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1-12-05 15:35: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和体制。
    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是停滞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标,“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财富说到底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马克思肯定的配第的名言。充满活力的社会,会使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可以干成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
    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全社会创造活力发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比如,社会阶层之间在人才流动和才华认可方面还存在鸿沟。过去长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方式,使得其他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
    由职业人员等)的社会身份和创造性认可度有待提高。又比如,在一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
    为这些城市最具活力的创造群体,然而他们所处的地位、所享受的权益却同他们创造财富的贡献不
    相称。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建立健全保证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
    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
    人机制;建立健全保证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从而
    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实现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体制。
    一个稳定、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不存在悬殊过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机会均等,每一个社
    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从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来看,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社会公平。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机会不均等。今天社会存在的许多怨气和矛盾,根源在于政策
    体制上没有完全提供机会均等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
    政支持等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存在“锦上添花”多,而“雪中送炭”少的情况,某些群体或
    明或暗被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
    必须看到,完全平均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一个社会贫富有差距,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
    象。试图建立一种“均富贵”、人人过着一模一样生活水平的社会,只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活
    力。正因为如此,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改革开放中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
    同时又要看到,由于存在劳动者劳动的差距、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不同、二元经济结
    构和自然地理位置差异,以及政策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导致我国社会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
    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衡量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必须引起执政党和全
    社会高度关注的警戒水平。
    因此,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抓紧解决社会公平制度建设。当前最为重要是抓紧
    做好以下两条:一是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
    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和规范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社会成员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财政投入要更
    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通过清晰界定产权、明确权责关系
    和依法严格保护产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企
    业、经营者和各阶层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信用基
    础和市场秩序,推动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保护和促进各个阶层人员、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使一切创造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的管理职能,可以概括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该看到,经济调
    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各级政府已经较为熟悉,调控和应用的能力较强;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职能还较为薄弱。如何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地
    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各级
    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加强社会管理,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种社会组织
    涌现、多种所有制发展、“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社会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包括
    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
    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
    社会组织结构等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
    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
    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
    慈善事业相互配合、互相衔接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在全社
    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整合社会管理
    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
    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的
    新机制。三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加快公共服
    务体制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人,引入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水电、
    交通、通讯等公共部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机制。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公共安全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迅
    速上升。为什么日益富裕的社会,反而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突出?以前我们讳言这样的问题。
    然而,世界经验表明,从贫穷迈向富裕阶段,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世界发展进程的历史表明:
    一个国家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后,在人均1000美元~3000美元阶段,即意味着该国社会进人
    复杂多变的不稳定时期。在这个阶段,伴随着结构激烈变动、差距扩大、利益关系复杂、人们的政治
    参与要求增大,与上述四大现象相伴,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非常容
    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管理失控、社会伦理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
    繁发生。各国的历史表明,这个阶段是一个“坎”,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一种情况,
    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迈过这道“坎”,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另一种情况,没能顺利越过这道
    坎,出现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正好面对如何顺利跨过这道坎。中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
    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1.4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
    到3000美元。我国正好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频繁发生、各种社会风险不断出现的时期。这是一个新
    的重大课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民内部矛盾多数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比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社会保障
    待遇、就业再就业等等。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
    且,这种利益矛盾有时会通过群体性矛盾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
    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
    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为了保证我国社会顺利越过复杂多变时期的这道“坎”,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必须抓紧建立健全以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创建群众利益正常渠道诉求机
    制。通过这套机制,为社会提供一条反映情况、消解怨气、化解矛盾的通道,通过这套机制,推动领
    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切实解决问题。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
    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会始终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包
    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自然的以及来自国际的风险,必须时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
    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经常进行社会风险情况的搜集、分析和判断,对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等级、
    发生时间和区域及时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第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体制
    和机制。
    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表现为社会关系融洽、社会活动有条不紊、社会机体运转灵活、社会秩序
    井然有序,说到底,表现为社会政治的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在历史上,凡是经济比较繁荣的时
    代,都是社会比较稳定,人们得以致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
    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这就
    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
    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在当代中国,要依靠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顺乎
    民意、体现民心的政策,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自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社
    会政治长期稳定。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广大群众在经济发
    展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化解各类矛盾。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
    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三,发挥党
    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
    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依法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教育
    和引导,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
    益矛盾。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建设 入手 构建和谐社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