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王连海:遭遇记忆之初|郑煤集团

    时间:2019-01-02 04:47: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同大多数收藏民间艺术品的人一样,也是兴趣和工作的关系,让王连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他的收藏。      儿时――最是人心记取处      而那份一触即动的兴趣,恰恰是他最初的儿时记忆。
      生为北京人的他说:“我刚好赶上了旧时北京的一个尾巴,还可以常常去逛庙会,逛厂甸。那个时候也就接触了一些玩具,全是小商小贩卖的“穷人”家买得起的小玩具。风车、莲花灯、风筝等,我小时候都玩过,最多的是泥玩具和陶玩具,如模子、兔儿爷、毛猴,都喜欢。要说最能集中地寻觅到玩具则是在春节前后,不过白塔寺逢五逢六的两天庙会,一个月三次六天,因为离家近,所以便去得最多。那儿卖泥玩具的都连成片,就在白塔寺的西北角上,筐一溜排开,几十米长,很多家,都是卖模子的,真是各色各样,品种齐全。上小学前,我就攒了两大筐的泥模子,后来玩没了,也再没有地儿买了。当时这些物件,就是老百姓最低档、最廉价的家居装饰和孩子们的玩物。我至今也还记得,那连成一大片的花灯摊,真的是就像海洋一样。”
      小的时候,喜欢却买不起的东西也不少,至今让他还无法释怀的便是面人张的匣装面人,跟竹签面人不同,属于两个品种。那要好几块钱一个,有哪吒闹海,还有钟馗,以及恨福来迟这些样子,也都是支个摊儿,边捏边卖,很生动,围着看的也很多人,对小孩非常有吸引力。此外,也还有竹子做的机关枪,闩一拉,哗啦哗啦响。这些贵的东西也就只能看看而已。因为只能买得起几分钱的东西,所以买得最多的就是纸的和泥的这些便宜的。比如风车,花两毛钱可以买两个轮的。泥娃娃也买,就喜欢那种能动的,绳一拉,头可以活动的,带点小机关的泥娃娃。无锡泥人那时在北京也有,小和尚吹火,阿福什么的,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自己喜欢,印象也就很深。
      事实上,这些被小孩视为宝物的玩具,那时除了平时在厂甸和其他一些庙会以及春节时候能够最集中地接触到之外,平日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碰到的。那种走街串巷换废品的,他们都是推着小车,敲一只小锣。比如头发、鸡毛和废铜烂铁、玻璃瓶这些个都可以从家里拿出来换。他让你从他那摊上挑个差不多的玩具,有便宜的也有贵一点的。有的还代卖糖果,可以换,也可以用钱买。玩具里有的也是他们自己做的,比如小猴翻跟头,到现在还记得。
      可是1958年以后,也就是在忘连海6岁以后就没有庙会了。再后来到60年代,走街串乡的先是偷偷摸摸地,再后来就没有了。不过,这种单纯的喜欢,对王连海的影响却很大。后来他在山东当了六年兵,出黑板报,搞宣传,一直保有着比较喜欢和爱好美术的兴趣。在王连海看来,这还是与他儿时喜爱玩具的心境是相通的。
      乍听王连海描述他儿时的记忆,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难以相信如此盎然的生活画面里,亲历者竟不过才是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罢了!但细细想来,恐怕也只有这最初的记忆,才会这般鲜活、令他难以割舍吧。
      
