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研究

    时间:2021-05-05 07:55: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不单单继承了《牡丹亭》《西厢记》等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同时还将其有效地发展,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意识表现的最高峰。贾宝玉认为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种重女轻男的呼声正是对男女平等的呼声,对于女性意识的呐喊,也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男权社会。本文首先从对女性出众才干的颂扬、对女性独立地位的肯定、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三个方面探讨了《红楼梦》对女性意识的关怀,同时,还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人物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 女性意识 悲惨命运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戏曲、小说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以追求婚恋自由、追求女性独立、尊重女性等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意识。而《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不单单继承了《牡丹亭》《西厢记》等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同时还将其有效地发展,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意识表现的最高峰。贾宝玉认为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种重女轻男的呼声正是对男女平等的呼声,对于女性意识的呐喊,也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男权社会。本文就《红楼梦》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

    二 《红楼梦》对女性意识的关怀

    《红楼梦》的问世如同晴天霹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为剧烈的震撼。主要原因就在于,女性第一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为叙事的中心,女性也是第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社会边缘地位,也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视野和见地,才能够写出这本传世名著——《红楼梦》。曹雪芹之后,再无人能够创造出如此感人的女性群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石破天惊般的语句对女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通过《红楼梦》看到了大宅中女性世界的真实景象。《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完全颠覆了当时整个的社会意识形态,严重控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不平,也郑重声讨了正统的男权文化。

    1 对女性出众才干的颂扬

    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从来没有哪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淋漓尽致地突出女性的才干,曹雪芹认为在一些地方,堂堂须眉也不及女子,堪称开山之论。他敢于打破老祖宗的规矩,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王熙凤,拥有了那个时代女性所不具备的勇敢、自信及才干,在贾府里才能够敢于与男权抗争,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成为一名胆识过人、从容不迫、永不言败、坚持自我的脂粉英雄。

    而薛宝钗见识和容貌都较为出众,不仅如此,关键之处还在于她具有谋略,她深知什么样的品质才是社会公认的女性人品典范和价值核心。薛宝钗之所以能击败林黛玉而一举成为贾府媳妇的最佳人选,就是因为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懂得隐藏自己的学识与才智,扼制自己的思想与主见,处处以封建礼教来约束自己。面对长辈时乖巧听话,与同辈相处时谨小慎微,与丫鬟们交往时也大方得体。

    《红楼梦》之所以突出女性的才干,主要是希望向世人表达出三层含义:其一,是曹雪芹希望通过《红楼梦》来给这些出众才干的女子立传,不让历史潮流来湮没她们的才干,希望她们的声名流传于后世;其二,闺阁之中历来就有超出男子、具有不同凡响的见识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女子,谁能够说女子不如男;第三,曹雪芹笔下的女子没有任意拔高,她们就是一群平凡女子,没有惊世骇俗的举动,也没有经天纬地之才。

    作者希望通过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这些女子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非同一般的资质和才华,展现她们动人而细腻的个性魅力,作者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来讴歌和赞颂这些女性突出的才华。如才思敏捷的史湘云、精明强干的王熙凤、见识和容貌都较为出众的薛宝钗、卓尔不凡的林黛玉等。

    2 对女性独立地位的肯定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意识表现的最高峰,关键还是在于作者具有深深的尊重女性的意识。例如,贾宝玉从头到尾都明确希望“女儿不嫁”。这充分说明作者曹雪芹已经深入地明白了,在世俗婚姻中造成女性不能自身独立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中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作者想要突破这种腐朽的观念,但是他内心中又有封建礼教所带来的束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思想的矛盾,也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女性自身发展的矛盾。

    另外,《红楼梦》是详细描述宝玉追寻独立异性知音的过程,将女性的独立品格完全展现了出来,这让我们想起了《致橡树》中舒婷女士对于女性个性张扬、独立的描述,但是曹雪芹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刻揭示,让人不禁心生赞叹。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讨厌女性的自卑和奴性,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会时常劝说宝玉去名利场上博取功名,而林黛玉却不然,她没有一丝奴气,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保持住独立和自尊。所以,正是由于林黛玉的这种品质,宝玉才慢慢疏远了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而与林黛玉建立了生死与共的爱情,这种描述充分体现出了《红楼梦》对于男女双方自尊和独立的认可。

    3 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

    《红楼梦》将关注的焦点还放在了女性的不幸遭遇上。由于封建体制的压迫,大观园中的女子都有各自的辛酸史,都有各自的不幸。就连贾府中身份最为显赫的贾元春也不例外,尽管她得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被册封为贤德妃、加封为凤藻宫尚书),但是她依然不幸福。我们从贾元春回家省亲这一部分就可看出里面的端倪,尽管省亲活动极尽奢华,但是贾元春见到王夫人和贾母之后默默垂泪、忍悲强笑,表现得十分凄惨。读完不禁让人感叹,连地位如此之显赫的贾元春也如此不幸,那么其他女性如何是好。

    甄英莲是《红楼梦》全书中第一位出现的女性,她自小被奸人所拐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后被薛蟠强行霸占为妾,最终被夏金桂折磨而死。曹雪芹给甄英莲起名为“应怜”,这充分表达了曹雪芹对于全体妇女命运的态度,耐人寻味,而曹雪芹又写到贾宝玉翻阅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十四首判词,这些判词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将《红楼梦》中的主要女性人物的最终命运揭示了出来,而这些判词又是来自于太虚幻境的“薄命司”,暗示女子红颜薄命,与“应怜”二字的意涵相吻合。

