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正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时间:2021-04-18 07:57: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作为美德之首,正义在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层面上,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是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在个人层面上,是个人“善”的核心,关乎个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平衡。基于正义的道德核心力,创造良好的正义环境、培养正义情感、践行正义理念是推进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正义 道德教育 核心内容

    一、关于正义的基本观点

    《圣经·旧约》提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即为正义;而在《圣经·新约》中又讲到“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这一训诫。那么,究竟何为正义?显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说法。

    “正义”(即justice)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提出“公正以及所有别的美德都是明智”①,在他看来正义是美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他强调获得“善生”的途径是追求“真知”和不行“不正义”之事,正义是最高的善,将正义与个人的善相结合。柏拉图对正义做了哲学上的规定,提出“正义就是善”②。“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③,每个人执行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务并获得应当的报答;个人正义是全德,居四德之总,协调其他三部分“三个部分服从理智的指导,各自发挥自身的德性优势,使灵魂全体和谐一致”④。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社会性、政治性的品德,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⑤正义关系到他人,为实现正义所代表的中道与平衡,正义就当把各人应得的给个人。查士丁尼看来“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坚定而恒久的意志”⑥。托马斯·阿奎那把正义看做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基础之上,人们可以获得应得的东西,做意愿之内的事。神学家布伦纳认为正义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使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正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人类社会系统比作大厦,以一个公正旁观者的身份指出“正义则是支撑整个大厦的顶梁柱。倘若这顶梁柱被折断,人类整个系统……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⑦。休谟从物质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指出正义是人为之德,“正义缘起于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局限性”⑧。康德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则相统一的总合状态,谓之公正”⑨。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以词典式次序排列,他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要优先于其他社会价值(如效率、稳定)而被人们考的。”⑩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正义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是人格修养的道德范畴、执法评价的价值范畴、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伦理范畴。在国内,最早对正义的解读文献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在论述王道思想时提及不偏不陂,公平正直。《礼记·孔子·闲居》在讲正义之时将正义比作天、地,天地均为无私的象征。综合二者,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正义的理解即为:公正无私,不偏不陂。万俊人教授在探讨正义之道时指出正义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具有“假言命令”的性质,在他看来:“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11}何怀宏教授在归纳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正义解释之后指出正义更多的是指社会德性,但其主要任务是有原则、有法律、持之以贯、均衡相称的进行权益的分配。简言之:“正义就是把个人所得的给个人,使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值。”{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当中蕴含着正义的相关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分配机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体现了公正、公平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公正就视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对社会成员之权利和义务的恰当分配。”{13}

    如上所述,正义是从古至今人类普遍向往的道德理想,也是社会制度的一种内在道德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二、正义作为道德教育核心的价值分析

    道德教育发展至今,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扩展变化,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鲁洁教授认为:“道德教育从其根本旨归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14}在她看来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就是德性的培养。抓住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德性培养的关键,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呢?如前所述,“正义”是个人道德的理想,是社会道德的内在机制,故而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下面从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两个层面对正义作为道德教育核心的价值进行分析。

    (一)正义:社会道德的核心内容。

    正义更多的是与我们的社会群体相关联。从柏拉图各司其职、互不僭越的正义制度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无一不是把正义作为社会道德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

    《正义论》的开篇,罗尔斯便申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如同真理之为思想的第一美德。”{15}在罗尔斯看来,不管一种社会制度是多么行之有效、治之有序,如若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革和废除。在反对功利主义“高效率价值”的模式中,罗尔斯更看重社会正义。“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框架内,社会正义优先于社会效率。尽管效率和正义都属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16}。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基本内涵就是社会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平等分配,社会生活中一旦出现了累积不公,为实现社会“基本善”正义社会就应当通过社会制度的调整重新分配。我们国家所采取的注重公平、分配与再分配制度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批判罗尔斯“分配正义”的过程中。诺克齐的“持有正义”也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诺克齐与罗尔斯争论的正是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谁更优先的问题”{17}。诺克齐的理论是基于权利观念认为自然分配的便是正义的,“持有正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平等是正义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有满足这样的前提,社会的正义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才会拥护这样的制度正义,进而使之成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分析过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意见相左,但其落脚点都归结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

    马克思是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强调社会制度的正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批判反思,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正义,其发展结果必然是反社会正义的。进而表明,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进行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探索社会制度正义的过程,从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自由放权再到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无一例外地体现正义是社会制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正义是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

    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伦理学以人格、德性、至善为中心,而现代伦理学的主流则以行为规则、正当、正义为中心” 。可见道德的核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亚当·斯密指出:“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19}这里的“它”是指社会,斯密从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得出了正义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地位。罗尔斯、哈贝马斯、诺克齐等对道德的探讨受康德的影响,逐步转向关注正义的方向。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失去其主导性,具体体现在它难以很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复杂的社会不能单靠情感(比如同情和信任)来加以维系,因为情感只在小范围内有效。对待陌生人的道德行为,要求有‘人为的’德行,特别是正义的秉性”{20}。在同质化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最主要的价值是相互尊重,既自尊又尊人,这就要求每个人“得其所应得,失其所应失”,而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同样是这样的规定。在调节当下的社会关系中,正义具有更主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正义不仅存在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代际、种际与国际间同样需要正义。在国际关系中诸如战争与和平、全球政治、外交和经济秩序的合理安排离不开正义;在代际关系中例如代与代之间的资源分配、财富储存率、是否为子孙留余地等问题的探讨需要正义作为中坚力量;在种际关系中比如人与其他动物、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处理需要正义作为评价标准。

