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文明起源视野中的俄狄浦斯主题研究

    时间:2021-03-26 08:18: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俄狄浦斯主题”特指文学中的杀父娶母主题,它并不仅限于希腊本土的人文背景,而是一个世界命题。精神分析学从中提炼出“俄狄浦斯情结”说,作为人类个体无意识所共有的深层心理要素;人类学家则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俄狄浦斯主题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从文明起源背景来看,其已成为一种文学分析母题和思想史范畴。

    [关键词]俄狄浦斯主题;杀父娶母;文明起源

    [中图分类号]I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6-0027-05

    一、文明起源视野中的普世性母题

    希腊神话的英雄时代叙事,尤其突出英雄与其母亲的关系。无论是骁勇善战的阿喀琉斯,还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神话叙事都点明了他们的命运与生母的特殊联系。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在母亲面前也会流露出脆弱、童稚的一面;而温馨美妙的母子情感,往往成为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感人至深的元素之一。然而,俄狄浦斯却给我们带来了迥然不同的触动,纯然的欢快消弭于无形,怜悯和恐惧油然而生。原因就在于俄狄浦斯毫不知情地杀了亲生父亲,娶了亲生母亲,最后为赎罪而自刺双眼,离开城邦文明自我放逐于荒郊野岭。

    杀父娶母,这一极端的举动彰显出俄狄浦斯神话的沉重性。因为这一主题的心理震撼力,引发了后人的不断思考与多角度阐释。本文考察俄狄浦斯神话的文化底蕴和宗教内涵,揭示它的“普世性”意义。文中所论“俄狄浦斯主题”、“俄狄浦斯型故事”及“俄狄浦斯现象”,并不仅限于希腊本土。狭义的俄狄浦斯神话属于希腊,但广义的杀父娶母主题却是一个世界性文学命题。若能从跨文化视野中考察和立论,可凸显出这一文学主题的思想史意蕴,并得以阐发世界各地神话传说中类似现象。

    关于俄狄浦斯故事的起源,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它源自一个古老的神话。但是具体到它究竟起源于哪一部神话,学者们之间意见分歧较大。德国古典学家卡尔·罗伯特(carl Robert)认为,俄狄浦斯最初是一位植物神,后来在传承过程中变成了一位英雄。瑞典学者马丁·尼尔森(Martin P. Nilsson)认为俄狄浦斯故事的起源“不是在历史当中,而是在民间故事里。因为俄狄浦斯传说中包含着若干民间故事母题,许多民间故事所塑造的英雄都有类似的传奇经历,所以让人自然而然地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民间。按照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普森(stith Thompson)所著《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的分类,“杀父娶母”是一个国际性的故事,属于世界性母题,并非某一个民族或文化所专有。罗威尔·埃德蒙德(Lowell Edmunds)在他的《俄狄浦斯:古代传说及其晚期类似故事》一书中共收集了76个俄狄浦斯型故事,其中包括中世纪欧洲和近东的7个故事,近代欧洲的45个故事,斯拉夫人的11个故事,近东、亚洲、非洲和美洲的13个故事。这些故事或具有与俄狄浦斯相同的杀父娶母情节,或通过比喻、象征的形式表现该主题。笔者以为可将它们视为俄狄浦斯式故事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形表现。当然,能否将俄狄浦斯传说在总体上看做是民间故事,学界尚存争议,但是该传说中确实包含着众多的故事母题。

