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关于归州集镇占地移民生活出路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1-09-26 16:27: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集镇属三峡库区秭归县最后一个完成移民搬迁任务的新建集镇,该集镇于1996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7年,2002年端午节举行了集镇搬迁庆典。新建的归州新集镇坐落于长江西陵峡畔屈原沱后的陶家坡,整个集镇呈“凹”状分布于陶家坡屈家沟的东西两厕。目前,陶家坡农民的地早已征用了,集镇建设也基本结束了,可留下的问题是集镇占地移民中自谋职业的移民土地没了,钱化光了,生活出现了问题,失地群众数次集体到镇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对此问题作了一次调查研究,试图作些有价值的探究,以供相关领导决策参考。
      一、集镇建设占地移民的安置情况
      归州新集镇建设于1996年3月成立集镇建设指挥部,同年7月开始征地,共在原屈原庙村陶家坡海拔175米以上征得土地744.43亩(含部分荒山),涉及该村1—5组109户270人。在对集镇占地移民的生产安置上,始终坚持开发性的移民方针,以本村小组为单位,逐户登记计算补偿,采取个人自愿申请,村组审核,镇政府批准的办法组织实施。在安置过程中,采取以农业安置为基础,多种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情况为:外迁安置7人,社会福利安置28人,农业安置63人,自谋职业安置172人。
      社会福利安置:即对当时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的占地移民实行养老保险安置,由政府按人均9000元(含3000元的价差)的标准购买养老保险。现在这28人每月都能拿到90元的养老金。
      农业安置:考虑到以后的长远生活出路问题,对于集镇建设中的占地移民户,每户必须有1人实行农业安置。在安置土地来源上,先是利用组内的残存土地,其次是村集体从占地补偿费中挤出24.8万元购得原杨家堡村柑橘场35亩,按人均0.8-1.0亩的标准安置落实,不足部分则采取划荒山改田,按4970元/亩的标准一次性补偿给改田户的改田费,其面积记入该户的农业安置面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部分移民户认为杨家堡柑橘场离居住地比较远,生产生活不方便,自愿放弃应得的果园,结果购得的柑橘园只得用于175米线下的后靠移民安置。
      自谋职业安置:由占地移民个人申请,组、村两级审核,镇政府备案,按照移民政策人均7712元(其中含价差2712元)的标准一次性兑付给移民户个人周转使用,同时对自谋职业的人均发放600元的过渡期生活费。凡自谋职业安置的一律就地“农转非”。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归州集镇的占地移民相对于贫困居民,情况好一点的就是每家每户都建有自己的楼房,居住不成问题,至于其他情况和当地的贫困居民十分类似,在生活、就医、子女读书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问题大。因集镇建设占地,所涉及到的绝大部分家庭的耕园地被征用,其生产资料丧失,生活问题相当严重。原屈原庙村4组的胡志安,一家4口人,原有的6.7亩耕地全部被征用,一次性自谋职业安置(农转非)3人,得现金22136元,农业安置1人,因当时集镇附近无耕地,只得在离集镇2公里以外的柑橘场划荒山1.3亩,由其本人重新改田植树,胡志安本人41岁,在去年2月为他人安装水电时不慎左腿被摔成骨折,现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妻子陶家玲,近40岁,因患胆结石多次做手术,不能参加劳动;儿子胡文才,20岁,神志不清,常年在家;女儿胡桂香,15岁,现就读于归州中学初二年级,一家人每到所划地种一次田,来回要走3个小时,来回一个人的摩的费要20元 ,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同组的吴述新,一家4口人,原有果园8亩多,每年的柑橘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因集镇建设占地以后剩下土地1亩多,新改的荒山还没有受益,而他因改田、建池、建房、建猪栏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和移民补偿费,还欠下银行贷款7万多元,生活十分困难。原屈原庙村4组的叶先兵,一家3口人,土地被全部征完,本人农转非,后又娶妻子,生下一儿子,自己眼睛近视,生活困难;其弟弟叶先红,一家3口人,仅有土地7分多,叶先红本人高度近视,妻子长期患病,丧失了劳动力,2004年收柑橘3500多斤,因价格低下,除去农药肥料开销后,几乎无收,现在儿子10岁,读小学4年级,因打农药时不慎将农药喷进眼里,因治疗所借的医疗费用至今没有还清,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集镇建设第一次征地744.45亩,后又补征30多亩,整个集镇建设实际征地近800亩,占用柑橘园最多的是原屈原庙村4组,近200亩,其次是二组,达80多亩,再次是五组,有50多亩,最少的是一组,有30多亩,涉及到的农户151户。集镇建设结束后,经过多次土地微调,现有土地最多的一家也只有2亩多地,绝大部分家庭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在1分地以内,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
      (二)就业难度大。从调查摸底的情况来看,自谋职业安置(农转非)的这部分占地农民的就业难度较大,绝大部分是无业可就,无岗可上,处于一种等待就业之中。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逐步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就业空间紧缩以外,主要还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这部分占地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85%以上的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高素质就业的需要;二是劳动就业培训没有跟上,这部分占地农民除了世代相传的一点种柑技术之外,再无其他任何技术特长;三是年龄偏大,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上竞争,始终处于劣势,难于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四是在就业政策上,这部分占地农民无法享受到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社会就业政策不配套。
      (三)社会保障不力。从全县的社会保障覆盖情况来看,目前秭归的社会保障只注重了城镇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保障还只是刚刚起步,城乡居民的医保、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等几乎还没有起步。现在对归州集镇占地移民中自谋职业安置实施的农村低保金制度,即每人每月9元的生活费,这对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完全无济于事,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男年满55周岁以上、女年满50周岁以上的占地农民实施的养老保险安置,现在每人每月90元的生活费与城镇居民每人每月128元的城镇低保标准相比,还相差一定的距离,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四)子女读书困难。截至2005年春季,归州集镇占地移民中有中小学学生子女71人,其中,初中32人,小学39人,另外还大中专学生50多人,学生读书问题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子女读书问题,根据国家“两免一补”的相关政策规定,归州镇对这部分占地移民子女的中小学学杂费进行了减免,凡是读初中的每人每学期减免书费100元,读小学的每人每学期减免书费50元。虽说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他们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救助,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相对于家庭的收入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难于承受。
