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中西方思想交融下“武松杀嫂”故事的重述与颠覆

    时间:2020-07-02 03:59: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邓紫瑶

    摘  要:香港女性作家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对传统故事“武松杀嫂”进行新编,其中主要人物前世今生的爱恋,在作者中西方思想杂糅的笔触下不断闪回和相互交错中展开。在该极具中国本土美学色彩的故事中,作者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同时建立起具有西方思想的女性个性化书写。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历史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颠覆性诠释。

    关键词:武松杀嫂;女性主义;中国传统美学

    “武松杀嫂”故事最初源于《水浒传》,明代作家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最初的改写。世人眼中,“武松杀嫂”是一个快意恩仇、恶有恶报的故事。两百年后的今天,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对“武松杀嫂”故事又一次进行改写。两者虽是一脉相承,却也是一次全新的生根繁殖,中西方思想在这个故事中的碰撞使之脱胎换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视野下的“生死恋”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戏曲,都充斥着神仙道家和佛学色彩。诗人李白笔下“素手把芙蓉,含虚蹑太清。”的游仙诗、戏曲家汤显祖曲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戏文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世俗文人对神仙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李碧华,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文坛的女性作家,虽然受到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但仍保留有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偏爱。《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一书,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奈何桥畔的故事开端

    在《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的故事开端,作者李碧华以诡谲、奇幻的笔调在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开始了故事的叙说。前世被小叔武松无情杀害后的潘金莲捂着已被挖心掏肺的胸口,一路趔趔趄趄地走在黄泉路上。奈何桥畔,孟婆催促着潘金莲饮下忘记前世的孟婆汤,心有不甘的潘金莲打翻孟婆汤,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轮回台,带着前世的记忆再一次开始了这一世的爱恨纠葛。

    与《水浒传》、《金瓶梅》中“武松杀嫂”故事平铺直叙现实生活的开端不同,李碧华拟构了一个虚幻的人间地狱,在原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加入了“奈何桥”、“孟婆”等存在于民间传说的道家元素。作为香港文学作品,以一个极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奇幻开端引领读者进入故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广大大陆读者的共鸣,也暗示着新“武松杀嫂”的不同凡响。

    (二)因果轮回的命运安排

    与《水浒传》、《金瓶梅》中“武松杀嫂”故事人物命运安排相比较,《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前者故事中武大鸠杀身亡,武松为兄报仇,亲手了结了西门庆、潘金莲的生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模型”。后者却将人物的命运结局一一进行了改写:前世被人杀害的武大因为心地善良单纯,最终得以善终;前世杀戮过多的武松在这一世,因果轮回,以命抵命;前世因偷情而被杀害的潘金莲这一世虽没丢了性命,但也因纵欲过度成了疯子;前世作恶多端的西门庆依旧逃不过命丧黄泉的结局。《水浒》中“武松杀嫂”的故事虽让人拍手称快,但还是过于悲剧化,李碧华笔下的人物命运安排却是恰到好处。

    而这种恰到好处也正是应了佛家中的“因果报应”。佛家的《涅槃经》中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李碧华将四位人物的命运安排正是遵从佛家中的“生报”,即前世积的善、做的孽,今生都会回馈在这一世。

    (三)极具中国本土神秘色彩的原因

    浓烈的道家佛教气息贯穿在整个故事中,这也是李碧华小说惯有的思路。这样鲜明的艺术风写作风格与李碧华本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1、香港文坛带来的客观影响

    八十年代,香港迎来小说创作的高潮,佳作迭出。金庸曾在《“香港文学”的民主性》中说,“香港大多数读者只喜欢两种小说:1.爱情故事为主的现代小说。2.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和古代背景的武侠小说。”由此可见,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描写男女间纠结浪漫的爱情故事的言情小说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女性作家李碧华受当时香港文坛风气的影响,以痴男怨女的爱情为主线,辅以中国传统的美学色彩,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小说创作。

    2、作者自身造成的主觀原因

    李碧华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文坛的女性作家,虽然作品繁多,但为人十分的低调,可参考资料十分有限。李碧华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在中国作家中她最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其文章便常以神话、传统、史实为背景,运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全新的表现手法去重新解剖、审视那些家喻户晓的老故事。由此可见,李碧华在一定程度上,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影响,在行文过程中,辅以神仙道教等玄幻色彩,使文章极具中国本土的神秘气息。

    二、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痴男怨女”

    不论是在施耐庵还是兰陵笑笑生的眼中,“武松杀嫂”故事中的武松一直都是个侠肝义胆的英雄,潘金莲是一个不是人伦道德的“荡妇淫妇”。使后人的一些改编也难逃人物形象过于单薄,没有脱离类型化等缺点。而在李碧华的笔下,武松和潘金莲这对人物,则打破了历史的桎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其中人物形象中隐含的西方思想更使之改头换面。