    二、世界范围内的俄狄浦斯主题案例

    (一)欧洲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

    史料记载最早的俄狄浦斯故事出现在《荷马史诗》中。赫西俄德在《神谱》(Θεyovia)中也谈到母子乱伦和两次重大的儿子杀父亲的神话事件,揭示出家庭中的三大成分——父亲、母亲、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一些特定时期,母子乱伦往往与一个国王或者僭主获取权力相关联。如古罗马的布鲁特斯(Brutus),他从阿波罗神殿的神谕得知,至高无上的权力将属于那个最先亲吻自己母亲的男人。于是,他伏下身子,亲吻了大地这一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从而建立了新的统治方式。僭主希庇亚斯(Hippias),从先知处得知他将东山再起,于是他跟随波斯大军去了马拉松;登陆的时候,这位老人咳嗽了一下随即掉了一颗牙。这颗牙落进沙土就再也不见了——于是他知道预言已经实现,因为牙齿已经与母亲的土壤相混合,于是他决定停止脚步,不再去征服这片土地的前方。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这位僭主在马拉松战役的前夕做了一个梦,雅典成了他的母亲,所以他认为这是借波斯兵力复辟的吉兆。传说凯撒在横穿意大利中部的卢比孔河(Rubicon)的前一天晚上,梦见自己与母亲以一种“不可名状”的方式交媾:这是出于他对即将进行的征服罗马行为的想象。在现代希腊,军政府(Junta)独裁时期(1968-1974),希腊人都会说军官们是在“与母亲希腊性交”。在他们看来,对其他民族和国土的征服殖民正像是强暴女性。按照瓦尔特-伯克特的说法,这些例子都表现出了敬畏和吸引这一对具有两重矛盾性的情感,人们总是幻想获得实现愿望或摆脱束缚的力量,如对禁区的好奇,对不可拥有事物的渴望,这些都可以构成母子乱伦式想象。

    俄狄浦斯主题在中世纪发生变形:神的诅咒附属在犹大身上,他背叛了基督,是个“卖主求荣者”,同时也被认为是民间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式人物,因为他犯了最令人厌恶和不可宽恕的罪恶——杀父娶母,成为世界上最卑劣的人。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反抗父权宗教企图,也就是向它注入以前被压抑的东西:同母亲乱伦的欢快与宁静。这一企图也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如16世纪古赞的《慈爱》,布隆齐诺的《爱的寓意》等。

    (二)美洲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

    希瓦罗(Jivaro)印第安人在神话《创世纪》中表现了颇为复杂的杀父娶母故事:父亲兀努希长期不在家,儿子蛇阿希姆(snakc Achim)与母亲陶罐米加(PotteryMega)通奸。母子俩被长老们扫地出门,过着流浪生活,生下许多子女。当兀努希归来时,得知家门不幸,反倒指责自己的母亲。因为兀努希对其生母就有这种乱伦的欲望,他认为他母亲需要承担起激起乱伦欲望的责任。后来蛇阿希姆和陶罐米加生出的子女不堪忍受他们生于乱伦这一事实,为了报复父亲,他们砍下了母亲的丈夫的首级。残暴而血腥的父子之间争夺女人的战争充斥着人的原始欲望。父亲捍卫自己的土地和尊严,儿子挑战父辈的权威,争夺父亲的女人、自己的母亲,以此展示雄性力量和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南美洲的曼都鲁库人(Mundurucu)当中流传着一个有关吼猴(Alouatta)的神话版本。吼猴原是一个女人,怀孕后遭丈夫抛弃。她的儿子一半是人,一半是猴,母子俩最终结合在一起。据说,现在的吼猴都是从这种乱伦的关系中繁衍而来的。但是由于是母亲吼猴与半人半猴的儿子乱伦,他们所产生的杂交生命便越来越向动物性后退。原本可混为一体的人类和猴类永远地分道扬镳了。

    南美的伯罗罗(Bororo)印第安人的神话,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格里圭圭阿图戈的男孩因强奸母亲而遭到父亲的驱赶。他在流浪中学会打猎,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最后返

    回故乡,杀死曾经抛弃自己的父亲,并给部落带来了火。有学者认为,这则故事过于原始和露骨,没有多少道德修饰痕迹。简-布里莫尔(Jan Bremmer)主张从象征层面理解“杀父娶母”。他指出:杀父所象征的是子承父业的社会发展规律,而强奸其母象征着彻底离开女人呵护的世界。如果说将杀父主题归人王位继承人的成年和登基仪式(royal initiation)可以解释得通的话,乱伦主题却是很难这般含糊解释的。

    (三)非洲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

    俄国民间故事学者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Propp)在《民间故事视野中的俄狄浦斯》(Oedips in theLight of Folklore)一文中指出,俄狄浦斯故事并非最古老的版本,南非祖鲁(zulus)人的俄狄浦斯型故事要比希腊版本更古老,因为他们尚处于无国家的原始状态,很难见到类似文明社会的法规和禁忌。俄狄浦斯杀父本是出于无意,但仍被看成罪犯,遭受不可饶恕的惩罚;在祖鲁人的版本中,试图谋杀儿子的父亲才是罪犯,相反,故意杀父的儿子却是受欢迎的英雄。王以欣认为,祖鲁人这一版本充分说明父权制的权威在祖鲁社会尚未得到完全确立。而列维一斯特劳斯从不赞成用所谓的“弗洛伊德主义”去分析所有的俄狄浦斯主题神话,因为“我们无法相信弗洛伊德会比神话更多地知道神话所说的内容”。祖鲁民族有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习惯,不会 追问“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道德维度,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团体的兴旺和族人的繁衍。

