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时间:2021-04-18 07:58: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试卷,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1.知识与情境依存。客观题中,绝大部分选择题都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越来越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2.能力与情感并举。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有些试题还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3.历史与现实交融。很多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

    2014年总体看还将延续这一方向。选择题以新材料定切入点,实为小切口设问,重在考查角度、素材方面的不断创新。主观题命题:一是打破主题式、专题式组合,以概念切入,考查不同时空下的概念表现及其变化原因,从古至今寻找逻辑契合点。二是从社会史角度命题的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生活变迁、婚姻观、妇女观、社会群体、家庭物品等。从考查能力点来看:一是关注对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如个性化思维、时序思维、批判思维等。二是考查历史分析能力,用历史观判断历史现象。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复习指导思想,优化历史复习教学,高效开展复习指导。

    一、明确复习指导思想,强化四个意识,用好《考试说明》

    1.总体指导思想。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及其对外拓展)。突破一个难点:弄清三本必修教材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2.强化四个意识。即“文明史观意识”、“全球史观意识”、“近代化史观意识”、“现实热点意识”,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立体地、多维度地考察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关注现实,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联系教材,在历史与现实热点相结合上做文章。

    3.学科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等部分,是学生复习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主要方向与具体目标。这些部分的内容相当于向考生明示了高考“考什么知识点”、“有哪些学科能力要求”、“以何种形式考查”等主要问题。为此,应将“考试说明”与考试复习相结合,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弄清“考试范围与内容”,明确知识的掌握要点。从考纲的知识体例来看,通史体系要求考生将分散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知识,按照相同时段横向整合,即建立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有机联系,按照考纲的内容体系(时间是古代、近代、现代,空间是中国、世界)理解和分析相同时段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考纲的知识点要求来看,需按照历史知识的类型,即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规律等,明确掌握要点。

    (2)领会“考核目標与要求”,了解试题的考查功能。历史学科的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力考查目标,分为4大类12项,它体现了高考试题的考查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学科应用能力的结构和范围所作的一种界定。了解考题的考查功能,有助于学生在练习订正试卷和考后分析中判断自己的能力缺陷,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复习方式、方向,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3)了解“题型示例”,认识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备考复习中研读“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与参考试卷”很重要,有助于学生认识高考试题的呈现形式和考查功能。研读各例题时应思考该题“考什么”、“怎么考”、“我将怎样答”、“我的解答思路及答案表述与标准答案差距在哪里”、“今后的改进方式和方向如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果的定量练习和反思、总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必将大有裨益。

    二、重组教学内容,优化复习教学

    教材只是主要备考资源之一而非唯一资源,教材体系不等于教学体系。新课标高考的命题原则是“源于教材,游离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及专业杂志、历年高考真题、时事热点等丰富的备考资源,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1.注意教材整合和教学设计。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重在整合教材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由“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自觉养成用好教材的习惯。一是读书习惯,主动寻求每节每段的主题词、关键句、中心思想等,并作好勾画和眉批;主动删繁就简,注意区别必须记忆、深化理解和大体了解的不同章节段落,避免平均用力。二是教材问题化习惯,主动将重点章节段落以材料方式呈现,设计问题,概括、提取信息;将图文材料与教材正文合理整合设计问题,准确解读和阐释。

    2.注重通史与专题有效结合。课改前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编写的,时间线索非常明晰,课改之后的教材从编年的通史换成专题史,按专题的形式来分。全国新课标卷大多数试题都有一个时间,如果对时间记得不太清楚的话,可能做题时把握性就没那么大了。比如,2013年广东卷24题明确提到汉武帝,25题讲了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但是给出的时间线索是在宋代的杭州,26题是明朝后期的松江人。每个题都把时间给得特别清楚,所以需要学生根据这个时间点回忆学教材的时候,在这个时间附近政治、经济、文化学过哪些内容,可能就会和答案比较接近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一定要把通史与专题有效结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历史知识,弄清每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特征,认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可以按照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进行复习。如复习古代中国时,先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进行通史整合,再按照古代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等进行专题整合,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3.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必考和选考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历史卷与过去的大纲历史卷的一大不同点就是试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占85分,选考题占15分。选考题4选1(有些省市是4选2),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擅长领域“避难就易”,选做其中一题或两题。选修内容不仅占了15分,而且还是必修的延伸和补充,这就要求高三教学在重点复习必修内容的基础上也要重视选修内容的教学。在处理选修内容时,不必将4本选修教材都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只需重点确定一两本就行。建议将选修三《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进行系统教学。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选考的策略是避难就易。教材内容从时间与空间上相对容易把握,且所给材料不会出现文言文,能降低学生处理材料的难度。二是内容丰富精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有利于学生建立通史体例。对于其他的选修内容,要将其放入必修内容中进行教学。比如在讲雅典民主制度时,就把选修一中“梭伦改革”的内容融进去;在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可将选修二中“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等内容融进去,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全面,打通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通道,深化和拓展了必修内容,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三、合理指点复习策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1.有效开展复习指导。(1)古代史复习建议。①古代史内容考查比较宏观,细微的知识要大胆舍去,尤其是后一阶段复习;②整体把握古代政治史和经济史比重进行重点复习;③适度训练古文理解能力;④古代文化史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内容即可。