    纵观当下社会道德的评价范围,小到社会关系的处理,大至全球道德伦理,都离不开正义,所以正义是现在社会道德的基础,社会道德的核心。

    (二)正义:个人美德的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最高的善,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全德,亚里士多德在提及时正义时,借助于谚语“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21}表明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正义是最高的德性,是所有德性之和,“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德性”{22}。在正义界定的过程当中,无数人把它与个人的德性相联系,突出它是个人美德的重要内容。

    1.正义是个人“善”的核心

    苏格拉底将正义与美德相并列,在他看来正义是最好的善也就间接地告诉我们正义是最好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恶”是由人的无知导致的,“个人的‘善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自我‘正义’行为的追求和实现”{23}。人们可以通过不行“不正义”而趋向“正义”从而获得善生,显然,这种实现个人善的思想是被认可的。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东西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东西”{24},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回报的公正”,当一个人有了正义的善行时,就会得到应当的尊敬获奖励,这种善行在“回报的公正”阳性激励法的作用下会逐渐形成个人的德性。“正义”是理智德性的一种,可以由习惯而生成,久而久之便内化为个人善的理念,由此观之正义是形成个人善的核心。

    在我国古代,正义被视作个人的美好品性,包含正直、无私、公平公道的道德品质。《辞海》及《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也指出其本质为个人品格修养的范畴。当我们谈及一个人的善恶时,会提出其是否正义,如果不正义我们会认为他的品格修养不够好,不会把他(她)归结为善,反之则可。可见,正义是评判善恶的一个标准,是个人美德的重要部分。

    2.正义关乎个人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平衡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是关乎中道的把握,将个人应得的给个人。这与我们所强调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结合有相近寓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正义是相吻合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等价交换。万俊人教授便指出:“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的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

    正义体现了在承认个人应得的道德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特征。“正义感或公正感把别人的权利看作等同于自己的权力,更高的道德感就在这个广泛而必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5}。正义在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同时促使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它是个人美德发展的关键。

    三、以正义为道德教育核心的路径求索

    从对正义的道德价值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正义对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功能的发挥。

    (一)实现制度正义,创造良好环境。

    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从道德的本质看,正义的制度是良好道德风尚形成的前提,没有公正的制度,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无独有偶,慈继伟在《正义的两面》一书引言中这样阐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26}正义如果没有规范的制度、正义的制度作为保障,则将会孤掌难鸣甚至走向其相悖面。实现制度的公正,创造良好的环境,方能有效实现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在制度的正义中首要确定的是法律制度的公正,它是法治社会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不仅“蛋糕做大”更要分好,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正义的基础;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道德培养的中坚力量,教育制度的公平更不可忽视。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三方面考虑,实现制度正义,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正义制度有力地推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又可以推动制度的进一步公平公正,二者相得益彰,实现双赢。与此同时,正义的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助推正义社会道德的形成。发挥正义在道德教育中核心作用的关键是实现制度正义,创造良好环境。

    (二)培养正义情感,提升正义意识。

    正义意识的提升需要培养正义情感。正义情感可以调节正义认知、强化正以意志、支配正义行为。没有深厚的正义情感,事实上不可能有深厚的道德情感,那么道德教育也就只能流于表面,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正义情感的培养在传统的理论宣传、知识讲座、书籍传播等形式的基础之上可以融入时代的因素,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微博、博客、微信推送等形式开展。在文字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配以生动的图画,将理论转融入现实事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正义情感,提升大众对正义这一核心道德内容的认同。

    (三)实践正义理念,强化实际行动。

    “正义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合宜性,因此它应该得到应归于合宜性的全部赞同”{27}。从正义自身出发,作为被大家认可接受的道德内容,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名词。正义环境的创设、正义意识的提升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正义。而正义,也只有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象时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

    正义行为是正义情感和正义意识体现的最佳形式,将之践行本身就是正义意志的体现。只有在实践中秉承正义理念,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反观行为公正本身,它就是一种无言的道德教育,体现着正义的核心作用。

    总之,正义是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个人美德的首要内容,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公正”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追求公平正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道德环境。以正义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注释:

    ①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07.

    ②宋希仁.中外伦理学史的正义观[J].中外伦理学史研究,1988(5).

    ③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

    ④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

    ⑤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

    ⑥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

    ⑦[英]亚当·斯密,著.余涌,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3.

    ⑧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3.

    ⑨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9.

    ⑩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9.

    {11}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12.

    {1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

    {13}胡解旺.公正:道德教育的逻辑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4}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15}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83.

    {16}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87.

    {17}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80.

    {18}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32.

    {19}[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

    {20}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1(1):39.

    {2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2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

    {24}[美]桑德尔,著.朱慧玲,译.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13.

    {25}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1(1):40.

    {26}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5):21-30.

    {27}[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英]亚当·斯密,著.余涌,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7][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美]桑德尔.朱慧玲,译.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0][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宋希仁.中外伦理学史的正义观[J].中外伦理学史研究,2012(5).

    [12]胡解旺.公正:道德教育的逻辑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9).

    [13]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14]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

    [15]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1(1).

    [16]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5).

    [17]冯颜利.公正与正义[J].道德与文明,2002(6).

    [18]王啸.正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维度[J].当代教育科学,2006(2).

    [19]何怀宏.正义在中国:历史的与现实的—一个初步的思路[J].公共行政论,2011(1).

    [20]宋希仁.西方伦理学史上的正义观[J].道德与文明,1988(5).

    [21]万俊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J].绿叶,2009(1).

    相关热词搜索: 道德教育 正义 核心内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