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力量形态探论

    时间:2020-12-17 11:4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这三种力量形态,能够科学认识其真理性、价值性及艺术性。具体来讲:通过科学理论之真、理想信念之真、核心价值之真、优秀文化之真突显“真”的感悟力;通过淬炼人民情怀、滋养善意感念、厚植人文化育彰显“善”的感召力;通过展现内容美、体现人格美、呈现情境美、表现方法美凸显“美”的感染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真的感悟力;善的感召力;美的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1-0111-0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力量形态研究”(XJK19BDY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洁(1990-),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探析真善美的力量形态,侧重真的感悟力、善的感召力、美的感染力:真的感悟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的体现,是善的感召力和美的感染力的科学基础,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善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的表现,是真的感悟力和美的感染力的价值指向,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美的感染力是真的感悟力和善的感召力的艺术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悟力

    真即指称真实、真知、真情、真理等,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顽强生命力的力量源泉,主要表现为以科学理论、理想信念、核心价值和优秀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形态要素。

    (一)科学理论之真

    科学理论是对经验现象和客观事实进行的科学解释和系统阐释,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我们所说的科学理论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其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结构体系、深刻的思想理论、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科学的实践指南,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科学理论,通过内容上凸显真理性,形式上昭显逻辑性,发展上突显时代性,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悟力。

    1内容上凸显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揭示了人类的发展规律,为人类了解自身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为人类争取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之基、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之魂的真力量。

    2形式上昭显逻辑性。逻辑性是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信仰的内在统一性,体现为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探求真知的科学方法和把握未来的科学信仰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3发展上突显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以其共时态和历时态的理论形态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其共时态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说,具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品格,这一鲜明特点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立足现实问题,聚焦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历时态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保持持久的战斗力,并非其能穷尽一切真理,而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这里“发展着的理论”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理想信念之真

    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3]415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理想信念真的感悟力,引导受教育者保持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信念的忠贞不渝、对信仰的终生恪守,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真诚信仰、坚守政治本色。

    1坚持不忘初心。所谓初心,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即指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于个人而言,不忘初心才能明确立身之本、明了生命意义;于民族、国家而言,不忘初心才能达成远大理想、实现崇高追求。习近平反复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4]强调不忘初心是不忘本来的精髓要义,更是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不忘初心不能脱离现实的人、社会和时代,必须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体现人的意愿,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只有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高昂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才能不渝赤心、不移信心、不失雄心。

    2坚定真诚信仰。信仰是人内心恪守的精神高地,融入灵魂的血脉基因,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发展的渴望、自我超越的追求相依相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5],理想信念生发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宗旨和目标相互结合,立场和信仰紧密相连,对宗旨的恪守和对理想的追求相生相长。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不能坐而论道,而是内蕴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驱动力,体现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本质上是对人的思想启发和引导,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科学的知识结构深化人的思想认识。通过“知”的浸润、“情”的体验、“意”的恪守、“信”的坚持实现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

    3坚守政治本色。政治本色是把党的信仰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赤子情怀,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体现了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的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政治生命的基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品格风范和价值追求。政治本色源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淬炼了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等本质内涵,凝聚了意志、催生了行动,坚守政治本色是我们一切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并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

    (三)核心价值之真

    核心价值凝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长期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社会之大德,也是公民、个人之小德,在社会发展导向上具有灵魂作用。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社会实践诉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体现在价值观念上社会全体成员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家、社会、公民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为国家塑形、为社会定格、为公民赋值的真的力量。

    1为国家塑形。国家形象体现为一个国家自身物质力量、精神文化、制度要素等勾勒出来的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确立了当代中国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现代国家的鲜明标志。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个方面体现了对国家形象的物质性塑造、文化性塑造、制度性塑造和实践性塑造,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

    2为社会定格。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人们不仅要从诸多价值目标中进行选择,还要对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加以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时代特征和人民诉求出发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诉求,关联社会形态、社会风气和社会管理,指明了社会建设的本质内涵、目标模式和原则要求,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引导人们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价值标准。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如春日暖阳普照大地、洒向每一个角落,社会活力便会竞相迸发,内生动力不断涌流,为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一价值诉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激发社会内在动力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的有效路径。