      (五)户籍管理难。这172名占地移民被自某职业安置以后,其户口也便由农业户口就地转为非农业户口,出现了户口管理难的问题。村委会认为,他们是非农业户口,村里平时所开展的工作都是与农业户口有关的,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业农村政策,与他们无关,他们的户口应由居委会管理。而居委会则认为,这部分人的户口原来在屈原庙村,且人也还居住在农村,享受的是农村低保,接过来后会因低保问题引发新的矛盾,不愿接受,结果这部分人的户口滞留在镇派出所,迟迟得不到落实,不仅如此,对他们的政治生活也带来影响,一年到头无人召集开一次会,特别是在选举的时候,往往因户口问题导致选举落空。据悉,湖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户籍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采取以居住地为原则,统一上为“湖北居民户口”,到时,这一户口管理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归州在实地农民的安置上广泛借鉴了外地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失地农民作为社会发展过成中新出现的社会若势群体,要从根本上解决其面临的严峻问题,让他们有稳定的生产生活来源,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涉及到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必须关注并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解决占地移民生活出路的对策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归州集镇占地移民的生活出路问题,还有赖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完善。在此,本人结合县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归州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对策一  建议县政府根据国家已出台的土地补偿政策及相关规定,尽快研究出台保障城镇郊区失地农民利益的具体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失地农民不再成为新的城镇贫民,以推动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策二  还地予民,恢复其原来的生活状况。归州集镇建设对失地农民的四种安置方式中最不保险的是172名自谋职业安置人员,如何保证他们长久的生产生活来源,最为可靠的是还地予失地农民。结合归州实际,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也就是,将老县城周围的柑橘园和屈原庙村内的柑橘园拿出来用于安置这172名自谋职业安置的失地农民。根据调查,老县城后山将军堡有柑橘园36亩,原县师范后有柑橘园40亩,老县城筲其洼有柑橘园40亩,并且原师范后和筲箕洼柑研所的近90亩柑橘园由移民部门收购用于移民安置,现租给后山林场耕种,年承包费1万元。除此之外,屈原庙村内也还有少量的土地,老鹰崖有村柑橘园12亩,鹰弯子有土地3亩多,原庙坡村3组(过风崖)有土地2亩,共计20亩,若实地丈量则有25亩之多,现均以村集体的名义承包他人耕种。老县城附近的果园加上村内的果园可达145亩之多,若平均分配给这172名失地农民,每人可得0.843亩柑橘园,虽说达不到失地前的水平,但也达到了移民后靠安置的水平,只要精心耕种,足以保障其生活。 
      对策三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将这部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范围,使失地农民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待遇,享有同等的再就业机会。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同加强城镇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多项事业结合起来,使之形成提供就业岗位与创造本地财富的新循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小额贷款的范围,提高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鼓励失地农民兴办流通服务性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归州大力发展旅游的大气候,兴办农家饭庄,发展庭院经济,拓展失地农民的就业领域和增收渠道,政府在办理工商登记、占地、资金、税收和经营范围上给予适度倾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消除陈腐思想,帮助他们建立起全新的就业新观念,鼓励他们参加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再就业技能培训,免收其培训费,发放一定的生活费补贴,让其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适应当前各类企业的用工需要,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及时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有计划的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机会,政府系统要多为失地农民提供各种方式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对策四  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低水平、有保障、广覆盖”的原则设计并逐步建立起保障体系,首先是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采取以个人为主、国家集体为辅多方结合的方式,对男60周岁以内、女55周岁以内的失地农民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养老问题,对男已年满60周岁以上、女已年满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直接与城镇低保接轨,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引导组织失地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将个人的医疗问题溶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之中;将这172名失地农民的子女在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国家“两免一补”的救助范围。 

    相关热词搜索: 集镇 出路 对策 移民 占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