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很多病是治出来的] 六味地黄丸治什么病

    时间:2019-01-20 04:31: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说,目前有很多人“过度诊断,过度医疗”,导致“很多病都是治出来的!”   俞先生是严肃认真的专家,他的话决不会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哗众取宠。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推算,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其中约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这数字是我国大张旗鼓预防的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
      据调查,九十年代初我国每年有聋哑儿童一百八十多万,而且每年又以约二万到四万的速度增长。其中约60%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
      而药物不良反应只是“过度医疗”造成死亡的一小部分。
      外国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医疗事故成为美国继心脏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杀手!每25个患者中就有一个深受其害,相当于每年坠390架大型客机。
      医疗事故也仅仅是“过度医疗”死亡人数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治疗一种代价。
      大量的“过度医疗”后果并不能马上见得到的,它对人体的伤害是一种慢性过程,是无形的,不易觉察的。有一个故事恰当地描述了“过度医疗”带来的伤害。
      有个人左耳微痒,谨慎起见,去医院诊治,大夫让他服用青霉素。几天后微痒消失,却在腹部起了一片红斑,奇痒无比。又去看医生,医生诊断为青霉素过敏,服用金霉素。几天后症状消失了,却忽然膝盖浮肿,高烧不退。只好又去看大夫,大夫给他开了土霉素。确实神药,症状很快又消失了。但不幸的是,他的肾脏出现了致命的疼痛。只好去找医学专家,专家给他打链霉素,总算治住了那些致命的细菌。由于大量使用抗菌素,他的肌肉和神经遭到了灭顶之灾。当他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他才想起当初左耳的微痒是由于被蚊虫叮咬过。
      这人临死总算弄明白了自己怎么死亡的,而大量的“过度医疗”受害者,恐怕至死也没明白自己为什么死的,在阴间还要感谢那些为他治过病的救死扶伤的大夫呢。
      科学养生主要是讲未病先防的问题。但有病以后,也存在如何养生的问题。俗话讲,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一个人一生中从没得过病的恐怕不多。有病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中医养生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已经被现代科学发展所证明是正确的。一个人生在世上要学习的方面很多,但无非是两种知识,一种是关于谋生的,一种是关于养生的。谋生是为了生命的存在有个基础,为能活着;养生是为了生命本身,为了活得健康长寿。但很多人却往往把二者颠倒了。那么,学习养生也就成为人生题中之义。怎样对待疾病,也成为养生必须涉猎的领域。所以中国历代养生学家对慎医慎疾都有很多中肯的意见。
      这些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慎微”。明代朱允帝读书有疑难时即召讲解的大学问家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指出,疾病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唐代孙真人思邈也在《千金翼方》中批评过老年人有病不治的思想,他认为“年迈气乏稍微,非药不治。”历代养生学家都主张有疾则治则药,不应等疫病大发了再治就晚了。二是主张“慎医慎药”。如宋末的方勺,不仅是个文学家,而且对卫生养性颇有研究。他认为轻病不须深治,“但服温平汤剂,正气逐湿痹,使毒流一边,余苦不作,随性将养”(见《泊宅编》)。
      医药于病是克星,但病生于人体,人体是一个整体,稍有不慎,可能按下葫芦起来瓢。所以古人认为用药如用兵,如用刑,要慎之又慎。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战略家,不药而救人之命,则是科学养生。而一旦需用兵,也要尽量减少杀戮,减轻战争的破坏,这便是慎医。
      清代年希尧把《本草纲目》中附方分类编辑而成的《本草类方》,其中说到:“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至今听来,有多么强烈的现实意义。医家固然当警醒,病家也要自问:点名用药,点名检查,有病乱投医,自己给自己的加码医疗,是否也该三思而后行,不要被无知夺去生命。
      编辑/廖星

    相关热词搜索: 病是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