写的教育,这样她就可以在中国也像在她自己的国家那样接受到西方教育。她喜欢阅读诸如孔孟圣贤一类的中国书籍,同时她也喜欢阅读像圣经及狄更斯书写的西方书籍,所有的这些都对她后来的写作大有益处。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赛珍珠出版了中国题材的多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篇所探讨的《大地》,这部作品获得了1932年的普利策奖以及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的一项调查,赛珍珠比其他西方作家发表译作的频率都要频繁。此外,她还不知疲倦地参与争取公民权利、妇女权利、出版自由权利的活动。赛珍珠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成功地打破了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她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被前总统尼克松称赞为人类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

    跨文化交流是指拥有不同的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当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尝试顺利地一起生活和进行交流时,他们必须学习了解相互的文化、风俗和艺术等,否则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产生许多误解和冲突。从整体上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认知上的误解。由于对异国文化缺乏敏感性认识,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在潜意识里认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样从而形成沟通障碍。人们总是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揣度他人的意思,这样就难免造成彼此之间的尴尬与误会。比如,在美国见人就微笑是一种礼貌的寒暄方式。而在中国,如果有人对别人没有理由地笑就有可能会被误解了。其次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有稳定不变的看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作为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刻板印象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社会事务的概括,它只关注一般特征而忽略了最真实的条件和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刻板印象让人用有色眼镜看待其他文化而忽略了具体的情况,导致偏见和歧视的发生,这将阻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最后,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流中一个根深蒂固的障碍。它指的是任何社会群体的成员对外部群体的偏见态度和敌对心理。具有文化中心主义的人的特点是将人类社会划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他本人认同其中的一个或数个群体,同时将其他的群体视为“对立认同”(contra-identities),并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中心思想会对其文化环境中的人做出负面的判断进而阻碍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大地》首次在美国出版时中国公民已多年被禁止移民,美国社会对中华民族有很深的误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丑陋、肮脏、狡猾、野蛮的。通过上述种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着诸多偏见,这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消极阻碍作用。

    1931年《大地》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书中呈现了一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的生动形象。它不仅引起了19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关注,也改变了当时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负面形象。瑞典皇家学院称赞这部作品是对中国乡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有评论曾说中国农民是世界农民的代表,他们有着同样的挣扎、同样的欢乐与同样的无可奈何,这使得这部小说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

    得益于双语背景和中美两国生活经历,赛珍珠的作品极具跨文化的特征,人们可以阅读她的作品同时领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魅力。在本部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主要是指她所接受的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东方的儒家思强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而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则强调圣洁、公义、爱人、施舍等。作品表现了赛珍珠对生活在旧社会的中国贫苦农民的无限关怀,展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热爱。读者可以透过《大地》的主人公王龙的视角感受到中国农民在儒家思想及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下的真实生活。

    对于旧社会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必须依靠种地来生活,面对自然灾害他们无能为力。王龙的命运也毫无例外与土地息息相关,《大地》揭示了中西文化所共有的“土地情结”。不管是中国的农耕文化还是西方的海洋文化,作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土地就是必须的物质资源。故事伊始, 读者可以看到王龙家厨房中的“大地”意象:厨房像整栋房子一样都是砖砌的, 这些砖都是用他们自己土地里挖出来的泥土做成的。即使是在全家都南下逃荒时,王龙也放不下他心心念念的土地。当他的儿子计划出售土地时王龙勃然大怒,因为王龙认为当一个家族开始出售他们的土地时,这个家族基本就开始败落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要求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各守各的本份。处理好这几对关系天下就井然有序,处理不好这几对关系天下就会大乱。王龙去地主家接媳妇的时候就对地主表现出了极度的臣服与尊敬,见面就磕头,说话时都战战兢兢的。而在王龙发家之后,邻居们又一反常态对他们一家大献殷勤。在儒家思想中,“孝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王龙对他的父亲就非常孝顺。在他结婚之前都是亲自照顾他的父亲,他父亲生病时都细心照料不敢怠慢。未经父亲允许都不敢剪掉头发,这也反映出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在全家都在挨饿的时候,王龙总是要先保证他的父亲能够吃饱。此外,为家族添男丁也是作为孝子必须做的。阿兰离开黄家之前她的主人曾叮嘱她,要顺从她的丈夫,为他生个儿子并把他们的儿子带回来给她看看。

    当时还讲求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阿兰就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她在黄家作奴隶的时候被主人卖给了王龙。在这个过程中她就像是一件物品,被做了一次质权交易。无论中西方,在农耕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说法都被广泛接受,因为与社会生产直接相关的便是务农者,而务农者主要是男性,无论西方的圣经还是东方的神话都是先推崇男性的。阿兰嫁到王家尽心尽力照顾家庭,赡养王父。甚至在怀孕期间还下地干活。她隐忍、勇敢、坚强,与王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遭遇饥荒时是阿兰果断地杀牛取肉供给大家食物,而王龙却踌躇不前不知所措。当王家举家南下逃荒之时,又是阿兰外出乞讨,并教会大家乞讨谋生活,在这期间还凭借她在黄家的经验找到了落魄大户人家遗留的珠宝。然而,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当王龙要求阿兰交出她为女儿准备做嫁妆用的珍珠并把它们送给他的小妾时,阿兰的心都碎了,但是她还是选择服从她的丈夫并交出了她在外逃荒时时找到的那对珍珠。赛珍珠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书写了阿兰这样一个以沉默为话语特征的中国女性形象的顽强与蜕变,通过她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逐渐赢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可。

