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1全国人大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直播心得2020

    时间:2021-03-05 14:01: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全国两会释放更多“民生温度”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1全国两会正式开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小编为您整理了《2021全国人大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直播心得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全国两会释放更多“民生温度”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1全国两会正式开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怎么定,“三农”工作重心如何实现转移,疫情防控下一步怎么干,“民生清单”如何回应百姓诉求”等两会上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民生话题不仅将聚焦当下热点,也将前瞻时代变化,政策视野将既有“特写对焦”,也有“广角远景”。这就让民众有了更多的民生期待,期待2021年全国两会能够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养老、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释放出更多更暖的“民生温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大局稳。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六稳”“六保”,首要任务就是“稳就业”“保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统计显示,2021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就业仍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重点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而就业政策应更加侧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建立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力保好居民就业这个“饭碗”盈满民生温度。
         增加居民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居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惠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力夯实了民生“支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也就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将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望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民生工作重点,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随着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公众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养老问题也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绕不开的话题。当前,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预计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这也就意味着养老问题、老人就医等问题必将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因此,2021年全国两会将如何部署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每个家庭,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民生事小重千钧,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三五”期间,我国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脱贫摘帽了,看病方便了,养老金涨了,就业稳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回应和进一步解决住房难题、加强基础教育、深化医改、织密社会保障网等民生关切,也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热点。这里,我们期待着全国两会释放更多“民生温度”,让老百姓触摸到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海外网前瞻两会①中国市场是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媒体言论

     


        
        资料图:江苏南通通海港区作业区的繁忙景象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特殊节点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2021年,中国这样干”的金台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多角度多维度前瞻两会。
        谈及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竺彩华认为,防控疫情的信心、经济基本面向好、政策面的支持等三大有利因素将支持中国经济继续走强。中国经济向好,将为稳定全球贸易和投资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也必然给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多复苏动力。
        以下为竺彩华发言摘编:
        两会将如何设定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无论具体目标如何设定,2021年中国经济都被世界普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5%,而中国将实现8.1%的增长,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一枝独秀。
        展望2021年,至少有三方面有利因素支撑中国经济继续走强。
        一是防控疫情的信心。从全球来看,随着疫苗供应的增加,治疗、检测和追踪的不断改进,疫情有望缓解,但仍存在疫苗推广缓慢、病毒突变等风险。经过2021年的考验,中国防控和应对疫情的能力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这为中国经济直面2021年的不确定性提供了非常确定的信心。
        二是经济基本面向好。从需求侧看,随着疫苗推广使用,全球经济活动将逐步趋于活跃,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在2021年都会有所增强;
    从供给侧看,近年来中国在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增强。例如,每年约900万的大学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研发强度和制度创新,以及知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快速生成都将为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三是政策面的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可以预见,2021年中国将继续在稳投资、稳外贸、促消费方面发力。其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就业优先、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扩大消费基本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同时,将继续加大“新基建”投资和自主创新力度,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逐步恢复正常,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的红利即将耗尽,中国外贸出口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将消失。事实上,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很多长期因素不应被忽视。在传统优势上,由于疫情导致的海外产业链供应链修复也会使中国传统外贸企业面临更多竞争。但总体而言,海外供需缺口难以快速收窄,中国传统出口市场仍有较强韧性。更重要的是,随着欧美疫情逐步缓解,国际市场需求将得以快速修复,这也为中国传统出口企业提供更多利好因素。
        在外贸竞争新优势上,新市场、新结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为中国外贸企业不断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和新动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其中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与东盟贸易增长7%。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至59.4%。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重型机械就占到其从中国进口总额的51%。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力,2021年跨境电商出口和市场采购出口分别增长40.1%和25.2%。因此,2021年中国外贸出口的传统优势和新优势并存,外贸出口将继续保持较强韧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复苏本身就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中国将积极扩大内需,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更加稳健。另一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中国将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也更加主动的开放,意味着巨大的进口潜力和无限的投资商机,这将为稳定全球贸易和投资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也必然给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多复苏动力。
        

     

