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舜帝形象的文化蕴含与历史影响

    时间:2021-05-05 07:58: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舜帝形象历来较为复杂,从逻辑上讲,他至少具有三张面孔:一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二是神话传说中饱含幻想与想象的主人公;三是诸子百家所阐释的文化符号。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对舜帝形象及舜帝事迹广有阐释,论及影响则以儒家为最。儒家的阐释呈现出以家为核、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绳、以利为归等价值倾向。由于舜的传说广为流传,舜的事迹被反复阐释,舜的故事成了民间故事及文人创作的母题,舜的形象成了众多文学形象的范本,舜的文化性格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因此,深入推进舜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舜帝形象;逻辑建构;价值取向;原型意义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2-0055-04

    近年来,舜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中国文化史宜从尧舜讲起”。由于舜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突出体现在道德领域,因此,以道德建构为重点来研究舜文化是当前众多学者的共同选择。问题是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舜文化,立足于哪一个理论层次来研究舜文化的道德内涵,如何看待舜帝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等。对此,我们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简单的辨析。

    (一)

    据有关学者考证,“至迟在西周穆王时已有人谈论舜帝,而舜帝传说其实在周武王时已经兴盛,而且此前还隐约可考”。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舜帝材料则主要集中在《尚书》、《孟子》、《左传》、《史记》等典籍中,这也是今天学者们研究舜文化的主要资料来源。但是,这些典籍所载材料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却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甚至有学者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舜帝其人也持怀疑态度。吴广平认为,尧帝即窑神,亦即男性生殖神;舜帝即帝俊,其原型为男性生殖器。黄正术认为,五帝本是先民原始宗教中的神,是一种文化现象。李美清认为,舜是一个神。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圣君典范。

    我们认为,根据各种史料推断,舜帝其人在历史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他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舜帝。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舜帝远比作为历史人物的舜帝复杂,从逻辑上讲,他至少有三张面孔:一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上真实的舜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现在有不少学者在进行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很多,兹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研究领域里所存在的争论也是最多的,有的争论早在先秦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舜生于何方,归葬何处,他代尧为帝究竟是尧的禅让,还是他自己的篡夺等,而要解决这些争议,得出公认的结论似乎还尚需时日。

    二是神话传说中饱含幻想与想象的主人公。舜的神话传说在《庄子》、《竹书纪年》、《古烈女传》、《舜子变》(敦煌变文)等古代典籍里广有记载,其内容曾引起神话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丁山先生的《古代神话与民族》一著就曾列专章讨论过舜放四凶的神话。而在民间,舜的传说也一直流传甚广。有学者指出:“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的舜帝传说,北方的山东和山西。东部的浙江,中部的河南,还有南方的湖北和湖南,广东和广西均有流传。”从总体上看,舜帝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对于宣传和弘扬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其所载内容就与真实历史事实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距离了。

    三是诸子百家所阐释的文化符号。与儒家“言必称尧舜”相似,在先秦时期,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立场与道德观念时,往往也要引尧舜为例,有的典籍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尧舜的字样,但其受舜文化的影响也极其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诸子百家所引用的舜帝事迹是各有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比如说尧舜禅让、舜帝南巡等,在不同学派思想家那里,从细节到性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韩非子曾言:“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我们认为,由于先秦诸子及其后来者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对舜帝事迹进行了取舍、改造、阐释与发挥,所以,舜帝在他们那里与其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还不如说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

    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的主人公、文化符号这三张不同的面孔,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早已融化、重叠和拼凑在一起了,而且其色泽还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今天如果想要将它们机械地剥离开来几元可能。因此,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舜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任何想使之简单化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而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只得将所有与舜帝生平事迹有关的材料统称为舜帝传说,这虽然很不准确,但也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舜帝事迹广有转述与阐释。值得注意的是,儒、墨、道、法诸家虽然都受到舜的影响,但他们对舜帝及其事迹的理解却各有不同。而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则以儒家为最。儒家阐释舜帝事迹时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人的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家为核。舜帝道德的核心是家庭道德,舜帝其他方方面面的道德都是由家庭道德生发而来的,家庭道德在其整个道德体系建构中占据着首要与优先地位。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由此出发,孟子提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经》也提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受此影响,家庭在传统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著中引用卢作孚的话说:“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伍雄武先生也曾指出:“中华传统道德重要的社会根源是家,其道德意识和范畴体系的起点是家。”

    二是以孝为先。家庭道德所包含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在舜那里,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孝。舜帝之孝的根本的特征是强调父母单方面的权利与子女单方面的义务,其基本要求是“顺”,即要求子女无条件地敬爱父母、服从父母。基于此,儒家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理念以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孝道观,并由孝出发,提出了忠于君主、服从上司、遵从长辈等一系列道德准则。而这对中国人文化气质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胡适曾说:由于“把一个‘孝’字看得太重了,后来的结果,便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之中。‘我’竟不是一个‘我’,只是‘我的父母的儿子”吴虞指出,孝悌之道“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地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的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三是以和为贵。舜帝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和”。包括人与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身与心的和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实现“和”,舜帝在面临矛盾冲突的时候,

    所作的选择大都是忍让。由此出发,传统文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等一系列观点。并形成了以尚让、贵柔、守雌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王田葵、何红斌先生指出:“帝舜的‘神人以和’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处,也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这一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维结构情景下创造的有别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是以礼为绳。礼的主要类型在舜帝时代均已形成了,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礼的本质在于分,即区别人与动物,区别人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等,目的是为了节制个人的功利欲望,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舜帝之礼经过三代、秦汉,发展到后来,越来越繁复,越来越严格,个人一举手,一投足,往往都要经受礼的规范;而违反了礼,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更要受到家法、族规等严厉的制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源于礼,礼源于德,德源于道”,礼与法、德、道的关系的非常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系统,而在这个共同体中,礼的作用又无疑是最全面和最突出的,因此,中国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