    3为公民赋值。公民品格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支撑,在教化和养成的过程中更需要有崇高的价值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个人修养的精髓要义,拓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为人完善德性、提升心智和体悟人生意义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人日用而不觉,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培养人的道德意识、优化人的精神品格、提高人的行为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血液贯通整个生命系统一般,它的形成、传递、实践是三个层面交融互动的结果,渗透各个层面。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3]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主义精神精华和普遍原则的现实镜像,内蕴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经世致用和理想超越的整合、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的贯通,以其科学性依据、合理性条件、生命力源泉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真的力量。

    (四)优秀文化之真

    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既延续了薪火相传的血脉基因,又激扬了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强调:“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6]发挥优秀文化真的感悟力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还要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成果。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发展优秀文化,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立稳脚跟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融汇吸纳各家思想精华而成的思想体系,蕴含丰富的哲理智慧、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当今优秀文化,并深植人心。

    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质的文化形态,深化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浇铸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文化,是流动在民族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里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蕴含先进的政治观点、科学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格、严明的纪律意识和崇高的审美追求,为发展优秀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红色革命文化凝聚了理想、追求、责任、道德等力量,为发展优秀文化的实践土壤供给源源不断的养分,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为发展优秀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在多样化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激荡中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当今优秀文化的主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种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高扬当代中国思想精神的旗帜,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作为一种精神纽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情感认同、促进人的全面發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发展优秀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规范和保障优秀文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外来文化是优秀文化的有益借鉴。在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外来文化有利于文化生态的建设,对优秀文化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吸收外来文化就是要吸收那些合理的、精华的内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交锋融合,在竞争博弈中批驳辨识,使之成为优秀文化的有益滋养。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成优秀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时也要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等其他一切文化成果来丰富优秀文化,使优秀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凝聚社会共同理想的有机力量,创新化人育人的生动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召力

    善即指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和利益的满足,突出良好、积极的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善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和传播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效用。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召力,蕴含以人民情怀、善意感念、人文化育为主要内容的要素构成。

    (一)淬炼人民情怀

    人民情怀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亲民、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理念。人民情怀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超越血缘亲情的赤诚情感和美好情愫,内蕴对人民的敬爱之情、怜爱之情、友爱之情,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

    1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对人民的敬爱之情。人民群众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科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一切智慧和创造的源泉,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对人民的崇高敬意,始终以恭敬、诚恳的态度“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3]27,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无穷智慧、获取巨大力量。

    2从人民的艰辛疾苦中生发对人民的怜爱之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中,人民群众被以往的一切剥削阶级当作榨取物质财富的机器和实现统治的工具,遭受封建枷锁的桎梏、经受西方列强的欺辱、蒙受亡国灭种的危难,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感人民之疾苦,以侠骨柔肠怜民情、赤胆铁肩担道义,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不展露对人民的拳拳怜爱之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受教育者关心人民利益、关注人民情绪、关怀人民疾苦,生发对人民的怜爱之情。

    3从与人民同甘共苦中激发对人民的友爱之情。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在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战争年代,在外有敌军围追堵截、封锁扼杀,内有战伤病痛、缺资少粮,加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严峻形势下,人民群众以“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的牺牲精神和我们党共同应对中国革命面临的危机,才使中国革命绝境重生、夹缝突围,并将革命的红色火种遍洒全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受教育者从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中激发对人民的友爱之情,涵养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滋养善意感念

    善意感念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会、感受到的真切关怀、真情关爱和真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塑造灵魂、振奋精神的实践活动,滋养善意感念发挥着润泽心灵、涵养德性、引导懿行的感召力。

    1润泽心灵。善意感念蕴含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基于人类自然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体现在教育者践行教育理念、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生发出对学生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纯真、质朴的情感,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等等情感的传播,润泽心灵,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