    (四)大洋洲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列萨(w·A·Lessa)在乌利蒂人社会搜集到一个与“俄狄浦斯”类似的故事,《西克哈罗和他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酋长的妻子利莎,生下一个早产儿,她将这婴儿抛在海洋中任其漂去。婴儿被人救起,起名西克哈罗。长大成人后,偶尔经过他生母的月经房,母子开始幽会。西克哈罗的生父看见妻子脸上留下的抓痕,意识到妻子有了情夫。于是召集了全村的男人,查验指印。最后,西克哈罗来了,他的罪证很明显。酋长抓起一把斧头砍向他的儿子,但年轻气盛的儿子却夺过了斧头,反将生父砍倒在血泊中,然后带着自己的母亲远走高飞。这则俄狄浦斯故事的特点集中在丢弃与回返的情节上。母亲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先是将儿子有意丢弃,后来不顾乱伦危险迷恋少年,直到最后引发争斗,父子相残。

    澳洲土著摩恩金(Murngin)部落保留着另类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一个男孩在帐篷中呻吟。他的母亲关切地询问他哪里不舒服,男孩没有回答,只顾呻吟。于是母亲问他:“你想喝蜂蜜吗?”男孩回答“不”,依旧呻吟不止。母亲接着问他:“你想吃袋鼠肉吗?”男孩还是摇头。就这样母亲不断地询问,男孩一一答“不”。最后,母亲问了一句:“那么,你想要我的阴户吗?”男孩飞快地大声答道:“是的。那正是我想要的。”简单而直白的对话反映着古朴的欲望,故事没有时间,也没有地点,有的只是儿子对母亲的原初渴望。这是性的禁忌尚未构成森严礼法对个体幻想实施强力压抑的表现,对应着伊甸园里的质朴与纯真状态。

    (五)亚洲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

    中国古代的故事多为“反俄狄浦斯”的,因为“儒家的父子关系观念阻止了除了顺从之外的任何俄狄浦斯情结的矛盾情感。这样一来,这种顺从归根结底不是顺从个人,而是顺从人们认为具有最高效力的个人关系模式”。二十四孝,在中国文化中作为反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规范而得到极度强调,而孝始终被儒家定为人伦之首。任何自下而上(子对母)和自上而下(母对子)的过头行为和想法都是绝对禁止的。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在早期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过相当强烈的俄狄浦斯式乱伦史实。《左传》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初,卫宣公蒸于夷姜,生急子。”夷姜是卫宣公的庶母,母子乱伦,为千夫所指。《毛传》用了“淫乱”二字作评价。《毛诗正义》引孔颖达疏:“淫谓色欲过度,乱谓犯悖人伦。故言荒放于妻妾以解淫也,烝于夷姜以解乱也。大司马职日: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注引《王霸记》日:悖人伦外内,无以异于禽兽,然则宣公由上燕父妾,悖乱人伦,故谓之乱也。”明显可以看出,由于儒家人伦观具有的强大约束作用,在其反俄狄浦斯情结的功效之下,乱伦冲动在华夏文明传统中受到了严酷压制。中国文学(汉文学)的俄狄浦斯主题只能采取隐喻、象征等委婉曲折的隐性表达方式。此类研究详见叶舒宪的《鞋喻:俄狄浦斯主题的中国编码》等文,这里只就中国境内边缘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做一点补充分析。

    台湾的少数民族布农族(Bunun)也流传着杀父的传说:某地住有母子二人,孩子的父亲一向只在夜晚才会出现。有一天,孩子杀死一只虫子,后来才知道是父亲白天的化身。排湾族(Paiwan)母子乱伦的故事与摩恩金部落的故事极其相像:古时,Kintopor山上有个叫Panarupihan的女人。她因抓住一丛tatorin草而怀孕,生下一子。儿子成为一健壮青年却像婴儿一般时常啼哭。一天,母亲不堪其烦,骂道:“哭什么哭?烦死我了!是不是想要这个?”结果,儿子立即停止哭泣,母子相合,其后子孙满堂。这里一个是主动地要,一个是被动地给,都成为一种需要。这就是儿子与母亲原始的、在拒斥与吸引中相吻合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没有掺杂任何观念意志却孕育出的原始自然关系。

