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评价:磷硅酸锶

    时间:2019-01-10 04:33: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比较磷32胶体和锶90敷贴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的效果。方法: 318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单纯锶90敷贴治疗227例,单纯磷32胶体内注射治疗40例,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51例。结果: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1次治疗治愈率为51.0%,2次治疗总治愈率为70.6%,3次治疗总治愈率为88.2%,均明显高于单独磷32胶体治疗或锶90敷贴治疗的治愈率。结论:磷32胶体治疗和锶90敷贴治疗都是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由于β射线本身特性(射程较短)的限制,锶90敷贴治疗对浅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而磷32胶体治疗对深部及体积较大的血管瘤效果较好,二者结合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磷32胶体;锶90敷贴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7(a)-078-03
      
      海绵状血管瘤是各类血管瘤中危害最大、治疗效果最差的一种类型,文献报道其治愈率在36%以下[1]。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激素内服疗法、手术、激光、注射硬化剂和同位素敷贴治疗等,疗效各异。现将我院分别采用锶90敷贴治疗、磷32胶体内照射法治疗和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皮下浅表部位海绵状血管瘤患儿,共318例,其中,男135例,女183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0 d,血管瘤分布于头面部、背部、上胸、四肢等部位,其中头面部多见。单纯锶90敷贴治疗227例,单纯磷32胶体内注射法40例,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51例。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家长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药物
      胶体32P-磷酸铬注射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总放射性活度为185 MBq;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由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0Sr-90Y敷贴器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效面积为20 mm×20 mm,出厂时的放射性活度为20 mCi(740 MBq)。
      1.3 治疗方法
      锶90敷贴治疗采用多次小剂量法,总剂量1 200~2 000 rad,200 rad/次,隔日1次。治疗时采用铅橡皮屏蔽保护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将90Sr-90Y敷贴器活性面对准病变处,压紧使之表面尽量贴近病变的表面,6~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3个月,根据病情进行下一疗程治疗。对治疗无效病例建议采用其他治疗办法。
      磷32胶体内注射法,用药剂量根据年龄大小及瘤体面积大小,并参考相关文献[2]确定,小于1岁按磷32胶体250 kBq/cm2加地塞米松0.3 mg介入用药,1岁以上者磷32胶体370 kBq/cm2,加地塞米松0.5 mg用药。局部消毒皮肤后,注射针头沿血管瘤基底部刺入,有无回血均可注入,并变换针头方向呈放射状注入,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整个瘤体。对于面积较大的血管瘤,可采取多点进针,保证均匀治疗。注射1次为1个疗程,3个月后可进行第2次治疗。
      综合治疗(磷32胶体+锶90敷贴)方法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先行磷32胶体+地塞米松内注射1次,对瘤体位于体表,表面粗糙不平,向外增长明显者,磷32胶体治疗1.5个月后,给予锶90敷贴治疗1个疗程,以控制瘤体往外快速扩展,然后观察2个月左右,如果瘤体明显缩小,可在锶90敷贴治疗3个月后,再进行锶90敷贴治疗,直至瘤体消失。对瘤体位置较深,表面平滑者,在磷32胶体治疗3个月后,根据瘤体大小再进行磷32胶体治疗或锶90敷贴治疗。
      1.4 疗效判断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肤色基本正常,局部可有少许痕迹;显效:血管瘤体缩小1/2以上;有效:瘤体缩小或注射前增长很快,注射后得到控制,不再增长;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管瘤未得到控制,继续增长。对进行内照射所有患者在每次治疗2~4周后复查血常规,以观察有否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0.5~8.0年。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疗效比较见表1~4,其中,磷32胶体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达到100%,而单纯锶90敷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低,仅为78%,联合治疗组的1次治疗治愈率、2次治疗总治愈率、3次治疗总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磷32胶体治疗组和单纯锶90敷贴治疗组。
      2.2 不良反应
      对单纯磷32胶体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后复查血常规,未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91例患者中,7例出现局部感染,其中4例出现在第一疗程,2例出现在第2疗程,另1例出现在第3疗程,经抗炎、局部对症治疗后治愈。
      2.3 随访观察
      全部患者经过随访,治愈患者未见复发现象,未见生长发育异常、恶变等。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但以头、面部多见,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甚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压力去除后迅速充盈,若部位较深,则皮面颜色几乎正常[3]。少数损害表面伴发草莓状血管瘤。一般出生时即出现,有持续存在和不断增大的倾向。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及继发感染破溃时,有导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大量充满血液的腔隙或囊所形成,腔壁上衬有内皮细胞层,腔隙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开,海绵状血管瘤不同于毛细血管瘤,在它的表面皮肤没有或只有极少毛细血管组织,血管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而且往往侵入深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有增长的倾向,体积可以长到很大,严重破坏邻近的周围组织,使肢体变形,甚至破坏致残,在面部引起面部畸形或毁容。