    2涵养德性。德性即道德品性,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渐进、有序、漫长的过程,渗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充满人文关怀和引导培育的关爱,为受教育者德行养成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滋养。习近平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8]强调教育者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真诚、真心、真情感染受教育者,滋养受教育者内心,构筑起良好的情感基础,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关爱之心植根受教育者的内心土壤,生长出美好德性的参天大树。

    3引导懿行。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相统一的外部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目的,懿行即善行,引导懿行即通过行为引导,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于心,并表现出积极、正面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知启人,又要运用“行胜于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艺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和教育者良好行为的示范作用。高尚的情操作为具有强大自我激励和相互感染的力量,对引导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和强化作用,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吸引、感染、激励受教育者。

    (三)厚植人文化育

    人文化育既是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品质,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应把教化、感化人广泛渗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浸润心扉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發挥善的力量,须厚植人文化育彰显感召力,体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塑造力。

    (三)呈现情境美

    情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构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良好的情境是一种广泛而无声的教育力量,给人无声却有力的启发和激励,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融合了精神氛围和现实条件,促进“情”“境”“理”的有效结合,蕴含丰富的内容,不仅有简单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再是固定的物质环境,而是包含流动性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真实的现实社会,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现实社会以社会环境、精神世界、网络空间为延伸,社会环境、精神世界、网络空间以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现实社会为依托,使受教育者的生存发展环境、社会交往环境、精神生活世界、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叠加,实现“情”“境”“理”的有效统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染力。

    1营造三维立体情境。以家庭情境为基础,通过血缘亲情的感化激励、淳厚家风的濡染涵化、家庭成员的品德浸润和生活经验的熏陶体悟,营造德润人心的家风。以学校情境为核心,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特点,发挥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育人作用,建立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平等沟通、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以社会环境为辐射,既包括客观物质环境,又蕴含主观精神氛围,通过社会制度、管理、环境等有形因素和社会风气、舆论、价值观念等无形因素渗透进受教育者的生活。

    2营造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虚实互补的教育情境。以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延伸、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发掘网络力量,并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形成支撑和倒逼效应。

    3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氛围。通过切身体验、音像兼备、圖文并茂、动静结合、虚实相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内而外的转变。但是不局限于此,还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网络空间渗透、延展。

    (四)表现方法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素来注重寓教于乐。方法美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巧妙而富有创造的运用,具有个性色彩、愉悦品味、审美价值和创造特征,体现了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呈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和价值内化的逻辑,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构成要素的功能,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产生最大合力。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直观,达到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思想、引导人的实践的目的。

    方法美注重理论的逻辑诠释、事实的说服论证、形象的感化熏陶、实践的历练升华,通过拓展教育资源,发掘多种教育方法、途径,糅合认知、情感、行为,构建多维方法体系。突破单一性、固定化的方法模式,发展形成虚实结合、主客互动、软硬一体、情理交融、明暗相间和内外关联的多元方法,表现一个综合、全面的方法体系,使受教育者感受理论的逻辑美、现实的感性美、情感的柔和美、意志的刚韧美,进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自觉体悟、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使理论逐渐转化为信念,升华为信仰。

    方法美不仅体现为方法体系内部各种方法的完善升级和优化组合,还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一是注重针对性。既要契合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兼顾不同受教育者个性特点和教育目标达成的同构性;又要针对受教育者具体的思想问题进行具体的引导教育,唤起个体发展与教育目标达成之间的和谐美感。二是突出层次性。受教育者因其性格、年龄、家庭、素养等差异在思想结构上呈现为层次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在思想发展上又呈现为阶段性。教育方法必须立足不同层次和阶段,掌握不同特点和规律,深入浅出、层层展开、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三是把握多样性。随着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受教育者对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理解和认识呈现多样化,教育方法要注重形式多样性与意识形态一元性之间的和谐融洽,凸显方法层次多样性和价值导向一元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 2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58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7.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1031.

    [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2).

    [9]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 254-264.

    [10]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 117.

    【责任编辑:张晓妍】

    相关热词搜索: 真善美 思想政治教育 形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