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风貌类视听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创作启示

    时间:2021-01-12 04:46: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从<中国>到中国》是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社会风貌的系列纪录片,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对该片的分析,本文得出风貌类视听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选题建立国际视野、内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叙事树立受众观这三点创作启示。

    【关键词】风貌类  视听作品  跨文化传播  叙事技巧

    《从<中国>到中国》是2019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它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的发展变化,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貌。该片播放前几乎零宣发,但是播出后经过网络上的自动发酵收获了很大反响,豆瓣评分达到8.1分。

    风貌类视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某一地区、某一组织、某一行业基本面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建设成就。①《从<中国>到中国》既有对自然风貌、风情民俗的记录呈现,也有对社会变迁建设成就的记录展示,可谓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典型代表,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于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②因此在作品创作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发现《从<中国>到中国》与国内以往的社会风貌纪录片有很大不同,避免了认知因素造成的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对于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创作带来一些启示意义,下面将从选题、内容、叙事三个层面对该片进行分析。

    一、选题建立国际视野

    选题是风貌类视听作品拍摄和制作的前提,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受众的观看意愿。在“中国威胁论”背景下,中国自己拍摄的作品非常容易被打上意识形态标签,引发他国受众主观上的拒绝。因此风貌类视听作品在选题时需要建立国际视野,寻求世界范围内人们广泛关注、具有普遍意义、容易引起共鸣的选题。

    《从<中国>到中国》中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位纪录片大师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愚公移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上海新风》为线索,邀请了四位与影片相关的国际友人,在当今的中国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旅行,重新看看40年前出现在影片中的人和地。这四部纪录片第一次将中国呈现给世界各国,也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他国友人的影像记录、现场叙述,能够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也能增强影片内容的真实度。

    《从<中国>到中国》的片名主观地表达出该作品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其国际视野。这四部纪录片由于手法过于真实、冷静,遭到了当时国人的漠视甚至反感。主流媒体在40年后制作国家形象纪录片时主动选择这些影片进行再创作,本身就体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持有一种开放、平等、包容的态度。片名中的《中国》指的是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该片在当时的中国受到了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批判,并被列为禁片长达30年,直至2004年才在中国放映,但是今天却能够在中国国家媒体上播放。在第一集《寻找<中国>》中,40年前出现在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欧阳娟娟,在40年后的镜头前说出自己的看法:“他是来中国拍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但是也用不着大批判吧?”旧事重提是一种勇气,纠正错误是一种格局,这种态度无疑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二、内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要实现中国视听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就要用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呈现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其中的衔接点就是寻找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内容,以唤起他国受众的认同。

    《从<中国>到中国》成功将中国40年发展放置到世界视野内,表明中国是与其他国家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共同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在第二集《又见愚公》中,斯坦尼斯拉斯在了解并目睹了大庆油田的发展历程后,将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飞速建设与法国战后的“光辉30年”进行了对比。二战结束时,各国遍地苍夷百废待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相似的时代背景;法国是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帮助,中国是依靠自己国家的人民,这是国家之间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集中对大鱼岛的叙述重点则放在了1970年成立“三八”号船上,这是一艘完全由女船员驾驶的渔船。当时由于劳动力不足,女性喊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承担起了传统上由男性从事的工作,斯坦尼斯拉斯将其与欧洲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女性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更容易让他国受众理解,引起共鸣。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因此艺术也是促进国际沟通的重要形式。如果说第二、三集《又见愚公》(上下)中对面人、京剧、杂技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的叙述重点是国家内部的传承,那么第四集《中国有知音》中关于小提琴和马头琴的叙述重点就是国际之间的交流。当斯坦尼斯拉斯在马头琴学校用钢琴演奏犹太音乐时,齐·宝力高坐在蒙古毡房中说:“我们的关系不是钱和利益的关系,是朋友,更主要的是艺术。”以小见大,在这个校园的小场景中讲述的是不同国家间的艺术交流。

    三、叙事树立受众观

    叙事策略和技巧,对于风貌类视听作品传播意义重大,巧妙的叙事甚至能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文本误读。③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叙事重点在于吸引观众的观影欲望和兴趣,合理安排大量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保证观众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了降低文化冲突,与他国受众建立分享意义和产生共鸣的渠道十分重要。笔者将从叙事语法和叙事角度两个方面对《从<中国>到中国》进行讨论。

    (一)叙事语法

    叙事语法,是研究叙事要素以何種方式、何种技巧进行组合,系统地说明故事内在普遍的规则与程序,是一套结构模式。④因此,叙事语法的核心是作品的结构,而不是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故事的三大要素。

