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演讲稿 > 正文

    党课讲稿---重温党的历史,铭记责任担当,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时间:2021-10-06 09:35: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同志们:

    今天由我为大家讲党史专题党课,党课的题目是《重温党的历史铭记责任担当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再创辉煌》,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一起通过几个大事件来重温一下我们党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我从三个关键词来讲,第一个是“红船”。谈到红船,我想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贺词中的一段话印象十分深刻,总书记这样讲到,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条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反对外国的侵略和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渴望摆脱现状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为此进行过各种努力。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都接连梦碎,以失败告终。就在中国人苦苦探索,甚至陷入迷茫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我们看到的新的希望,正如毛主席所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要求,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宣告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但是由于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7月30日,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被迫中止,在与会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提议下,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继续中共一大的最后议程。短短的半天时间,会议完成了我们党历史上三个第一,那就是:表决通过了我们党第一个纲领,我们党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决议选举产生了我们党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叫中央局,最后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所以说,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来到上海和嘉兴,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的红船,并在嘉兴南湖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尽管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历史就这样将中国共产党与嘉兴南湖的这艘小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艘小船就有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叫“红船”。

    第二个关键词“红船精神”。说到“红船精神”,我们可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6月21日在光明日报的一篇署名文章叫《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在这篇文章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将“红船精神”科学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那么今天怎么来理解“红船精神”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呢?咱们先看第一句话,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中国先进分子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接受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硕果。此后我们党相继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党的理论也在不断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到我们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正是在不断理论创新过程中推进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党的百年历史首先就是一部理论创造史,我们说共产党为什么能,那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地调整革命的航向,引领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再看第二句话,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坚定理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百折不挠,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指出,信仰、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我们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百年前,五十八名早期共产党人,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走到了一起,甘愿牺牲一切,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也是因为对信仰的执着。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内心强大的信仰,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说共产党为什么能,靠的就是这一份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无往而不胜。那我们再看第三句话,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它来自于对党的性质、立场和宗旨的自觉,立党为公是我们党的性质,忠诚为民就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严格按照《共产党宣言》创立起来这个政党,《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了少数人的运动,而我们的运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党的一大纲领将党的名称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说到这里大家谁知道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是谁提出的?对,蔡和森。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问题,实际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当然是靠的自身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就是靠的人民群众的支持,靠的就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因为有这个崇高的境界,所以共产党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团队,这就是共产党成功的秘诀。毛主席在古田会议上就曾经深情地总结到,共产党要成功,第一靠团结,第二需要总结,那这个团结的背后是什么?那就是共产党人的这份境界、无私的奉献,所以共产党才能团结,因为团结,所以造就了伟大的团队,也因为这个伟大的团队带领着中国人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又是一部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史、自我建设史,共产党为什么能,靠的就是这一种境界,赢得民心、赢得历史、赢得时代。

    下面跟大家分享第三个关键词:实践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兴南湖这个重要讲话当中,曾深刻地指出“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他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并提出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建党时期的共产党相比较,无论是时代特征、时代主题,还是我们党的身份、党的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党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建党时期的这一份初衷,这就是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追求,这一份初衷那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复兴。今天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就是历史经过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演绎之后,留给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所以我们谈“红船精神”,就是结合我们今天的共产党所承载的这个伟大使命去加以认识,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做到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昭示的就我们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做到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的脊梁,始终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之源。在新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始终秉承“红船精神”所蕴含的真理、信仰和人格的力量,把我们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还要做到命运与共,在嘉兴南湖的红,我们党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指出,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自创建伊始就高度重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亿万中国人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次南湖行,一生红船情,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要把每个人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成一个共同的追求,使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凝心聚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八七会议

    去过武汉的同志们有没有到八七会议的会址?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是1920年英国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的一部分。馆舍共三层,由基本陈列展厅、辅助陈列室、临时展厅、复原会场和办公用房构成。八七会议会址作为记录“八七会议”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下面咱们讲讲为什么说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1927年,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席卷全国,遭到沉重打击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内一切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革命运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召开紧急秘密会议,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会址,正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一次伟大的转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所有会议中,八七会议是唯一一次在历史转折的危机关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时间,挽救党、挽救革命的重要会议。会上,李震瀛、陆沉、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发言,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恢复原貌并建立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会址保存完好,1976年和1982年依原貌两次进行修缮。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由于八七会议在中共党史中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纪念馆入选全国20个“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现在的纪念馆里设有触摸视频、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墙面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个纪念馆已成为研究宣传八七会议的中心,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课堂。

