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井上靖的中国情结

    时间:2021-05-05 07:54: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日本文坛的大拿之一,井上靖历来都以创作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见长。《敦煌》是其中国文化史观的另一个见证。井上靖作为一位日本作家,不仅具有探索未知的精神,深入中国内陆进行实地调查,还具有新闻记者的锐利感觉。最令中国读者为之倾心的,应该就是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和深情厚谊。《敦煌》此书既是作家实证调查的结果,也反映了他的中国情结。

    关键词:井上靖;敦煌;中国情结

    一、井上靖与《敦煌》

    《敦煌》一书的作者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少时学医,后来从事文学创作,以《斗牛》在日本文坛打响名号。井上靖一生27次访问中国,曾到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考察,著有以西域为题材的作品《楼兰》、《敦煌》和《丝绸之路诗集》[1]。对中国文化的感情至为深厚。

    《敦煌》讲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却因瞌睡错过了考试,机缘巧合得到写有西夏文字的布帛,决定前往西夏。路途中遇到回鹘郡主,两人产生了一段感情纠葛。赵行德只身深入大漠去寻找西夏文字的秘密,历经爱情、复仇、战乱,最后秘藏经卷于莫高窟,为后世留下了无价之宝。

    二、独特的“井上靖观”

    可以明显看出,与司马辽太郎相比,井上靖写《敦煌》和其他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不是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而是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来写[2]。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兴趣之深。而小说家更擅于从一点点线索发散开来,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构建故事。如《敦煌》的创作仅仅是根据莫高窟中发现的《心经》卷首的一段文字。仅凭寥寥数字,井上靖就想象出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对他来说,线索多了也许反而不利于写作。如写作他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孔子》时,井上靖翻查《论语》,觉得字字珠玑,难以取舍[3]。这种观点也难免影响到了他的写作过程。所以有观点认为《孔子》的写法较之《敦煌》 、《楼兰》等作品有些用力过度[4]。但也正是因为井上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写中国历史小说时,态度诚恳,甚至可以说是老老实实。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法。就拿《孔子》来说,一般评论认为写孔子不会有人比他写得再好了[5]。

    而井上靖笔下的主人公,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所谓历史的脊梁。一般认为中国作家的历史小说主人公,大多数是决定历史的人,也就是领袖、首领、君王等。而井上靖却倾向于描写承载历史的人。他笔下的主人公是最普通的人,但却是最关心文化命运的人。《敦煌》一书中,赵行德抄经后一直烦恼该讲经卷藏在何处才能躲避战火;他的另一部历史小说《天平之甍》中的业行,也抄过经,不同的是业行想将经卷全部带回日本。如果世上有一万个人在默默享受文化成果,那么井上靖的主人公则是第一万零一个背负传承文化重担的人[6]。

    正因为小说家的身份,除了基本史实之外,井上靖无意重现整个历史,他的兴趣点不在大众观念里的主人公上。井上靖关注的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往往是无意中卷入历史中,除了他在另一部历史小说《苍狼》中描写成吉思汗,其他人往往都在历史中呈现被动的状态。他们与历史长河是棋子和棋手的关系。但井上靖的主人公们都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间将文化传承了下来,这是井上靖小说的魅力,也是作家写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三、井上靖与中国文化

    《敦煌》大热之后,井上靖事隔32年才踏上敦煌的土地,他说“我从没想到敦煌和我想象中的如此相通”[7]。这是一位对中国文化具有特殊感情的日本作家。

    井上靖写《敦煌》,开头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普通民众的视角,普遍关注考试。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其中考试中的状元是最受关注的,这一点自古不变。《敦煌》的主人公赵行德却在科举落第了,这在传统观念里,是一个巨大的残缺。但在井上靖的笔下,正是由于落第,赵行德才会得到写有西夏文字的布帛,从而打开了人生的新大门。这可以看做是井上靖的写作特色。井上靖要把西夏看做是远方,它和生活看似毫无关系,但赵行德偏偏被它吸引,好像冥冥中有一个声音一定要把他召唤过去。其实此时他并没有真正看到远方。从这点上看,也许对井上靖来说,中国,特别是中国西域地区,就是他的远方。他的远方是我们的边陲和中原,而他的梦幻是我们的日常和永远。作家以他异国身份的优势,看到了中国作家们注意不到的日常。

