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1-04-18 07:54: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内外高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会有不同的回答。做为西部地区最早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根据我们的初步体会,综合性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着力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与品格。

    一、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得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学校的学科框架是否合理。合理的学科框架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基本的“塑造”作用。

    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在抗战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远景,提出要培养“能治学、治世、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它朴素地表达了西北大学始终立足西部,传承文明,融会新知,培养融会贯通、全面发展,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人才的云水胸襟。

    以融汇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培养会通人才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宗旨,我校着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为主、以工科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力求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和学科交叉特色。现有19个学院,设置74个本科专业。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在学校的学科群落中,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是学校的核心。目前拥有的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绝大部分都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

    我校对于学科的建设有自己的独立理解。例如历史学科,它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原来包含历史学专业,设立于1937年,考古学专业,成立于1956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设立于1989年。其中历史学、考古学招收文科学生,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理科学生。目前已经分设历史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两个学院。我们认为,历史学的发展将包括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这种理解与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学科目录也不完全相同。新的学科目录将历史学分为中国史、外国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所认识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一个保护问题。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也需要专门化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有展示和管理规范。为此,我校率先对文化遗产学科进行摸索,建成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展示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文化遗产学科拥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西北大学毕业生占大多数,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该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定历史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是在文理学科方面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特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矛盾。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最迅速的途径是工科。西北大学成建制的工科只有化工学院,是否需要大力发展工科,一度成为学校讨论的热点话题。经过仔细思考,大家认为,与其新建工科,不如在巩固基础学科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突出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例如我校的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是我国高校中创建最早的生物学科之一,1937年设立生物学系,2000年组建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最早的专业为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现在设有生物科学、中药学、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涵盖原有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增加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新内容。中药学突出学院在植物学方面的积累,注重植物药用价值与功能的开发,将教学内容聚焦到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旨在培养从事中药鉴定、新药开发、生物制药等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着眼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和经营能力,培养能够灵活应用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学科专业框架既顾及学院人才培养的传统,同时又着眼学科发展的应用趋势,寓应用于基础,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专业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已成为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也只有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否则难以与行业性高校相抗衡。例如,我校的化工学科,原先偏重精细化工与化学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还是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极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较为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大量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地方区域,尤其是陕北煤油等多种能源开发深加工的需求,我们将学科重点逐渐转向了“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化工利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能源转化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的新材料开发”等三方面,形成了契合陕西省能源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特色学科。2009年6月,陕西省政府依托我校组建了“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该学科坚持开门办学,积极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已成为陕西省在能源转化与化工利用方面不可或缺的智力与技术支持力量。

    综合性大学需要具备理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学科专业的能力。在西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石油地质、药用植物、文物保护技术等20多个学科专业,都是针对陕西和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

    有了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框架,也不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夯实专业基础,凸显专业特色,给学生传授具有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西北大学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特色相结合,力求给学生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校的经济学科,设有经济学(含数理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专业名字与其他学校的经济学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紧密联系西部大开发展开经济学专业教育,是我校经济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我校的政治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院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西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需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又如我校的地质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秦岭山脉的相关研究展开。我校地质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张国伟教授开发整理了秦岭造山带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秦岭大剖面”,深受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我校的生物学科抓住秦岭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点,长期关注秦岭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开发。胡正海教授重点研究西北地区经济植物的发育解剖学和被子植物的比较形态学,在植物的分泌结构、异常机构及药用植物发育解剖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李宝国教授在秦岭腹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并在金丝猴种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由于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地质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植物学成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建设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检测工程技术中心、西部资源生物和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一系列成果与荣誉。

    我校的地理学科紧密结合渭河综合治理研究展开。长期以来,我校充分发挥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等方面形成的研究传统,对以渭河为主轴的关中板块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科学规划,主持完成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以渭河、关中环境保护为前提,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新思路。针对渭河流域污染严重的现状,该学科牵头制定了“渭河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关中、渭河总体治理的核心理念,成为陕西省政府治理渭河的行动纲领,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学生获取学科专业的普遍性知识,主要通过学科和专业公共基础性课程。但这些普遍性的学科专业知识要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要转化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离不开基于学校科学研究、有一定深度的感性实践。多年来,我校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方面,注意构建体系化的课程体系,力求既关注学科专业历史传统、又关注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同时,又依托科学研究特色,在专业教育中力求体现我校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特色,做了一些探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三、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品格

    综合性大学有学科交叉的基本优势,但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学生的情操与品格培养方面的特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认为,大学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化育人,应该坚持以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使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深刻的感受,培育学生的文化责任与文化情操。

    近年来,西北大学主要通过凝练并坚持核心教育理念、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加强文化领域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等办法,在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与品格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例如,为更好地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智慧和德性,我校已经在13个学科门类实行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的大类招生,加强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将选修课程的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25%,力求尊重和兼顾不同学生多样性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在众多的尝试中,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品格,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

    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和理性力量的深厚源泉,在大学生中开设“可爱的祖国”系列讲座,并在1993年组织撰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书,系统介绍中国哲学、道德、宗教、文物、教育、书法、绘画、医药与养生、饮食、建筑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对偶”精神、“会通”精神。随着1995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联系也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论述。大家认识到,文化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总汇,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可以为大学生确定人生信念提供参考;传统文化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政治上崇尚“礼乐教化”,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为大学生判断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照。青少年和大学生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更加强烈,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对于如何在大学生和青少年中进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形成了许多深刻的见地。如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服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立足于与现代化的深刻联系。传统文化教材要善于处理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既要有对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主要理论命题的深入浅出的分析,又要有对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介绍。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扩充性教学资源建设等等。

    目前,我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与品格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作为由6门子课程组成的全校系列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按每学期2~3门滚动开设。其次,大学生课程的设置,已基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介绍和提炼总结,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认识;中国哲学精神:介绍中国古代哲学及其现代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中国哲学在天道与人道、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境界等方面的探索历程和成果,力争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有所领悟;中国历史精神:在吸收史学研究成果基础上,介绍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近现代走向,揭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学术文化等主要历史内涵的特点;中国思想文化:将思想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介绍中国历史上各学派的思想,揭示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宗教文化:立足青年人对信念的渴求,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介绍历史上的宗教思想概况,探索宗教与政治、哲学、科学、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揭示中国宗教的人文特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立足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需要,介绍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对比,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配合传统文化教育,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15讲》等多种教材,这些教材为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面提升。在论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时,他说:“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的新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极其重要的新任务”。我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随着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的升华而得到进一步升华。

    [责任编辑:李文玲]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综合性 创新 大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