    (一)潘金莲——单玉莲

    潘金莲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施耐庵所著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后来被兰陵笑笑生移植到《金瓶梅》中,成为小说主人公。在这两部小说中,潘金莲虽然外表美艳动人, 却是一个不守妇道、不守伦理秩序兼及淫乱放荡、妒忌等多重罪孽的“坏女人”典型。但李碧华却则从女性主义角度,为其重塑主体形象:

    1、欲望的化身跃升为爱情的主体

    《水浒传》曾有这样的一段细节描写:“金莲假装脸一红,低下头来,脖颈处往下的酥胸微露,云鬟半挽,故意让武松看到,然后又端起酒杯让武松吃酒。”潘金莲毫无羞耻的向小叔子敬酒以及后文与西门庆肆无忌惮的私通等情节都体现了潘金莲这一人物的放荡和淫乱。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很多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却将一个春心萌动的痴情少女写得丝丝入扣。“单玉莲在跃进鞋厂第一次见到高大威猛的武龙(武松的转世),仍然控制不住地爱上了他,偷偷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白球鞋送给他。武龙接受了她的礼物,单玉莲幸福得心花怒放。”由此可见,这里的潘金莲是纯情而美好的,不再仅仅是情欲的渴望,而是对爱情的憧憬。

    2、懂得羞耻,知進退、有自尊的新女性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传统的文本中,潘金莲被定性为一个没有廉耻的女人。但在李碧华的文本中,潘金莲是自尊自爱的。文中因为所谓的盗窃国家财产罪,单玉莲和一批“坏分子”送到遥远的广州进行劳动改造。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些女伴开始堕落,并鼓动她也加入卖淫的行列,遭到单玉莲的坚决拒绝:“不,我不是淫妇!”单玉莲在困境中的自尊自爱,显示了她身为女性的尊严。

    这份女性的尊严还表现在她不愿意做欲望的奴隶。前世的潘金莲因为被贪婪的情欲左右,步步走向深渊。今生的单玉莲,时刻警惕着,不让自己重蹈潘金莲的覆辙,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她数次拒绝了Simon(西门庆)的召唤,决心摆脱欲望的控制,守住女性的尊严,做自己的主人。

    (二)武松——武龙

    传统经典故事“武松打虎”就将武松的形象定性为一个打虎英雄。但在李碧华的文本中,作者将武松的性格赋予了不一样的元素。使之更具有多样性、生动性。

    1、打虎英雄转变为胆小的懦夫

    在跃进鞋厂的批斗大会上,武龙面对大家的审问与逼迫,“咬咬牙,上前打了单玉莲一记耳光。为怕自己心软,出手十分的重。”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武龙变得懦弱胆小,不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打虎英雄。这样的改写,难免让人唏嘘不已,但却更加贴近现实。强势的男权社会不是无坚不摧,在他们无情的背后是自身的懦弱与自私。

    2、冷血无情的单一形象转变为内心丰富的形象

    在《金瓶梅》的一段描写中“用手去摊开他胸脯,说时迟,那时快,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冒出来……扑乞的一声,把心肝五脏生扯下来,血沥沥供养在灵前。后方,一刀割下头来,血流满地。”这是武松杀嫂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对武松杀嫂祭兄进行的详细描写,手起刀落的决绝可见武松是一个冷血、半分不知怜香惜玉的莽夫。在李碧华的文本中,武龙在杀害西门庆时,是勇猛的,这与传统文本中的武松是契合的。但是在文本的结尾,武龙濒死之际,用尽全身力气对单玉莲真心告白,此时此刻的武龙不再是冷血无情的英雄,而是一个内心柔软多情的男儿形象。

    (三)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

    在女性作家李碧华充沛着情感的笔触下,曾经面目可憎的潘金莲变身成为善良、自尊自爱的痴情女子,曾经不可一世的武松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性格情绪丰富饱满的男子形象。人物形象的大胆重塑,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并赋予崭新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这与李碧华本人浓厚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

    女性主义发端于一十九世纪中叶的欧美,指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与思想运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至现在的香港都处于资本主义阶级社会,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时时刻刻影响着香港。土生土长在香港的李碧华受到的西方解放思想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李碧华用女性主义的浪潮一洗昔日陈旧的“金科玉律”,把女性思想、女性心底的呐喊引入传统文学,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视觉,为女性正名。

    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对传统历史故事“武松杀嫂”的重述与颠覆,既融合了中国本土传统美学的神秘色彩,又将带有解放意味的女性主义思想汇入其中,中西杂烩,独具特色。也让大众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文化名著,树立破旧出新、别出心裁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固化的历史观念。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词话金瓶梅校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5.

    [2]李碧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3]严秀英.鱼对水的绝望:论李碧华小说的两性书写[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

    [4]严秀英.宿命与反抗:对李碧华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

    相关热词搜索: 重述 中西方 交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