      投入――总是旧知相见欢
      
      当兵回来后的王连海,被分配到丝绸厂技术科负责图案设计工作。1975年9月,他被送到中央工艺美院参加短训,在印花班学了一年,1976年10月毕业。不久以后,他被调到了工艺美院的实物资料室工作。实物资料室从1956年建校起就有的收藏,都是从中央美院带过来的,印染、陶瓷和玩具都有,而其中玩具又以泥玩具居多,这无疑触动了王连海内心深处的情愫――不少都是小时候自己玩过的呀。也正是这种个人兴趣和工作相重叠的机缘,使得他的个人收藏也一件一件多了起来。比如每每去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给资料室买东西时,自己也会购几件喜欢的。
      作为一个亲历者,王连海对新中国的三次民间美术热潮有着自己亲身体验。
      他说上世纪50年代末,1956-1958年,是属于老树发新枝。1956年在劳动人民文化馆举办了全国民间美术展览,展品多数被留在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个时侯,这也可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工艺美院还专门成立了泥人张工作室和张永寿剪纸工作室。这一次的民间美术保护,也可以说是最接近原生态的一次保护。
      而1979-1982年,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民间艺术再次受到重视和提倡。先是郭兰英、王昆又出来唱歌了,再后是一些老艺人都出来了。比如河北白沟,还都是老样子,穆桂英、花木兰和钟馗都有,才两毛多一个。大家都希望借此能创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粗制滥造地不少。但到了1984和1985年就不太有人做了,做泥人的都改做扎箱包赚钱了。至于90年代,就彻底没有了。2003年,他再去白沟,发现20多岁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那里出过泥人了。他跟他们说,以前北流村和南流村都有做泥人的。他们说泥人,现在也有,于是就把他领到百货批发市场去了,让他看那些斯大林、毛泽东和大卫、维纳斯、浴女等等的石膏像,的确是让人苦笑不得。
      再就是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间美术带来的激活也比较大,原来忘掉失传的,又被挖掘出来了。不过现在是在尽量走高档路线,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在艺术上被拔高的同时,一方面文化含量在提高,而另一方面价格也在提高。比如,无锡的手捏戏文泥人,做得最好的,现在是一出戏3000元,2个人的2000,3个人3000。耍货呢,一套十八般武器,要5000元,吓死人了。以前,一毛钱能买好几个。虽说这些泥人确实也有价值,但价格的攀升也太高了。这样一来,销售面太窄,其实是会影响民间美术发展的。
      1980-1984年,王连海六次去河北白沟。他说最早去是最便宜的,“西游记”一毛钱1个,一套4毛钱;陶模子的批发价是4毛钱100个,大一点的是6毛钱100个。布老虎是5分钱或一毛钱1个。当然,便宜也是相对的,当时,王连海的月工资只不过40元。
      而在他的收藏中,最引以为珍品的,则是1985和1986年三河刻纸艺人赵景安的一套绣花样子,共有315种。这是赵景安为中国美术馆刻的,一刻5张,所以有5套,一套给了美术馆,一套由李寸松收藏了,另外三套他也拜托李寸松卖掉。一套要31.5元,一毛钱1张,在当时这就很贵了。王连海因为想要,就向单位的互助会借了20元,作为急用,才收藏到了这套剪纸。他说。他的刻工真是太好了。此外,魏文娥的戏文剪纸,则是王连海于1984年在承德举办的“九省十县剪纸展览”上看中的。当年作者22岁,如今已是中年人的魏文娥,她所剪的戏剧人物,依然是传统的题材,而场景则多少带有现实日常生活的细节。
      在藏品中,让他引以为傲还有对北京地区泥玩具的收藏。其中,最心仪的则是韩增启的作品。韩增起的爸爸是双起翔的师兄,原先是东安市场“耍货刘”的徒弟,而韩增起也是跟耍货刘学的徒,后来进了金属工艺品厂。在80年代退休后重操旧业,没有门市,只接受美术馆和东安市场及藏家的定单。王连海说他的泥人好就好在,做的依然是他以前学徒时候很传统的样子,保留着“耍货”的艺术风格表面上看很华丽,受了宫廷的影响,比如远看孙权身上穿就的确实是蟒袍,但细看却是信手“乱”画,很粗糙、很潦草,只是点到为止,里面透着潇洒的不经意。他的“耍货”风格,其实也是在无意间形成的:因为最初是“耍货”,就卖得就很便宜,几分钱一个。以前在护国寺卖,就5分钱一个。艺人是要计算成本的,时间也是成本,所以,又要像又要快,这也就形成了粗糙却又灵动传神的风格。
      对于王连海的收藏,用他的话说,妻子谈不上喜欢和懂行,却至少不反对,近年更是常帮他整理资料。家里有一个专门的房间,是让他存放藏品的。只不过,那些藏品只能是一件一件包装好,放在箱子里,而不是展示在外的。或许,这就是人们对于记忆的态度吧――它就在那个角落里,留待着懂得它的人来慢慢细数和回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之初 遭遇 记忆 王连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