    (2)近代史复习建议。近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命题的角度很多,关联性强,近年来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开展复习教学时,①不必局限于教材,应变换角度、变换史观分析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联系古今中外进行拓展,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打破惯性思维以应对命题者的“反押题”;②注意基本史论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的史学观念的传导;③世界近代史对14-16世纪考查较多,不能忽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宪章》等内容,尤其要关注近代思想史。

    (3)现代史复习建议。中国现代史一般集中在1949-1952年、1953-1956年、1978年来命题,命题点不多,好猜题,但学生得分不高,多因不理解。因此建议:①现代史以对经济的考查为重点;②中国现代史的几个核心内容要强化理解,尽量多关联古今;世界现代史要关注二战以后的国际格局,尤其是与中国上世纪50-70年代外交关系的相关内容;③关注现代史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复习后一階段应抓住的重点:一是注意多角度综合认识中国近代史;二是加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的复习;三是围绕核心概念梳理知识;四是培养学生的时序意识;五是加强中外联系。

    2.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应关注热点时政问题。同时,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知识的记忆障碍较小,能提高试题考查能力的效果。如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就考到了“近代以来人们婚姻观念的逐渐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考到了“三农问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考到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佳士得拍卖中国文物(劫掠品)”、“中国农村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不断完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重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2014年江苏省命题的热点有:城镇化问题,关注历史上与“城镇化”相关的问题,各国的对内改革,近代历史上各国的土地政策(如法国、美国、英国的土地问题),农村的集约化经营及土地流转等问题。理解“中国梦”的含义,从中国人尊严的复兴、国际地位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等方面整理出相关史实,寻找历史的依据,如与历史上的“美国梦”———“独立运动”相关联,也可以从文明的形态、历史的多样性来挖掘中国梦的尊严问题。其他的如古代思想(“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和谐社会);制度变迁(如税收制度);民族关系(汉唐、明清)制度创新(汉、唐、元);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商路的转移;宋元的科技;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近代化和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重点);实业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极化和全球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相关问题;人文精神;民生和公平;大国关系;3次科技革命与教育、生产、人才的关系(注意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社会转型;美国与欧洲和日本关系的演进;3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与和平;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大国兴衰的启示。

    四、注重创新和规范训练,提升应变能力

    适当体现各省市自主命题特色,稳中求变、稳中出新是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命题的原则。从考试说明增选的一些开放式的样题就能看出来,今年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历史试卷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肯定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后一阶段的复习要进行创新训练以提升能力。可以先搜集部分前几年高考考过的开放创新题,通过讲析,让学生熟悉该题型,再结合参考答案的组织、观点的评析,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及用意。对于某些可引入不同评价观点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能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构建立体式的思维模式。学会对历史知识的重组与优化,善于知识迁移和求异思维,重视知识隐性交叉点、结合部的挖掘,扩大联想,善于阐述“一己之见”,发表创新的见解。例如,商鞅“重农抑商”与黄宗羲“工商皆本”的评价;清政府的近代化举措;爱因斯坦与原子弹;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萧条说等,都可以作为这种开放式试题的题眼。复习时适当地参阅新课标,对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作一些初步了解也是必要的。

    1.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材料,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开放性试题已经定型,成为历史高考的趋势,并且分值还不低,所以平时必须加强对开放性题目的训练。

    2.考前训练要提倡“精选精练精评”。(1)要精选精编试题。这里要把握好两条标准:问题的新情境、思维的有效度。高考命题会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新的角度,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全新的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从而有效地测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要精练习题。一是按照高考答题规范、要求限时答题,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规范性;二是将系统化训练与针对性训练相结合;三是学生要有纠错笔记,典型错题要反复练;四是杜绝使用题海战术。

    (3)要精评。一要有整体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二要进行错因分析,明确问题所在;三要有纠错良策,提高训练的成效;四要延伸和拓展相关知识。

    3.答题思路要严谨规范。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出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一是辨明试题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二是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三是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去解答。一句话,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一些学生作答时,用词幼稚,词汇贫乏,不善于使用专业语言,常令人忍俊不禁。注重语言表述的正确性,就是要求学生组织答案时必须向教材语言回归,使用历史学科语言。鉴于此,平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时,必须让他们多动笔,以培养学生归纳、表述和概括的能力,养成运用学科语言、专业术语答题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复习方向,采取有效的课堂复习模式,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历史复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针对性 关键环节 实效性 复习 强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