    三、长征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路线开始在党内蔓延,才导致了战略转移,被迫长征。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踏上千难万险、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长征途中,英雄的中央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一路前行。他们血战湘江,抢占遵义,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过大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驻陕甘苏区吴起镇,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红二、红六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9日、10月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战胜了长征中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达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统一和革命大团结,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终结束,相信大家都听过红军长征中的不少感人故事。

    长征过程中有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那就是遵义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是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是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四是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五是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绝大部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之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开始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到今天,是一代代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如何更好地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全力锻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必须始终坚守人民至上、为民服务的情怀,必须不断增强居安思危、开拓创新的意识。

    多年来,供销人一直在追寻红色足迹,积蓄奋斗力量,走在三农工作一线,践行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最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反映早期初期供销社人为民服务的影片叫《红色背篓》,同志们可以去搜索看一下。《红色背篓》是1965年上映的剧情片,由史大千执导,黄钟、李雨农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华北某山区,县供销社的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王福山,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区建设,回到自己的家乡红山店当营业员的故事,影片里有一些反映为民着想、诚信经营的小情节。当王福山看到农民杨田下山替社员们购物时,觉得应该方便群众把货送上山。但是他的想法却遭到孙会计的反对,马经理也不大赞成。王福山毫不气馁,在公社党委书记的支持下,他翻山越岭,背背篓上山送货,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卖货时,他又遇到了县供销社党委书记李健民。李书记与王福山一起下山时,对他说起当地几句民谣:买难卖难行路难,称盐灌油得上山。去时不见日,回来星满天……并说“你今天把货送上山,也就是把党对群众的关怀送上了山”,“别小看这小小的背篓,可解决大问题啦!”李书记的话,使王福山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不久,供销社出现了究竟按什么原则送货的问题?是按孙会计和马经理只从利润考虑,主张送利润高的货,还是送当地群众急需的煤油、盐等利润少的商品?于是,王福山与马经理、孙会计之间产生矛盾。王福山带着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主席的教导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便说服了马经理和孙会计,并感动了原来不安心从事营业员工作的小张,也决心上山送货。王福山与小张在上山途中,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他们不仅送货上山,而且也关心生产队的生产,做到商业为生产服务。当他们发现核桃树长了毛毛虫,就连夜取送农药。王福山还注意生产队的副业生产,不仅建议他们开辟荆梢基地,而且还为他们联系荆梢的销路。荆梢有了销路,孙会计又与其他单位去争营业额,他先考虑的不是为生产服务,而是成绩属于谁?对此问题,王福山与孙会计又产生了争论,而马经理的态度不明朗。李书记看到马经理的思想问题,建议他一起上山送货,以改变他的思想。马经理上山后,听到群众对上山送货的称赞,看到王福山组织社员开展副业生产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教育。后来,马经理和孙会计在李书记的教育和帮助下,以及王福山行动的感召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转变了经营思想。

    供销合作社几乎是与新中国同时成立的,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历史,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创业时期,又经历了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又从全民所有制恢复到集体所有制的合分变革阶段;也经历了由恢复“三性”到提出“五突破”和“六发展”的艰难探索岁月,还经历了由连年亏损陷入严重生存危机的困惑徘徊时期;进入新世纪,供销合作社在大力实施“四项改造”、实现扭亏增盈的基础上,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供销合作社什么时候高举为农服务大旗,坚定不移地践行为农服务的宗旨,供销合作事业就会得到振兴和发展;什么时候脱离“三农”,背离宗旨,供销合作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就会动摇,发展就会受挫。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深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供销合作社发展才有根基。为此,无论何时何地,供销合作社都必须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一切工作,实现供销社的发展和壮大。

    我的党课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讲稿 再创 担当 铭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