    笔者目前搜集到的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中有两例俄狄浦斯主题故事。一则名为《桑古里昂的故事》。讲述古代勃良安地区的卡鲁王国的公主宋碧,与一只公狗生下了儿子,取名桑古里昂。成年后桑古里昂在一次狩猎时用长矛刺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宋碧将儿子逐出家门。多年后母子俩无意间在深山老林中巧遇,彼此都没有认出对方来,互生爱恋。后来母亲发现桑古里昂头上的伤疤,才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恰恰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另一则俄狄浦斯主题故事名为《鲁冬卡沙隆》(LutungKasazung)。故事的主人公是女神苏南安布与儿子天国变幻大师。儿子将母亲视为梦中情人,苏南安布识破了他心中所想,告诫儿子不能对生母起邪念。因为这样的念头,比偷窃还要坏,比奸淫还要触犯禁戒。为了惩罚儿子,苏南安布将他变成一只黑猴,让他下凡去人间寻找未来的妻子。

    日本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多体现为男主人根深蒂固的恋母情结。母亲往往是一个幻影,现实中由其他女性充当母亲替身完成男主人公的心愿。以《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故事为例,男主人公对后母藤壶的爱恋即为恋母的置换形态。母子乱伦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冷泉帝。在“薄云”卷中,由于冷泉帝不知生父,蒙不孝之罪,触怒神佛,导致“天行无常,瘟疫泛滥,国家连遭不幸”,并借僧都之口说明了孝道的重要。通过乱伦——降灾——攘灾三步骤完成了俄狄浦斯主题创作。这方面的讨论详见另外的论文,于此不赘。

    三、俄狄浦斯主题的文化意义

    列维一施特劳斯从美洲的神话获得启示,通过结构研究,他认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如恋母、娶母)和“对血缘关系的轻视”(如杀父),这些相互矛盾的主题和观念共存于俄狄浦斯神话中,从而揭示出神话的文化意义:

    回到俄狄浦斯神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它的意义了。有些文化相信人类为大地所生,对这样的文化来说,我们不太可能寻找令人满意的答案,那就是承认这种说法和另一种认识即人类系男女相交而生的认识之间的联系,但是神话就是为解决这样的难题而出现的。尽管我们知道这样的问题也许永远得不到彻底的解决,然而俄狄浦斯神话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逻辑方法。说得简单点,这种逻辑方法就是一种转换思维,就是把人究竟是生于一(one)还是生于二(two)这一根本的问题转换成为人究竟是同源还是异源的问题。按照这种关联,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重视血缘,我们究竟是企图逃避大地生人理论还是我们无法逃避这一理论的问题。尽管经验和理论相互矛盾,但是社会生活和宇宙论在结构上的类似论证了宇宙论的真实性。

    世界各地神话传说中的类似现象证明俄狄浦斯主题的确是一个世界命题,并非某一种文化所独有。当跨文化大背景提供了探讨俄狄浦斯神话潜含的理论意蕴的可能性时,俄狄浦斯主题已然成为一种文学分析的母题和思想史的范畴。

    为方便阐发笔者的观点,先将搜集到的俄狄浦斯主题故事归列出一个简单的表格:

    俄狄浦斯主题是世界性的文学主题,也是思想史上恒久的人文命题,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德国人类学家亚道夫·巴斯提恩(Ado]f Bastian)也发现在全世界的神话与宗教系统中,某些形象与主题会重复地出现在所有地区中。他将这些重复的形象与主题称为“基本观念”(Elementargedanken)。虽然这些形象与主题会出现在各地,但是每次它们出现都会伴随着不同的装束、不同的应用与不同的解释,他将这种地方性的差异称为“民俗观念”或“族群观念”(Volkgedanken)。

