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区域

    时间:2021-10-05 11:20: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区域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十届三次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一个共同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   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大量出现,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紧迫。
    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其中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内涵实质是相一致的,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之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处西部、以资源为依托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尤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由党的性质、历史地位和当前形势所决定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不和谐,各种矛盾就要产生、暴露甚至激化,就会损害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问题,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短缺,都是不和谐的表现。如果无视这些不和谐的存在,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就无法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资源的初级开发利用阶段,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加快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构筑科技、人才等社会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缺乏持续性、和谐性,最终有可能重蹈一些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覆辙。
    二、构建和谐社会,少数民族地区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超前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新思路、新政策,形成了“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新格局,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快,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人心最齐、社会最为和谐稳定的时期,为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由周期反复、不断恶化向基本平衡、持续改善转变,农牧民收入由长期徘徊不前、增长乏力向结构改善、显著提高转变,走出了一条农牧民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子。
    二是坚持“六高”,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是多年来,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综合开发利用率不高、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发展,就要开发资源、加工转化,而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和加工必然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何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工业发展,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加强市场秩序整顿,强制淘汰落后工艺,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企业为单位,加大污染治理,强制配套环保设备,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重点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以园区为单位,发展上下游有序链接、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社会经济为系统,积极倡导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三是实施“三大”,促进三次产业和谐推进。从少数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产发展严重滞后;与工业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总量不断增大的形势极不相称,与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比例不相符合,与知识经济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经占到GDP的70%以上,而少数民族地区远远低于70%。这就导致城市吸附各种生产要素和吸纳就业、服务工作发展的能力不强,反过来制约着工业的发展。为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提倡“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运输业层次进一步提升,文化娱乐、酒店餐馆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三产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大力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坚持扩容、提质并举,拉大城市框架,努力解决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滞后导致的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实现三次产业协调推进、良性互动。

    四是重点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统筹。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落后、人才资源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资金装备、企业自主研发、加大技术改造等方式,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要求越来越不适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超预算安排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行农村牧区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改善了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推行免征农牧业税政策,实现了农牧民税赋“零负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五是改革创新,促进“三个文明”和谐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地方市委、政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和谐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了政府采购、工资统一发放、会议统一结算、基本建设人、财、事分离的“直通车”管理等制度,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优化了发展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减持国有股,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富有生机和活动的企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了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发展的巨大活力;积极应对复杂局面,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立足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从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需要出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这些思路和政策的实施,无一不是为努力消除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不和谐因素,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的过程;这些有效的实践为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区域提供了坚实的认识和实践基础;这种活跃的思想、和谐的氛围,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是建设和谐少数民族区域的强大动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