    人物作为故事的基本构件,故事中没有脱离人物的纯粹时间,人物对整个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到中国》中的人物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四名外国友人,他们将4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串联在一起;其二是外国友人所看到的中国人,这些人被记录在40年前的珍贵影像中,是中国这40年巨大变化的亲历者。但是这些人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普通人,能广泛地代表中国人这个群体。一方面,由外国友人和中国普通人作为叙事主体表明这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宣传片,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他国受众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能够打动观众的往往不是英雄的人,而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将中国普通人作为叙事主体更容易让他国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人物的活动一定是在环境下进行的,环境是作品表现意义和主题的重要元素。《从<中国>到中国》中着重刻画了不同时间下的同一空间,也包括空间中的人,直观表现出40年间发生的变化。导演寻找到了40年前影片的拍摄地,从同一角度拍摄了现在的画面,用画面的转换塑造出了两个时空,两个时空下的人做着同样的活动,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互动感。将空间作为恒量,时间作为变量,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40年间的变与不变。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让观众自己感受到这种不变的力量在中国称为“精神”,显然要比直接告诉观众“什么是中国精神”要生动、可信、易接受得多。因此风貌类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适当的留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节是人物和环境的支撑点。从叙事学的角度讲,情节可以视为视听作品文本叙事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叙事主题为了表达某种叙事意图,围绕某一或某几个叙事主题,试图达到某个叙事目的而建构的话语。⑤《从<中国>到中国》共5集,每集之间相互独立,每一集的叙事都是由一個问题统领的。第一集《寻找<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还记得《中国》吗?”围绕这个问题,意大利记者老高重走了40年前拍摄的路线,问路上的行人、问当年被拍摄的人,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推进影片的发展。第二集《又见愚公》中斯坦尼斯拉斯提出的问题是“这40年,中国、中国人有哪些变了,有哪些没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斯坦尼斯拉斯回到了伊文思夫妇40年前拍摄的地方,找到了“在巨大的变迁中,有某种不变的力量”的答案。这种由问题引入的方式,更契合西方文化中的问题导向思维模式,更容易将自己带入人物,通过影片内容抽丝剥茧地得出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

    (二)叙事视角

    叙事角度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⑥新闻叙事角度体现了叙事者和所叙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笔者将采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提出的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析。

    《从<中国>到中国》中运用了内焦点和外焦点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内焦点叙事属于限制性视角,能够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影片以四位外国友人作为故事的主导参与者,在影片中讲述经历、寻找故事的人都是四位外国友人(翻译只是起到语言沟通辅助作用,不会在其中掺杂主观情感)。外焦点叙事又称观察视角,仅记录事情的表象,不追溯历史背景,不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影片中会以全景视角完整记录四位外国友人与中国人互动的过程,包括他们之间的语言、动作的交流,也囊括了他们所处的环境空间。这种限制性视角与观察视角结合的手法,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容易让观众将自己带入到影片主人公,仿佛自己亲历现场而不是被强制观看了一部宣传片。

    在第一集《寻找<中国>》中,在老高寻找“大菜园”的路途中询问路人的过程采用了内焦点叙事视角,着重记录了路人看到外国人老高,以及被问是否看过《中国》时的面部表情等反应。但是在老高找到出现在《中国》中的马雍喜之后,在两个人聊天的过程中采用了外焦点叙事视角。根据两个人聊天的内容,切换两个人的特写镜头,当马雍喜说“人在变,山也在变,水也在变”,老高回应“历史就是这样,都改变了”。在这之后,画面停留在两个人紧握的双手一个特写很长时间,这个镜头引人深思,由于没有配解说词,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多情感涌动的空间。若此处选用全知视角,并搭配一段烘托两国人民友谊的解说词,他国受众可能会对作品的真实可信性提出质疑,故风貌类视听作品从跨文化传播的受众角度考虑,应该尽可能减少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叙述。

    四、结语

    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综合实力的竞争。风貌类视听作品是展现国家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仅仅引起国人的共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得到世界其他文化受众的认可,其中第一步就是消除抵制心理,愿意观看中国的作品。在创作风貌类视听作品时要掌握他我文化知识,用第三只眼睛的视角审视他我文化,求同存异,在展示共性的同时凸显个性。

    注释:

    ①姚瑶.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以BBC《中国新年》为例[J].视听,2019(12):46-48.

    ②同心.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4.

    ③翟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④王静.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语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

    ⑤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9.

    ⑥[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3-114.

    参考文献:

    [1]周振华.视听语言[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蔚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

    相关热词搜索: 风貌 启示 跨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