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浅析“理想社会”在思想史上的嬗变

    时间:2021-04-18 07:58: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自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来,一直存在着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在中西思想史上,经常会看到关于“理想社会”的论述。本文主要从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构想的梳理,得出了理想社会在思想史上嬗变的特点,最后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理想社会;嬗变特点;未来社会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11-04

    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来,一直存在制度性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同样,也始终存在反对这种不公正现象、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理想社会,是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一种理想的描述,对社会生活最理想状态的积极设想,它在根本上反应的是人们对社会的美好向往。纵观思想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尽管观点有所差异,但都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思考。这一思考从最早的柏拉图开始,直至现在从未间断过。

    一、“理想社会”在思想史上的嬗变

    (一)中西方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1.西方关于“理想社会”的阐述

    柏拉图是最早对理想社会进行阐述人。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点类似印度的世袭制度,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以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在《理想国》中他认为,理想国度是一个社会的机器,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会克尽职责的执行任务,甚至他也会要求他的下一代这样子做,继承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高度的哲学教育,知道以理处事而非私欲及感情。在这种架构下,社会的阶层是很明确的而且互不能越过鸿沟。基本上,理想国没有思考过感情、人性在一个国家中所影响的程度,甚至觉得“感情”这种东西能造成社会制度的混乱。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并提出了他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一切权力由人民共享,管理人员由人民推举出有威望有能力高品质的人担任。那里的人们视金钱如粪土,他们崇尚正义,爱好和平,热爱劳动,每个人都有较高的素质。吃、穿、用都在指定的地方按需领取,没有人贪图享受,多领取物资。莫尔对乌托邦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家庭婚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和对外交往各方面都做了生动的描写。[1]他的乌托邦思想在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以至于乌托邦此后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词。

    闵采尔是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个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实际斗争中通过发表演讲与散发小册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理想国是“千载太平天国”,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公有制的社会,人人平等,都有劳动义务。

    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太阳城》。在书中,康帕内拉痛斥了社会的不平等,批判了社会的个人利己主义,进而指出私有制乃万恶之源。他的理想社会“太阳城”也是一个社会财富全民公有,社会组织生产与劳动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在他设想的社会中,领导人是一位叫 “太阳”的祭司,太阳城里的人轻视金钱、不使用货币,实行公妻制,笃信宗教、迷信、占星术。

    温斯坦莱是英国“掘地派”运动的领导者。他在《自由法》一书中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及私有制,批判资本主义法律。他呼吁建立一个“真正的自由共和国”,强调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私有,反对用暴力的手段进入理想社会。

    摩莱里和马布利属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代表作是《自然法则》,马布利的代表作是《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进一步发挥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所高扬的自然法理论与理性原则,把反对封建主义推进到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制度,主张废除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私有制,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理性王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对自己的理想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

    巴贝夫,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首先揭露了私有制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希望建立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平等共和国”,提出改造社会的步骤,逐步实现社会在一切方面的绝对平等,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身体力行,最终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圣西门在《论实业制度》中阐述了他的理想社会。圣西门批判资本主义是“黑白颠倒的世界”。实业制度是他在考察和批判现实制度的基础上为克服其弊病而设计的一种理想社会。在实业制度里,管理活动是置于统治活动之上的,发展实业是圣西门思想的核心。“一切人都应当劳动”,其社会权力分别由实业家代表组成的最高行政委员会和由科学家代表组成的最高科学委员会分工管理,个人收入按才能和贡献进行分配,否定暴力革命道路。

    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提出来自己的理想社会雏形。傅立叶以无比辛辣的笔调,批判资本主义在“恶性循环中运动”。他的理想社会叫“协作制度”,其基本单位是“法郎吉”,这是一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工农业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集体经营的协作组织。他主张阶级调和,拒绝一切革命行动。

    欧文是英国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其代表作有《新道德世界书》。欧文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从生产力的高度论证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性,这是同事的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所无法企及的。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众多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劳动公社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最基层组织。

    以上可看出,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大都是建立在对自己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