    我们在看到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俄狄浦斯主题相似处的同时,也必须着眼于它们各自的特色与不同。其间最值得探讨的是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别及其深层原因。对此,可以借鉴现代社会科学奠基人维柯的文明起源三阶段理论。维柯在《新科学》中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与此相应有三种自然本性、三种习俗、三种自然法和三种裁判。维柯构建的文明起源阶段程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及古典进化论人类学产生以前,剥去其欧洲中心主义的成见,可以用来衡量人的道德理性随着文明发生过程而成熟的轨迹。比如,维柯讲的三种习俗:宗教虔诚的、暴躁的和有责任感的;三种裁判:神的裁判、常规裁判和人道裁判,如果把世界各地的俄狄浦斯型故事放在文明进程阶段的背景上考量,那么不同文化价值观所体现的道德理性自觉程度毕竟差异明显。在处理父母子三角关系这一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方面,有的文化突出乱伦禁忌的自然法意义:如叙述母子交配生育出退化人种吼猴的神话(南美曼都鲁库人);有的文化强调对杀父娶母罪过实施神义论的降灾惩罚(希腊和日本);还有的文化对此表现出较为宽松(如布农族、排湾族)或者无奈的态度(大洋洲乌利蒂族)。相对而言,古希腊文学较为完整地体现出从神话乱伦(不可避免)到悲剧自裁的个人道德责任自觉过程,这就突出体现了伴随希腊城邦文明而成熟的理性自觉精神,那正是从秘索思(mythos)过渡到“逻各斯”(logos)的哲学启蒙过程。

    注释:

    ①位于安第斯山东部山麓厄瓜多尔与秘鲁交界地带,属于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希瓦罗人曾有将敌人的头颅砍下缩干处理后作为战利品收藏的习惯,英语称之为head shrinkers,这一短语有两种意义:一是“将脑袋缩干”,一是精神分析学家的俗称。②卡斯腾搜集了许多有关陶器起源的神话,其中揭示出陶器与女人有着象征关系。他认为在印第安人思维中,陶器就是女人,而米加是人们在祭祀时用来盛酒的陶制礼器之名。所以“陶器米加”这个名字有着特定的含义。蛇代表男性,陶罐则代表女性。③南非班图人(Bantus)人的一支。④一种在大洋洲许多民族中盛行的习俗——妇女在行经期必须与部落中所有的人隔离开来,单独迁往丛林深处的小屋中隐居。经期结束才能返回部落。⑤最早将桑古里昂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出版的是普雷特(c,M,Pleyte),时问大约是20世纪初,发表在他所著的《排忧解闷》一书中。后来达尔玛·维扎亚(Darma Widjaja)和苏纳利亚(P,T,A,Sunaria)也各自收集整理了书面故事,刊载在《金黄瓜》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回响》一书中。⑥意译为《迷途的黑猴》。

    [参考文献]

    [1]Carl Robert. Oidipus[M].Berlin:1915.[2]MartinP.Nilsson.The Mycenaean Origin of Grek Mythology[M],Berkei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3]Stith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 literature,vol.I-VI[M],Bloomington:1932—1936,[4]Lowell Edmunds,Oedipus:The Ancient Legend and Its Later Analogues[M] . Baltimore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5]M. Herzfeld. Anthropology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6] WalterBurkert. Oedipus, Oracles, and Meaning-from Sophoclesto Umberto Eco[M] . Toronto: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1,[7](美)卡莉·洛克,妇女——神话的创造者[J],上海文论,1990,(3).[8]王以欣,神话与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 Jan Bremmer. Oedipus and theGreek Oedipus Complex[A]. Jan Bremmer ed. Interpretationof Greek Mythology[C] . London and Sidney: 1987. [10]Lowell Edmund. and Alan Dandes(eds. ) . Oedipus: AFolklore Casebook[M]. New York and London: Gar - land,1983,[1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嫉妒的制陶女[M],刘汉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美)w,A,列萨,大洋洲的俄狄浦斯型神话[J],美国民俗学杂志,1956,(69),[13]G6za R6heim,TheEternal Ones of the Dream-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of Australian Myth and Ritual[M]. New York: 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 Press. 1969. [ 14](美)安东尼·J,马赛拉等著,文化与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研究[M],九歌,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1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16]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7]尹建中,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z],台湾大学人类学系:1994,[18]Robertsegal(ed)Theories of Myth,Vols 6[M],New York:GadandPub,1996,[19](美)约瑟夫·坎贝尔著,神话的智慧——时空变迁中的神话[M],李子宁,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20](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彭勃]

    相关热词搜索: 起源 视野 主题 研究 文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