    海外网前瞻两会②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媒体言论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特殊节点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2021年,中国这样干”的金台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多角度多维度前瞻两会。
        谈及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认为,在百年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内的发展方案与全球发展议题紧密相连。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进国内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过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作出贡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程。
        以下为徐秀丽发言摘编:
        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也随之正式全面启动。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个过程界定为五年,刚好处于“十四五”期间。事实上,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整个扶贫历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视野之下,都可视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序言。在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显然有着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从早期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到启动市场化改革,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到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生态环境、传承国家记忆与民族文化等,中国的乡村发展为国家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既是降低“大进大出”外向经济依赖的重要抓手,更是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早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时,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中国如果过于依赖“两头在外”外循环格局,那么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不确定的风险,所以需要及早部署和挖掘国内经济潜力,2006年“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应立足国内扩大内需推动发展,其中乡村发展与内需提振无疑是重要一环。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乡村振兴始终是中国发展议程的一部分,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抓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可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中国从最初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到现在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已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发展有限等客观原因,使得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力度相对有限,而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大量中国的资金、商品、标准等随着跨国投资、贸易等走向海外,客观上也使中国更加关注全球发展的关键议题,比如卫生健康、气候变化、全球收入不平等、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而这些议题与乡村振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就明确阐述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合作发展观,“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旨在同发展中国家一道,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消除发展赤字,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国际社会,尤其在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尽管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已取得不少进展,但就如何减少贫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促进现代化转型等始终是其孜孜以求的核心关切,他们希望通过全球层面各类南南合作基金、以及中非合作、中拉合作、东盟10+3等区域合作平台与中国搭建起互鉴互学的桥梁,这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内容。
        总而言之,在百年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国内的发展方案与全球发展议题紧密相连。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进国内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等,并通过新型国际发展合作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中国思路,从而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贡献力量。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海外网前瞻两会③中国“十四五”将为世界释放更大红利媒体言论

     


        
        观众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特殊节点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2021年,中国这样干”的金台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多角度多维度前瞻两会。
        谈及“十四五”规划,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在发言中表示,“十四五”处于一个特殊历史方位,“十四五”规划也将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十四五”将支持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下为发言摘编: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特殊的历史方位,“十四五”规划将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不仅造福中国,也将影响世界。
        “十四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非常独特。一是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包括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大变局,中美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大变局,工业革命以来新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变局,东西方大分流以来中西力量对比的大变局。二是正逢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时期,中国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不但是量上的延续,更是质的飞跃,是从小康迈向大同,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未来,中国将建设一个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
        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中国“十四五”在这些方面的新安排新部署,将推动中国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向世界释放更多发展红利。
        第一,支持世界经济加快复苏。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成为世界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5%,中国增长率为8.1%。中国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支持世界各国加快走出疫情阴霾。
        第二,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当前,中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亿户,已是众多跨国公司和产品的最大单一市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不断壮大国内市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随着中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为各国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第三,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的立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成为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最大“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中国为各国出口了大量抗疫物资,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兑现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向多国援助或出口疫苗。即使遭受疫情冲击,中国克服困难,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支持延长缓债倡议期限的决定,并将对确有困难的国家加大缓债减债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还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力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随着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第四,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前,全球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面临空前风险挑战,国际形势进入动荡变革期。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进一步对全球化和世界秩序造成冲击。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搭建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地缘发展合作平台,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继续推动世界普遍安全、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惠民生关键在落实(现场评论·聚焦地方两会)媒体言论

     

        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未来就重点发展什么、推进什么、改革什么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500万人以上”“实施农房抗震改造10万户以上”“重点场所千兆宽带覆盖率达100%,5G基站超5万个”……前不久,在云南省两会召开期间,一场民生主题的发布会备受关注。发布会上,云南省政府发布了2021年10件惠民实事,涉及稳定和扩大就业、惠老阳光工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释放出强烈的惠民信号。
        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谐之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地方两会议题的“重头戏”,群众关心、政府重视、社会关切,各界对此充满期待。云南在发布会上公开承诺的2021年10件惠民实事,是在去年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一年惠民计划。这是做好民生工作的一个新承诺,接受全社会的检验,又是一次持续改善民生的接力,让群众受益更多,也让更多群众受益。承诺并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才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惠民实事是民生大事,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大事。不少民生议题,都出自人大代表的议案,反映了群众呼声,进而在政策层面成为应办待办而且要办好办实的事情。一位云南省人大代表建议,由省级统筹建立一个防止返贫致贫预警监测平台。云南省公布的2021年10件惠民实事之一就是,在县级政府层面建设面向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平台,开发“找政府”APP。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人大代表反映群众呼声,还是政府制定工作目标,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助力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把惠民实事真正办好办实,要具体量化地做。对于云南公布的2021年10件惠民实事,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量化明确、执行性强、有目标感。比如惠老阳光工程,明确提出“新增护理型床位10000张,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100%”。一个个指标数字,都必须靠抓好落实来实现。这就需要不断聚力,咬定目标不放松;
    持续发力,一件接着一件办;
    久久为功,既看眼前目标也瞄准未来蓝图,做到打基础与利长远相结合。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未来就重点发展什么、推进什么、改革什么,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让群众在发展变化中得到实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承诺转化为民生行动,务实功、求实效,云南必能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快捷搜索:学习全国人大  政协  十三届  四次会议精神心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