    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所隐喻结局为悲剧的袭人、晴雯二人,虽然最终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也都是奴婢,但是袭人、晴雯二人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袭人活得很无奈,也很累心,而晴雯却反抗压迫,即便是死,也是死得很有骨气,将晴雯的个性特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晴雯的女性意识,也没有任意的拔高,而是将其真实化、生活化。晴雯是反抗意识与压迫意识的复合体。反抗性是晴雯的突出性格特征,反抗意识是她女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最好说明。但是,晴雯在反抗统治阶级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沽染了封建主子压迫人的习性,晴雯讥讽和谩骂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丫环,语言尖酸刻薄。晴雯的女性意识是反抗意识和压迫意识共存的复合体,她不可能具有今天意义的反抗,她的反抗是她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抗,同时也是她那个时代女性意识最忠实地记录。

    当这些有梦想有才华、秀外慧中、有血有肉的妙龄女子一个个地离开我们,不禁让我们心生感叹,为她们的悲惨结局而落泪,为她们的香销玉殒而伤感,她们虽然是处于豆蔻年华,但是她们没有青春,没有未来,没有幸福,这不得不说是封建礼教所带来的悲剧。但也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一个的人间不幸、人间悲剧,才使得《红楼梦》可以华彩永存、光照史册。

    三 《红楼梦》人物女性意识的对比分析

    1 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红楼梦》中作者虽然明显希望能够将压抑中国人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价值观彻底打破,但是他没有因此而走向对立面,并没有排斥男性所具有的价值,也没有将女性和男性看作完全对立的两极,例如,贾宝玉所欣赏的女性应该具有真率的性格、卓尔不群的见识、才情,另外,还应该具有优容的美貌。虽然宝玉并不喜欢男性,但是他并不全面否认男性的价值。如果男性中有人容貌和性格上接近于女性,且可以将污浊的尘世摆脱开来,宝玉依然会表现出爱慕之心。从这儿可以看出,贾宝玉的这种审美观充分体现了双性同体的理想人格,他所赞赏的人物兼具女性和男性的双重特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理想人物的时候,往往都将双性同体作为完美人格的表现,但凡是有独特气质、富有魅力的女性,在《红楼梦》中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男性的气质。曹雪芹没有单一地排斥男性或者赞美女性,只是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出女性意识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赏析《红楼梦》的时候,对察其作品中人物魅力进行考量的时候应该采取双性同体理论。《红楼梦》一方面充分赞颂女性,但从深层结构上来看,对于女性人格中的不足之处,作者又采用男性气质来进行弥补。由此可见,《红楼梦》中这种女性意识的矛盾性、对立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思想上追求男女平等、相互适应、相互调和的煎熬。

    2 对女性阳刚之美的欣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多倾向于塑造女性男装打扮,他希望通过这种描写的方式使女性更显俏丽。如在对史湘云的描写中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当史湘云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九回中以一套男装打扮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林黛玉形容其如同“孙行者”一般。但是,当史湘云脱了外面的大褂子之后,给众人带来的感触是,愈发显出“鹤势螂形”“蜂腰猿臂”的形态,如同武士一样英姿勃发。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将史湘云身上的豪迈大方、阳刚之美充分表现出来。这不仅是服饰、行为上的突破,更是人性本质的表现,是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

    四 结语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在今天看来,只是跨出了“觉醒”的第一步。林黛玉、晴雯、鸳鸯在反抗中悲惨地死去;薛宝钗、袭人、邢夫人在顺服中安分地活着。曹雪芹用这种悲剧性的手法反讽了顺服封建伦理的女性。从这个角度说,林黛玉、晴雯、鸳鸯的死是伟大的,她们的死是作者给予她们最高的褒奖,是作者对她们觉醒与反抗的赞美。而尤二姐、尤三姐双双痛苦、绝望地死去,也是作者对封建时代中,处于男性价值体系下地位卑微的女性,无论是斗争还是屈服都是一场悲剧结局的同情。在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漫漫征途中,《红楼梦》无疑是这条路上最为亮丽的一盏明灯。总之,《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里会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个《红楼梦》,给人以无尽的解读空间和无限的启迪,这也正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艺术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华卿:《论新时期女作家女性意识的觉醒》,《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1期。

    [2] 王雪花:《〈红楼梦〉中晴雯的女性意识探析》,《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11期。

    [3] 刘飞兵、杨华:《欧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3期。

    [4] 蒋晖:《解读塞莉的成长历程:女性意识的觉醒——评析〈紫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0期。

    [5] 尤杨:《中国女性的解放与追求——从文学作品看女性意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8期。

    [6] 冯齐林:《浅论女性意识——〈致橡树〉的解读》,《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第19期。

    [7] 张立:《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深化》,《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0期。

    [8] 王晓艳:《浅析女性文学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6期。

    [9]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10] 吴颖、黄志鸿、李彦山:《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红楼梦人物谈〉之一篇:晴雯》,《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7期。

    作者简介:赵东明,女,1970—,吉林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职业教育,工作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红楼梦 意识 女性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