    《敦煌》虽题为敦煌,然而实际描写敦煌的部分笔墨很少,就像《天平之甍》一书中写到日本部分的笔墨很少一样。这再次证明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和其对历史的独到理解。

    敦煌的历史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王道士发现了洞窟中的经卷,通知了官府,但当时官府无人理会。冒险家斯坦因来到莫高窟要向王道士购买他手上的经卷,于是敦煌的稀世珍宝就被一批批运到世界各地。直到清末,这一现象才引起朝廷的重视,政府下令将经卷运到北京。但在运输过程中,经卷又有所遗失。我们在为这一段历史扼腕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若非经卷散落世界各地,引起世界性的敦煌热,那么现在全世界又怎么会盛行敦煌学呢。井上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体察。

    经卷上赵行德写了一段话,“维时景佑二年,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8]这段话的大意是,首先,赵行德希望百姓康宁,世道平安;其次他的愿望是希望心上人也能获福无量。主人公写作这段话,首先是对一个女人的歉疚和善意,然后是对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民激起的怜悯和善意。虽然每一个善意是微小的,但所有的善意联系在了一起,就拥有了力量。正是井上靖先生深刻理解了这段话,才有了《敦煌》这本著作,才能让中国读者为之动容。

    一般认为,对中国历史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中国人,但看到井上靖的作品,当知现实也许并非如此。井上靖在《敦煌》这本书里投入了一生的想象力,故事的情节由一开始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转为人与人的情谊,又从人与人的情谊让我们看到了人和文明的情谊。井上靖写作《敦煌》时怀着一种善意,让我们看到有一种东西历经千辛万苦没有断,那就是文明。同时井上靖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脆弱性。如果经卷永世不被发现,又或是如果经卷被目不识丁的人发现用来烧火做饭,经卷所代表的文明又将是何种结果。这种对文明的思考会让我们产生后怕的心理,文明的存亡就在一线之间。而文明的存亡问题也是井上靖最关心的问题。从《敦煌》小说中作者的视角看,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深层次的历史,所谓文化的存亡。不仅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存亡,甚至作者也在关注着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状况。

    冰心曾说过感谢井上靖让她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大,历史有这么丰富。正是由于井上靖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才会在这个层面关心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

    四、结语

    井上靖可以说是日本文坛的奇葩。他可以像其他日本作家那样体会到生命和人性的各种阴暗和残酷,如他的另一部描写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楼兰》中的相关描写[9]。但在写到关于中国的部分时,总是以最明亮、干净笔法来描绘。这足以证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热爱。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促使他写中国小说时特别谨慎、小心。井上靖特有的写作手法纯净、厚实,但却不见圆滑。这也许是日本作家特有的老实诚恳的写作态度,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面对中国历史的虔诚之心。

    《楼兰》的故事情节中,楼兰人撤离楼兰之后,最后一个离开的人走出了城又冲了回来[10]。这个去而复返的意向,也许就是井上靖本人的形象。井上靖就是最后撤离的人,我们和我们的文化已经离开楼兰了,但一个异国的陌生老人却走了进来,替我们向文化告别。

    仅从《敦煌》一书来看,可以说,井上靖是对中国文化怀有最深厚情谊的外国作家。

    参考文献:

    [1]井上靖.1972.『天平の甍·敦煌』[M].「井上靖小説全集第15巻」.新潮社.

    [2]中村光夫.1958.『井上靖論』[M].文学界.

    [3]井上靖.1995.『孔子』[M].新潮文庫.

    [4]長谷川泉.1974.『井上靖研究』[M].南窓社.

    [5]郑民钦.1998.《井上靖文学中的人的原型》[J].日语学习与研究.

    [6]河盛好蔵.1969.『井上靖――人と文学』[J].筑摩書房.

    [7]井上靖.1972.『天平の甍·敦煌』[M].「井上靖小説全集第15巻」.新潮社.

    [8]井上靖.1972.『天平の甍·敦煌』[M].「井上靖小説全集第15巻」.新潮社.

    [9]井上靖.2013.『楼蘭』[M].新潮文庫.

    [10]井上靖.2013.『楼蘭』[M].新潮文庫.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情结 井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