    受父亲的影响,赛珍珠在潜意识中对西方基督教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十分认同,她对作品中有关基督教部分的描写稍稍有些夸张或神化。文化融合与文化冲击在此也都有所体现——在介绍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宣扬基督教的信仰,然而冲突无法避免。《大地》中王龙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对外国人深感恐惧,当王龙在南方拉黄包车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王龙拉一位中国人时,这个人只给了他要价的一半。当王龙拉一位美国人时,这个人给了他要价双倍的钱。后来,王龙又拉了一位外国修女,这个人给了他两块银元。当他把这件事告诉阿兰时,阿兰也说她在街上乞讨碰到外国人时,他们都是给银元而不是铜板。赛珍珠认为心有信仰使人高贵,而在中国的那些外国人之所以行为举止优雅高贵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基督教的忠诚信仰。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清教主义,这作为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中也有所体现,特别他们是提倡财富积累、勤俭节约和努力工作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王龙就是挣扎在中国大地上的“清教徒”。在闹饥荒的那些日子里,王龙宁可带全家南下乞讨,蹬黄包车也不愿意卖掉他的土地,他坚信土地所有权是财富的标志。虽然历经万般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土地,后来通过艰辛的奋斗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土地,终于也成了地主。王龙的经历不难使我们联想到17世纪第一批乘着五月花号登上美洲大陆的清教徒吧?王龙与他们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不曾放弃梦想,心怀对幸福的渴望不辞辛劳地在中华大地上留下自己戏剧化的一笔。王龙,就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农民的缩影。

    关于《大地》我们还要提一下文化休克与逆向文化冲击的概念。文化休克是指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逆向文化冲击则主要指离开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回到母国后需要经历文化再次适应的过程。对于归国人员来讲,归国前受到的异国文化与母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使得归国者在归国初期面对母环境时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适应本土文化。赛珍珠由于她的特殊生活背景对此有着颇深的理解:“我成长在一个双元文化世界中,一个是我父母的传教士的世界,精致干净的美国世界;另一个是可爱却不太干净的中国世界,他们之间有一堵墙。身处中国时,我是中国人,说中文,入乡随俗;身处美国时,我就关上了二者之间的大门。”赛珍珠所描绘的就是当她经历了两种不同文化时的文化休克和逆向文化冲击的过程。此外,文化休克与人们的文化意识有关,这可能不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熟悉,相比之下成年人就很容易经历强烈的文化休克。《大地》中的文化休克主要体现在王龙南下逃荒的那段描写中,正是在那个时候王龙第一次遇见外国人。他把他们当成无法区分男女的动物。有外国人搭他的车,他就飞快地拉着车跑,因为他害怕后面坐着的外国人。那人递给他一张纸,他虽不敢接,可是因为恐惧,他更不敢不接。当他回到家时,他的儿子看到这张印有耶稣像的宣传单却说这上面的人一定是邪恶的,不然怎么会被吊起来。

    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和叙事技巧是两个关键要素。语言、文化和思想三者相互关联。作为一位拥有双语、双元文化背景的作家,赛珍珠的作品中交织着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与书写方式。

    《大地》采用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有广泛应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赛珍珠借王龙之眼向读者介绍了故事中的世界,从多方位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人间百态,这在当时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大多外国作家并未真正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对中国也不甚了解,所写皆是皮毛,甚至颇有偏见与不公。而赛珍珠的做法算是独辟蹊径。她笔下的主人公并非黄颜色的东亚病夫,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老百姓。同时,通过使用第三人称还得到了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亲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

    赛珍珠在西方作者强调心理学描述、广泛使用意识流手法的年代在《大地》中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叙事。例如,当王龙向阿兰索要珍珠时,赛珍珠并没有对阿兰做过多的心理描写,而是直接描写了她哭泣时的动作。在小说的开头,赛珍珠并没有像很多西方小说家那样对地点环境作过多的铺垫,而是直接使用了“今天王龙大婚”这样的简单句。那个年代,西方还并没有流行开放式结尾,一般是直截了当给个大结局。而赛珍珠却眼光独到地先行一步,来了个open ending,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阅读中国图书的同时,赛珍珠也读了不少西方书籍,比如《圣经》、狄更斯的作品等。所以,西方文学的一些特点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圣经的叙事语言是庄重、沉稳、简洁的,这些特点在《大地》原文中也都有所体现:

    And God saw everything that he had made, and behold, it was very good 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sixth day.(Bible, Gen1:31)

    And he ate and drank of his love and he feasted along and he was satisfied. (Buck, 214)

    不难看出,这两句都是由and 连接的简单句。赛珍珠一生酷爱狄更斯作品,受其影响也很大。他们都积极观察社会,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记录社会生活。狄更斯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包含政治、教育、收容所甚至监狱和贫民窟在内的一副历史画卷,而赛珍珠的《大地》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一副生动写实。狄更斯和赛珍珠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性,他们都关心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钦佩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德与智慧。

    《大地》中无处不透露出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背景,她深受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文学叙事语言和技巧的影响。《大地》使用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将中国客观生动地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这就使得赛珍珠的中国主题作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产生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此外,她对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对妇女平等权利的呼吁,以及她对有色人种的尊重与所持的公平态度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牢记于心,赛珍珠当之无愧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我们感谢她为弘扬中国文化所作的努力,同时感谢她为促进跨时代、跨地区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大地》作为中西方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大地 春至时合 鸟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