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非手术疗法诸如冷冻、激光、同位素敷贴、硬化剂注射、放射疗法、铜丝留置法、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压迫疗法和皮质类固醇(口服或局部注射)治疗等,疗效各异[1]。手术切除适用于小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地说,大部分病变可以手术切除,但对范围较大,位置较深,特别是累及肌肉组织和颈面部血管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多,危险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使外科医师感到十分棘手。手术要求争取做一期全部切除,残留的血管瘤组织具有诱发凝血机制紊乱,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由于手术治疗远期复发率太高,国际上许多专家反对采用手术,目前已经很少采用[4]。选择治疗方法的原则应该是安全、有效、对患儿痛苦小、治疗方法简便、费用低、毒副作用小、美容效果良好。就所用方法而言,各家医院差别很大,掌握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敷贴治疗(β粒子外照射治疗)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种疗法治疗效果好,只对病变组织发生作用,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容易被患者接受,无任何痛苦,尤其是易被婴儿接受,操作简单,治疗方便,临床应用广泛。它属于外照射治疗的范围,其原理为皮肤血管瘤组织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比正常组织强,当病变组织接受电离辐射后,其微血管发生萎缩、闭塞等退行性改变[1]。由于β粒子电离密度大、射程短,适宜于敷贴在任何形状身体表面的病变进行照射,而不引起深部和邻近组织的损伤,故被作为敷贴治疗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放射性胶体局部间质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其疗效是通过磷32 发射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实现的。磷32的β射线能量较高,组织内射程短,注射的局部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增生的毛细血管封闭、纤维化达到治疗目的。其他脏器及组织吸收剂量极小,不会导致辐射损伤[1]。而地塞米松的加入,不仅降低了局部的放射性反应,同时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抗过敏及防止瘢痕形成等作用,并可能通过诱导血管瘤VEC(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而直接促进血管瘤消退[5]。故磷32胶体内注射加入少量地塞米松时,两种药物治疗作用互补,既增加疗效,又互相抵消不良反应,对海绵状血管瘤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7]。
      磷32胶体治疗起效时间较晚,一般在注射后20 d左右起效,血管瘤逐渐缩小,至1.0~1.5个月时疗效最为显著。磷32胶体治疗疗效可持续2~3个月,故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以3个月为合适。如治疗时间间隔过短,前次疗效显示不清,再次治疗后两次疗效叠加,极易造成放射性损伤。磷32胶体治疗的疗效与个体敏感性、血管瘤部位、放射性活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对射线敏感性越高,随年龄增大,机体对射线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治疗时需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用药量。另外,即使是同龄人,其对射线的敏感度也有很大差别,应用时可根据第一次治疗的疗效对下次治疗的用量做适当调整。颜面部及黏膜部位的血管瘤容易破溃,治疗时应注意磷32胶体的用量,使用时必须充分振摇,稀释倍数要足够,保证磷32胶体的放射性浓度不要太高,并做好护理,否则容易出现治疗反应并留下瘢痕[7]。任何部位的血管瘤,磷32胶体的用量及注射体积均不能过大或过小。用量过大,可造成破溃,过小则疗效不佳;注射液体积过小,其放射性浓度过高,疗效不均,容易造成局部破溃。体积过大,瘤体内所能容纳的液体量有限,瘤体内的放射性浓度不足,疗效也不佳。因此,放射性浓度应根据不同病例具体考虑。
      磷32胶体治疗后,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轻度肿胀、充血、瘙痒、色素沉着及干性皮炎等。这些症状轻微,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可自行消失。如红肿加重,出现水疱或者破溃,应积极处理,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磷32胶体内照射治疗疗效可靠,方法简单,副作用小,较单纯外照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较好方法。
      磷32胶体治疗和锶90敷贴治疗都是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由于β射线本身特性(射程较短)的限制,锶90敷贴治疗对浅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而磷32胶体治疗对深部及体积较大的血管瘤效果较好,二者结合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因此,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是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很好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奇亮.皮肤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全国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8-61.
      [2] 潘中允.放射性核素治疗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7-358.
      [3] 刘潜,金先庆.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4,10(6):344-346.
      [4] 李培峰,王瑜,于浩,等.皮肤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现状[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3):179-181.
      [5] 刘潜,金先庆,周德凯,等.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机理的初步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28(2):198-201.
      [6] 高志红.磷32胶体联合激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7):1038.
      [7] 刘世娟,刘翠娥,李风岐,等.32P胶体介入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7-8.
      (收稿日期:2011-04-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敷贴 海绵状 胶体 疗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