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园子”:天津曲艺文化的生存空间] 张家口曲艺园子

    时间:2019-02-06 04:38: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天津被誉为中国北方曲艺之乡,曲艺曾为天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津曲艺曲种之多、流派纷繁、名角云集、乐队伴奏实力强悍,都是国内其他省份难以相比的。此外,天津还曾经有着良好的曲艺文化生态环境。当下在国家与各级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下,天津一些曲种也被列为了“非遗”加以保护。笔者认为,天津曲艺作为传统音声技艺的一种形式在被“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对包括“非遗”曲种在内起着不寻常作用的生存空间――“园子”加以重视与开发。本文旨在强化对曲艺生态方式的认知。 关键词:天津;曲艺文化;园子;生存空间;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Landscape Garden":The Survival Space of Quyi Culture in Tianjin
      CAO Hong-kai
      
      曲艺是中国传统民间说唱文化的一个品种。在其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现代曲艺①作为天津地域文化之魂,独具特色,个性突出,享誉国门。当今在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下,天津一些濒危曲艺曲种作为国家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然而,曲艺整体艺术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濒危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作为繁衍、传播曲艺文化的生存空间――“园子”,更需要广范地建立与开发。“园子” ②是早期天津现代曲艺艺人由“撂地”卖唱升至为室内演出的一种场所,是曲艺表演由乡镇进入大城市后能够盛行的主要生存空间。天津曲艺文化的个性特征应该说是在“园子”这种场所中生成的,它们与“园子”相互依存,其后逐渐成为津卫地域文化中十分重要、难以割裂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撂地”卖唱仅是艺人本能的、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其不能成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一定美学特点的艺术形式,更难形成艺术流派。“园子”这种场所作为实体,是一种建筑,是商人借用曲艺表演来经商的一种方式,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某种艺术或文化的承载者。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之下,其自身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这里,它浓缩了天津各社会阶层的影像,体现出天津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且显现着本地域的民风、民俗及欣赏习惯。所以,曲艺“园子”本身又是天津地域中的一种文化特征。天津地处九河之梢,又为近代中国首府之门户,是北方经济往来的要道与重镇,移民文化是其典型特征。天津的“明地” ③出现于清康熙年间,至1949年前主要“明地”有三不管、鸟市等八处。尽管曲艺很新颖、很好听,但文人墨客、商贾达官、皇族遗老遗少是不去“明地”听“玩意”(曲艺)的,因为那样会有碍其尊面。这一现象便给投资客们带来了商机,兴起以“茶楼”、“书馆”等命名的室内曲艺演出场所――“园子”开始增多,土乡异味十足的唱曲始然勃兴。民国时期,“那些服务于金融界、商界、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政府机关、交通和邮电部门的职员、教员、编辑、记者以及那些中、小商人和资本家。他们有较为固定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对那些比较典雅的曲艺节目有更多的喜爱……”。④至此,文人骚客常在诗文笔墨之闲余,去“茶楼”、“书馆”听曲艺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富贾豪商、达官要员特来品味俚曲时调,赏悦文雅唱段也为常客,这一切都对天津曲艺文化的提升与繁盛起到促进作用。历史上,天津表演曲艺的“园子”,分为有茶座赏曲艺和独立听赏曲艺两种,这两种形式延脉至今。品茶听曲艺的园子(茶馆)一般面积较小,座位在1-2百人左右,如著名的“宝和轩”、“玉茗春”等茶楼。而独立听赏曲艺的园子面积都较大,小的容纳三、四百人,大的能容纳八百人左右,如新世界、春和大戏院等等。这类演出曲艺的场所,从清康熙年代建有十多家起,至清末民初已增至五、六十家。⑤民国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播入兴起,游戏厅、娱乐场、舞厅等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为了吸引客人,除了运动娱乐外,加演曲艺节目,也成为专侍曲艺演出以外的场所。