    五是以利为归。有学者指出:“舜文化核心之一就是务实、实用。”事实也是如此,纵观舜的生平事迹,我们发现他具有强烈的人世精神,无论是孝顺父母、治理洪水、教化三苗、整治四凶,还是举贤任能、禅让帝位等,舜的所作所为都是直接服务于现实,服务于民众的。舜之为善虽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但他绝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而是为了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且舜之为善也得到了十分丰厚的功利回报。受此影响,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具有极强的现实精神,有着明确实践目的与功利追求。儒家先贤们虽然极力倡导“义”,但是他们决没有否认“利”,其最终功利是在于治国平天下的大善。

    以上五个方面内容虽然非常宽泛,但其核中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德:“家”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孝”是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与根本,“和”是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目的,“礼”是确保个人坚守道德规范的准绳,“利”则必须置于道德规范的观照之下。因此,可以说,舜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舜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始祖。所谓“德自舜明”,其意义也就在于此。

    (三)

    数千年来,由于舜的传说广为流传,舜的事迹被反复阐释,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是以舜为典范来建构理想人格,建设理想社会,因而舜的故事以及舜的形象无疑具有原型意义。这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舜的故事成了民间故事及文人创作的母题。黄阳艳和莫顺斌指出:“舜帝传说中包含了大量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和母题原型。而民间故事中,难题考验故事、孝子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仙女救夫型故事和恋人殉情故事与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看,在中国历代文人的叙事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舜帝传说及其情节单元作为母题的存在,对此,我们还有待进行认真的辨析和全面的梳理。

    二是舜的形象成了众多文学形象的范本。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有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正面主人公形象与英雄形象,像宋江、刘备、唐僧、贾宝玉等都是遵照舜这一模型创作出来的,其共同特征是道德修养极端高尚、智谋武功文采相对低下、相貌独特而偏丑,性情善忍而多情等。所有这些都使得他们明显趋向于女性化,并与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舜的文化性格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传统文化对于舜的文化性格多有阐释,综观这些阐释,我们不难发现舜的性格蕴含着复杂的内在矛盾,比如,他既践行天下为公,又坚持家庭至上;既勤于政事,又超脱元为;既自强不息,又忍耐退让;既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又得到了丰厚的功利回报等。由此出发,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观念也呈现出多种矛盾。有文章指出:“中国人的复杂性就在于:中国人耿直而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而又轻信,古板却又灵活,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一夜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爱抱团儿却又爱窝里斗,爱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只争朝夕’的道理,却又主张“慢慢来’,等等,等等。”还有学者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我们中国人最讲人情,可由中国人组成的这个社会却冷漠无情;我们中国人最讲亲情,可法律却提倡大义灭亲。贪官最遭老百姓忌恨,可贪官周围的人却喜欢他赞扬他:清官最受老百姓喜欢,可清官周围的人却恨他恨得牙痒。”而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表现,众所周知,西方学者中往往也存在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评价。

    (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舜文化对于民众的影响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了解舜帝故事,仿效舜帝行为;二是认同舜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个人的价值体系;三是以舜的文化性格为原型塑造自我,品评人物。从行为到观念再到性格,这三个层次在逻辑上应该是由浅入深的关系。由于行为方式处于最表层,很容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关注舜文化作为文化基因是如何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并在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一代遗传的。E.希尔斯曾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除去其个体特性差异之外,都是对他们出生前人们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重复。”在E.希尔斯眼里,传统即为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鲜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舜文化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是如此,它并不是只存在于故纸堆中,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遗传基因存在于中华民族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灵魂深处。传统文化虽然几经颠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虽然日新月异,但是来自于舜文化的价值准则,思维方式、文化性格等却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研究舜帝就是研究我们自己,批判舜帝也就是批判我们自己,探索舜文化的未来,也就是探索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由此出发,我们认为,推进舜文化研究不仅要挖掘、弘扬其精华,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批判性原则,深入分析总结其内在矛盾,清除其负面影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劣根性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鲁迅、柏杨等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观点电曾产生过非常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但是,我们认为,讨论民族劣根性的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民族成员的思想行为方式等外在表现上,而应更进一步追溯其源头,分析其本质。在我们看来,我们民族劣根性的源头应该要追溯到舜文化,其本质也应该是与舜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密切相关。因此,坚持以批判的眼光来研究舜文化,对于深入认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促使我们民族更好地迎接来自国内外的一切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绍刚:《中国文化史宜从尧舜讲起》,《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2]尤慎:《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吴广平:《尧舜二帝的原型破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4]黄正术:《论“五帝时代”》,《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李美清:《舜的神话及舜历史形象的演变》,《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

    [6]黄阳艳、莫顺斌:《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页。

    [8]伍雄武:《家——中华传统道德之根》,《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3期。

    [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10]吴虞:《吴虞文录》(卷上),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5页。

    [11]王田葵、何红斌:《元道与思雏——舜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关键》,《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12]蒋华:《舜文化之“务实、实用”在远古神话中的体现》,《社科纵横》2009年第8期。

    [13]黄阳艳、莫顺斌:《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看不懂的中国人·序》,见《看不懂的中国人》,新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

    [15]端木赐香:《叩问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讲演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16]E·希尔斯著,傅锵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编校:余学珍)

    相关热词搜索: 蕴含 形象 影响 文化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