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国家认同思潮关系探讨

    时间:2021-04-17 08:23: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观体现的具体内涵是公民身份价值观,它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观,能引导公民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可以引导新的国家认同思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思潮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1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引导国家认同思潮、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塑造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的途径是培养具有现代国家认同、有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身份价值观是公民国家认同和自我认同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思潮的兴趣。因此,必须从公民身份价值观的东西方理论、社会思潮和实践中找到适合我国建立既拥有高度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把公民的国家认同与公民个体价值认同相统一的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一、基本关系概述

    目前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的研究具有一定厚度,为进一步深入本文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本要素——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梳理尚不清晰,对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身份价值观的研究尚无深入展开;而且早期国家认同思潮研究已不适用于新的国家社会历史发展,同时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家认同思潮研究又多有争议,不能成为引领当代的旗帜。这一类研究也多重于理论而疏于实证,其对核心概念及概念的内涵关系尚需深入延伸。具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身份价值观的关系研究。主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统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体现国家认同,同时公民认同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公民核心价值观不能凭空杜撰,必须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李建华,2012;吴双墩,2011)。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思潮的研究。一般认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中国人民对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的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各民族人民共属一体的归属感,最终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感起到巨大作用(吴玉军,2011)。因此必须引导新的国家认同思潮。第三,公民身份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以俞可平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民身份价值观相关研究倾向于公民身份价值观的社会阶层性。同时继承了我国对于西方理论“洋为中用”的传统,倾向于将公民身份作为一种分析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工具。指出了公民身份的共同体——文化/社会认同特性。第四,公民身份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思潮。梁启超等老一辈学者都从社会史等角度研究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西方公民观如何引导我国国家认同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带动了五四运动以及新民主主義运动,从本身就已成为国家认同思潮的一部分。

    从另外一方面看,西方的研究相对比较全面完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公民身份价值观以及国家认同思潮是三位一体的。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对全面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并与公民身份价值观相联系,使国家与个体在理论、制度以及社会阶层间相统一。从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体角度探讨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及公民身份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西方当代的相应研究主要建立在福利国家制度基础上的。从福利国家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欧洲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实践为蓝本的、更全面系统的福利国家制度。而国家则在这一层面上与其公民建立了相互的国家认同(拉维莱特和帕拉特,2001)。其二,马歇尔的经典公民身份价值观学说。马歇尔(1992)把公民身份定义为一个为机制支撑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支撑着公民身份,即公民,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市民权利是公民身份的发端,之后才是政治权利。最后是社会权利,伴随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而公民身份存在的原则,则在于公民和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埃辛和特纳(2012)在延伸马歇尔公民身份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公民身份的政治起源。其三,国家认同研究思潮:此类研究一般认为国家认同可以分为种族文化认同、西方的(现代的)文化认同、族群性文化认同,传统的族群性文化认同以及生活方式。国家认同思潮从古希腊至今主要体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与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息息相关。伴随着每一次产业革命而新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都会引导新一轮的国家认同思潮。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各种文化所界定的群体存在于被民族地域划定的空间中,而民族又是认同界定的个体综合构成的。民族并不是由族群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而相对于广义的公民身份或公民身份价值观,欧美学者对于当代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理论,则在公民与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连结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契约亦即传统文化价值观(弗里德曼,200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探讨

    笔者认为,国家认同思潮是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核心议题之一的国家认同的基础性理论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与公民个人认同的统一,体现了国家与个体的相互认同和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现代化与现代国家认同(公民身份价值观)的统一。同时,当代世界社会思潮对公民身份价值观的讨论是紧跟国家认同的,它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也可以是社会的、文化的;以现代公民价值观为代表的国家认同思潮是世界思潮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是西方的,也可以是我国本土化的、传统的。而国家认同与公民自我认同是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思潮相统一的认同思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即公民的价值观,广义公民身份的价值观即为现代公民观,而公民身份价值观则起源于早期国家认同。公民身份价值观相关领域研究作为我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代表之一,通过学习研究西方的公民身份价值观相关领域来探讨我国的公民与政府及其责权关系在当代的重新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认同到公民认同,公民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合、共识之中滋养着核心价值观并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因此,作为一次探索性尝试,笔者认为公民身份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在历史社会学中引用政治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研究的概念,进行研究视野的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作为引导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思潮的核心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思潮的关系。把当代公民身份价值观与传统观念、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用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认同问题,是与世界社会思潮相结合的创新理论分析视野。

    三、基本分析框架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认同思潮的关系,并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梳理出如何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认同思潮的可能的研究方向。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如下方向进一步展开讨论。

    1.历史性分析。在对历史思潮的定性中,国家认同思潮代表了政治思潮,这是我国的特色。在近代史中,在積贫积弱中不断寻求发展的中国人思索自我认同的主义目的就是思索国家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先国后家,只有解决了国家认同才能解决自我认同。国家认同是公民自我认同的根本。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可能进一步开展的议题有:第一,我国的公民身份价值观发展沿革。第二,我国的社会治理观的发展沿革:即:谁是公民、谁是政府、二者间相互的权责关系具体是什么、二者的历史发展衍变过程是什么、二者各自对应的坐标系是什么。在这一分析组中,将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分析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社会思潮,分析其主要性质(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国家认同思潮)及主要特点。第三,公民身份价值观相关理论在西方及在我国的理论根源,及东西方理论的关联关系。掌握国外基本的公民身份价值观建设实例,并验证现有的西方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理论;通过文献法掌握我国传统社会价值变迁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位制社会、后单位制社会文化认同建设的例证,来验证我国公民身份价值观所体现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关系、适用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从历史源流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公民身份价值观与国际认同的关系及其成因。

    2.问题性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思潮的关系问题,可供展开的探索性研究方向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公民身份价值观是如何体现国家认同的。第二,西方的公民观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认同的、优势如何作为国家认同思潮反过来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这些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第三,公民身份价值观是讨论个体与国家关系的新视角,它是如何体现现代社会“契约关系”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统一的公民观的实践的。第四,基于公民身份价值观的我国国家认同发展定位。第五,我国的公民身份价值观发展史与世界公民身份价值观发展史的综合比较研究。第六,秩序是如何成为公民身份价值观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系统与国家认同相联系的核心,是连接公民个体认同与公民身份价值观国家认同的纽带。第七,公民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公民身份价值观实现与国家的互动,并形成个体的国家认同的。其研究对应项则试图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解答“新时期公民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Marshall,T. H. Bottomore,T.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M].London: Pluto Press,1992.

    [2]涂少彬.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6).

    [4]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吴双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核心价值观建设[J].学习月刊,2011,10(492).

    [6]Heater,D.Citizenship: 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politi-

    cs and education[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2004.

    [7]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8]葛兆光.中国社会思想史:思想史的写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9]斯特龙伯格.西方近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思潮 视野 认同 探讨 关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