既然天津现代曲艺是从原始土俗的大街“撂地”,逐步衍升到“园子”这样的“高级别”场所后生就的曲艺文化,那麽曲艺艺术产生质的飞跃,必然是通过“园子”这种生存空间来达到的。曲艺“园子”的听众五行八作,文人墨客在欣赏曲艺唱段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会把一定的文化品位与理念带进“园子”,甚至把较好文学内容改编的书段传授给艺人们,形成“俗”与“雅”的文化碰撞。艺人们在这较高的艺术生态环境中,也努力地提升着自身的素质和技艺,无论在着装还是演唱,是唱腔或是表演,都不断地金雕细琢,逐渐形成和完善着自我个性特征,出现了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金万昌、董桂枝、乔清秀风格迥异的鼓曲流派,也造就了了张寿辰、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各具特色的相声大师,虽亦土俗,但已嬗变为与天津地域相融的说唱文化。解放后,曲艺事业蓬勃发展,曲艺艺术更加提高,大师云集,流派众多,天津的“园子”已达109家。1956年公私合营后,减缩为70家。曾几时,听曲艺是天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天津人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市内六个行政区,每个都有十多家曲艺“园子”,每家“园子”几乎一年365天都在演出曲艺,有的“园子”甚至一天演出两场。在老城厢,“园子”距居民住地咫尺之遥,看演出、听曲艺十分便利。而繁华商贸街区,更有数家“园子”相临。人们在饭后茶余,休假或友朋相聚便会到“园子”听曲艺,“园子”的功能,除了赏鉴唱曲、取乐娱悦外,也成为了休闲之处所,叙旧谈天之地。即此,曲艺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达到2千多人,仅河南坠子曲种家族式的演员就有六、七十人。“园子”作为曲艺演出所在,促就了天津曲艺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与生存空间。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上述书场、茶社等“园子”全部停业、关闭。⑥鉴于曲艺表演场所“园子”的消失,带来了曲艺营生的消散、减弱,曲艺文化也随之步入低谷。自那时起某些曲艺曲种已显现衰败之兆,但无人问津,逐步走向灭绝,时至今日若多曲种都已不复存在了。“文革”以后,文艺开始复苏。期间,能够上演曲艺说唱的“园子”也整修开业,数量虽不如往昔,但天津百姓终有了能够观赏曲艺演唱的场所,多年的嗜愿得以实现,一时间各类曲艺形式,曲艺老艺术家,传统曲目等都现于“园子”的舞台之上,推陈出新与新编创作并驾同行,为曲艺演出市场增添了后劲,使曲艺艺术在七、八十年代又迎来繁荣、发展的高峰。天津民间曾有句俗话:吃“三绝”听曲艺,天津人的乐事。对听曲艺又言之: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就是说听评书要听以前没有通过的;听戏曲一定要听已经熟悉的;而曲艺是永远听不腻的,此话道破了天津人对曲艺的嗜好程度。尽管如此,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听客,对曲艺演出场所“园子”和“园子”内的曲艺演员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天津观众懂曲艺、爱曲艺,并熟知每个曲艺曲种的特点、演员特点、流派特点,也熟悉各家园子演出阵容,甚至每个演员在什么时间段上场演唱都了如指掌,常常会按照所喜欢的曲种或演员出场时间进“园子”,专为某而来,听后即席离开,这也是天津观众听赏曲艺的个性。所以说天津“园子”中的观众,对演员演唱的水准十分“挑剔”,近乎“苛刻”。也许正是因为天津观众的“挑剔”、“苛刻”才使天津的曲艺个性突出,流派众多。在七、八十年代,曲艺演出也曾出现过象今日球迷看踢足球一样的盛况,有无数的曲艺迷、票友。“园子”中的他们随着台上的演唱哼唱着、喝喊着、叫好着,每当演员唱出高腔或乐队伴奏拉(奏)出技巧性的音乐,这时,台下的他们就会高喊其名姓,以示鼓励和表扬,这又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说现代曲艺能够成为天津地域的个性文化,那么“园子”就是展示曲艺、构建曲艺文化的平台,并且作为曲艺观众推动曲艺发展、提升个性学说即“流派”的桥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到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元的文化格局,外来艺术的浸入与新兴科技文化的兴起,古老的传统曲艺受到巨大的冲击,对天津曲艺生存与发展影响之大的演出场所“园子”开始萎缩,大部份“园子”改建他用,或拆迁移为平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曾经做过调查,当时天津市的曲艺演出场所约有25个,其多数所属国有资产。名为:劳动剧场、长虹曲艺厅、燕乐剧场、中化曲苑、群星剧院、长寿园、名流茶馆、梦萦园、和平区工人俱乐部、燕粤酒店演出厅、中国大戏院、延安影剧院、工人剧场、八一礼堂、人民剧场、河东礼堂、民主剧院、二轻剧院、长城影剧院、南开花园老年活动中心、城厢礼堂、民族文化宫、大伙巷文化站、鸟市曲艺厅、大胡同居民文化站、北方茶楼,其中包括文革后新整修或改建的“园子”。