    2.中国关于“理想社会”的阐述

    中国古代最早关于理想社会的阐述来自老子。老子的社会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即把社会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老死不相往来;第二“无为而治”的社会整合思想,即治理社会只有自己无所为,其结果才能无所不为,体现在他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3]第三“绝圣弃智”的社会改造思想,即老子主张人们“寡欲、无知、知足”。老子认为使人民吃喝穿住,睡觉劳动,而没有知识、欲望、追求,人们就没有名利争夺,天下自然大治。道家的这种理想社会是站在农民小生产者立场上的,是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权力的反抗,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儒家也有自己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体现在《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思想的阐述。在儒家看来大同世界是“天下为公”的,是建立在没有剥削的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个社会有自然而合理的社会分工,各个成员都能各得其所,发挥自己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很和谐,大家互助互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人平等,整个社会没有盗贼和掠夺,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这些可以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看出。儒家的这种“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构想的理想社会,是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出现的,所不同的是,柏拉图的理想社会构想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而中国儒家的理想社会则是建立在没有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理想社会的思想不仅仅是由思想家提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们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和压迫,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人们自食其力,关系和谐,怡然自得。这篇文章反映了人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是人间天国,总体设想体现在《原道醒世训》中,具体措施则见于《天朝田亩制度》中。太平天国主张“普天之下皆兄弟”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相亲相爱,“有衣同衣,有食同食”、“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4]所以其理想社会就是要建构一个更像是大家庭的社会,取消土地私有,把土地分给农民,反应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阶级的时代最强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思想。他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这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平等,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表现了他的理想社会思想。他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基本上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化。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孙中山作为资本主义革命派的代表,则要求通过革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实现他的理想社会。

    (二)理想社会由“空想”变为科学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三百多年中,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接近实际,越来越科学。为了与马克思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区别,人们把这一时期的理想社会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了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现着许多天才的火花。他们的学说虽然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带有很多的“空想”成分,表现在: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被新制度代替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憧憬着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把社会变革的力量寄托在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身上,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和地位等。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艰苦的探索才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列宁在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来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随后社会主义又扩展到十六个国家,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由于苏联模式的强行推行,各个国家的改革都脱离了本国的具体实践,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共产党被迫下台,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摧毁,转而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东欧的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低谷,同时也根本改变了这个世界格局,社会主义国家由十六国减少到五国,极大的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二、“理想社会”在思想史上嬗变的特点

    纵观“理想社会”这一嬗变过程,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特点:

    1.理想社会的提出与构想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进步,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西方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的三百多年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不断充实,空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和批判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越来越丰富。他们开始一点一滴地突破历史唯心论传统观念的束缚,接触到唯物史观的某些真理,并且进行了理想社会途径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为实践,又经实践的检验上升为理论,可见理想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2.关于理想社会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的重建,而取代了对原有社会的推翻以及彻底的改头换面。像莫尔、康帕内拉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创立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的设计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流于单纯的幻想,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理性地探索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逐步减少了空想主义色彩和增强现实主义精神,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比如当初欧文就身体力行,曾带领一批信徒远渡美国买下3万英亩土地,创立“新和谐村”,积极进行共产主义的典型试验,结果失败。

    3.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理想社会”的提出者都受到当时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的老子是站在小农生产者的角度,洪秀全是站在农民阶级的角度,康有为和孙中山是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的;西方的莫尔虽然构想了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乌托邦社会,但在乌托邦里依然存在奴隶,康帕内拉设想的“太阳城”里的人笃信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摩莱里的理想社会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这些带有阶级局限性的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是与时代同步的,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不能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苛责前人。

    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到共产主义社会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他的实现是一个很漫长很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新振兴的先锋和中坚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十六国减少到五国。这五国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调整方案,坚持和深化改革,在前进的道路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自1978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社会水平、增强了国际的竞争力、影响力。我国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我们的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要我们的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制定合理规划,解决出现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么相信到21世纪中叶,我们国家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就能实现,即基本实现现代化。那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法治高度文明,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全,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与人平等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国家再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纲要,一步步迈进我们理想的社会。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先锋和中坚,它的繁荣昌盛,对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起到重大的示范作用。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也都在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努力进行新探索。由于四国的国情、党情有所不同,改革的方针和进度也都有所不同,取得的成就也就有所区别。相信在中国的带动和示范下,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会更进一步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资本主义会被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代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全球视野内,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出现向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在作最后的垂死的挣扎,现在还在缓慢发展,有的国家甚至发展的很快。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我们发现,这些经济危机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在二战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都爆发过七次经济危机。尽管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管理制度的先进,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缓和了,但始终掩盖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我们分析一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未来预期的悲观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性;透支的起因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但如今却适得其反;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这与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逻辑分析一致,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群众的购买力不足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5]由此可见,经济危机不过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在全球化浪潮下,这次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世界各地,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现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还没从这次危机的阵痛中舒缓过来。全球经历了几十次经济危机,再多的补偿措施也无助于防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发作。可见,要彻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只能从制度上改革。资本主义肯定不会全盘接受马克思的改造计划,但并不妨碍从马克思那里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奥巴马政府的救市计划就包括不少银行、大工业国有化的举措。而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一些改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比如银行、大工业的国有化等措施是一致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发展的潜力,还在不断地发展中,为了不断地应对危机、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要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会看到两种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互相鉴借互相作用、在合作、竞争与斗争中并行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根本矛盾,我相信在未来,资本主义即使不是被社会主义取代也一定会被更美好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

    参考文献:

    [1]莫尔.乌托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3.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

    [3]老子.道德经[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23.

    [4]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80.

    [5]吴兴人.话说资本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

    相关热词搜索: 嬗变 史上 浅析 理想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