从上述“园子”的名列不难看出,中大型“园子”(剧场)占半数以上,而它们都是兼顾演出曲艺节目的。今年初,笔者又做了一次全方位调查,天津现存曲艺“园子”(书馆、茶社)不足10余处,分布在离居民住区较远的商贸街区内。仅仅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几乎上世纪末的所有中大型“园子”(剧场)都已经不复存在,有一些小型“园子”如长寿园、北方茶楼以及一些文化馆、站也随之消失。只可喜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小型私家曲艺茶园或私人承包的曲艺演艺场所,但主要是以相声、小品演出为主,曲艺鼓曲的演出极有限。据调研反馈,“园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拆迁和没有曲艺观众。对于天津地域下的曲艺观众及其现状分析,本人曾专题撰文阐述, 08年刊于《艺术百家》,这里不再赘言。曲艺既然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必然要有适宜它的艺术生态环境、生存空间及其生存价值,三者缺失,必然消亡。曲艺的艺术生态环境是包括曲艺观众在内的诸多方面要素构成,有无形的,也有人为的。形成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非一朝一夕功力所能够达到,它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培养与构建,乃至各方各界的共同协力,而曲艺的艺术生存空间则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建立的。艺术生态环境与生存空间是曲艺生存、发展的根本,如果它们得以改善,必将促进曲艺自身的变革与提升,朝着适应21世纪观众的听赏需求迈进,历史从现代曲艺生成的那一时起,就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在天津曲艺的生存价值方面,本人以为不仅在于她是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需要“保护”她,以免“断子绝孙”。而其本身的民俗性、移民文化性及其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她无可厚非的生存价值。曲艺对于天津的地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与贡献,我们在讨论其生存空间的同时,不可忽视曲艺文化在形成产业后,对经济带来的作用与影响。就天津曲艺文化产业而言,笔者以为与之密切相关的曲艺生存空间――“园子”极为重要,亟待广泛开发和建立,倘若曲艺生存空间的不在,又何谈曲艺文化及文化产业。当下全国的曲艺都处于失衡的状态,天津也不例外,但天津人对曲艺艺术的深厚情结仍然难以割舍。根据长时间的追踪调研反馈,天津依然有广大的热爱曲艺的群体,年龄段不一,他们不仅对相声喜欢,而且对评书、鼓曲都有极为强烈的嗜好。一些“铁杆”曲艺迷仍每日不疲、“跋山涉水”去市内繁华街区里的“园子”听曲艺,成就了如“名流茶馆”、“谦祥益”等特色茶园的名望,为天津繁华街区的一景。然而,更多的曲艺听众无法享受走出家门既可以便利地听赏曲艺的条件,其原因是城市改造后,大多数新开发居住区没有表演曲艺的“园子”,无从去听,而现存“园子”途距甚远,所以听曲艺的嗜好被“剥夺”了。天津有近一千二百余万人口,城镇居民约占30%。而承担曲艺演出的生存空间――“园子”仅有10余家,且都地处老城区或繁华地段,“园子”数量的悬殊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这样的比例都无法使曲艺得以生存,更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我们试想,如果把曲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利用,如此以来,曲艺既能够自然地得以保护、延传,又可作为区域常态文化的一大亮点。所以,天津曲艺的生存、发展必然要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而不仅仅是“保护”,这点值得我们思考。天津曲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的积淀,从其产生、发展到兴盛都与天津人热诚质朴的性格、地域文化特征、嗜爱民间文化艺术分不开。然而,源为民间草根的曲艺,自身充满“俗”的文化特征,去掉民间性,让她脱“俗”,就失去她原有的生存价值与意义。对曲艺文化而言,实施有效的保护是一方面,加强其文化生态环境、生存空间是另一方,两者都很重要。锁阁高至,或隔窗观物,也只能是古董,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是极有限的。愿天津曲艺文化在其固有的生存空间――“园子”中茁壮发展。
      
       ① 倪钟之著《中国曲艺史》,第14页。
       ② “园子”:曲艺演出场所。这里是对茶馆、茶园、书场、小剧场等场所的总称。见《天津文化艺术志》,第334页。
       ③ 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天津市文化局编《天津文化艺术志》,第334-347页。
       ④ 《天津曲艺音乐》,第11-12页。
       ⑤ 同③。
       ⑥ 同③。

    相关热词搜索: 天津 园子 曲艺 生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