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反思

    时间:2020-11-30 20:04: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文娟

    摘要: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表明,教师期望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效应是有正负之分的。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师期望负效应的表现及相关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期望;
    负效应;
    教师

    中图分类号:C.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22-03

    “教师期望效应”最初源自“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个早已为人所知的科学术语,它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塞浦路斯王,他爱上了自己用石头雕刻的一尊少女像,爱神阿佛洛见他感情真挚,深受感动,便赋予那块冰冷的石头以生命,后两人结为夫妻。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将这个神话传说引人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1-6年级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后,他们从各班中随意抽取了20%的学生,将他们标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将名单交给了他们的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一年半后,当他们再次对该校所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发现被标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显示出明显的进步。罗森塔尔认为,这种结果是由于教师接受了“权威诺言的暗示”,从而改变了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人也把它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长期以来,无论教师还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对教育中这一期望效应是深信不疑的,这一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以及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被推崇和被广泛应用,成为一个核心理念和经典理论。甚至有的教育学者提出期望和爱是教育的全部。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却有时也能看到教师期望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就是说教师期望并不一定都产生正效应。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教师期望可能会带来哪些负效应?为什么会产生负效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

    一、教师期望负效应及其相关因素

    教师对学生形成的不同期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效应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并在日常教育实际生活中自觉地加以运用。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种效应却被教师们忽视和忘掉了,以致在现实教育情景中仍在盲目地进行着。

    (一)期望效应与教师素质及教育理念

    教师期望艺术的实施效果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师能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长处、能力和闪光点,都有潜在发展的可能,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其底蕴也不是零,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不单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来做出能否成才或是否有出息的预言,相信只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所有学生的潜能都会被开发,那么教师就会对每个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教师在采取期望艺术的时候必然能取得更多的正面效应。其次,教师能否克服自己对学生的主观印象的干扰,做到不因学生的性别、身体面貌特征、家庭经济情况及学习成绩等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这也是影响期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往往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因此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的缺点、短处和落后的因素,对他们的发展可能持怀疑或不信任态度,那么,就会对他们期望低,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教师常常对他们厌恶、气恼,给予更多的消极评价。学生一旦接受到这种信息,就会降低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对教师的态度也会转至冷漠、回避、戒备、对抗乃至敌视,教师察觉到这些后,又增添对他们的厌恶、气恼与偏见,期望值继续下降,如此“因果循环”,势必产生妨碍学生正常发展的向下的螺旋式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不同期望,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导致“好孩子越来越好,差孩子越来越差”这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二)期望效应与教师期望的合理性

    教师的期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否越高越好,越多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只有教师对学生的“适度”期望才会成为一种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激励力量。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而寄予过高期望,在学生经过艰苦努力也始终无法达成教师的期望时,他们会由此产生自我否定,丧失自信心。另一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更为突出的情况是对学生寄予太多的期望,要求他们在某一方面优秀的同时还应当在其他各方面取得同等的成绩,使得他们不擅长的领域内苦苦挣扎而难有建树,从而产生厌倦和自卑心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琴棋书画、音体美劳样样精通。而且,当学生总也不能按照教师的期望成长与进步时,教师也极易产生急躁情绪或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自我否定,严重时还可能会致使学生自暴自弃。

    (三)期望效应与学生的自我期望

    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理想等自我意向来确定自己的自我期望的。如果教师的期望能与学生的自我意向相符的话,学生的自我期望也就与教师的期望一致起来。这时,教师的期望就会产生正效应,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期望与教师的期望相悖的话,教师的期望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负效应。比如,当教师寄希望于学生在学习方面能够门门功课拿高分,而学生自己则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电脑高手,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激烈的内心冲突,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放弃教师的期望,如果此时教师仍然一味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期望去做的话,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反向行为,拒绝按教师的期望来塑造自己。

    (四)期望效应与教师的指导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师寄予的期望会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因为他们从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中能够领悟到自身的发展潜力,这会激励他们努力要求自己按照教师的期望去塑造自己。但是,实现教师的期望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只有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才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与勇气。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提出种种的期望与要求,而忽视及时鼓励与指导学生的话,最终将会使学生丧失进取的

    热情和勇气,表现出对教师期望不理不睬的态度和行为。此外,由于期望效应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教师原有期望达成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提出新的期望与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而不是只在取得好的成绩或者考出好的分数的时候才给予表扬和鼓励。由此可见,期望效应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

    二、如何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一)教师的期待要适当地表现出来期待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通过人的语言交流表现出来,而且更经常更真实地通过人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即暗含期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教师是否对自己抱有好感,是否对自己寄予希望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爱,以此强化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教师期望,对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施加了影响,这种影响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不同。由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情景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偶然的,所以教师要尽量有意识地监察自己的课堂行为,尽量对学生保持高期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神态、感情变化都应取决于教学实际的需要,尽量避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来说,任何不耐心、失望,或看不起学生的感情流露都是对他们心理上的打击。

    (二)重视教师期待的合理性和持久性

    合理性是指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客观基础,不能超出其发展的可能性,否则教师期望就会没有现实依据而成为空想。但是教师期望的目标又不能停留在学生己有的发展水平上,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现实发展水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从而造成教师期望目标与学生己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更高水平的目标发展提供动力。也就是说,教师期望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教师期望暗示性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积极的教师期望,将创造一种良好的“暗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和课堂行为。只有这样的期待才是合理的。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内化为主体的动力。

    持久性是指教师对期待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学生领悟、接受教师的期待需要一个过程,在行动中做出成绩也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急于求成,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教师期待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
    意味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这是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三)促进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整合

    虽然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能起重要作用,但前提是教师的期望必须被学生所认同,正所谓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师的期望也只有转变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并存在于学生的自我观念之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必须设法促使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最初的自我期望的整合。教师必须通过适当行为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自我期望并借此调整教师的期望或者学生的自我期望。实践与研究表明,受第一印象或不准确信息的影响,教师最初的期望不一定都符合学生实际,这就需要教师随着新的输入信息,不断修正原有期望。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受到定势的影响常常抱定原有期望不放,这样即使期望效应顺利实现,对学生的发展却未必有利,因此。要使教师期望与学生实际相符的首要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教师不应也不能把对学生的期望绝对化、凝固化,即使有些看来合适的期望,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应该是一个点,而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它通过信息反馈作为调整的杠杆。这样,教师随时都可以清楚地认识两种期望的吻合程度。若发现两种期望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期望或者设法通过适当的行为倾向影响学生对自我期望做出调整或改变。如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经常处于融合状态,那么,两种期望就会产生”和谐共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导致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教师从学生积极的行为变化中,又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教育的热情,形成对学生更高水平的期望,并又导致学生更佳的行为表现。如此循环下去,其结果必然会加速产生一个由期望效应引起的向上的螺旋式良性循环,这无疑有助于促进期望效应持续实现最优化。

    (四)帮助家长建立期望心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发展的双翼,因此,仅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家长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相距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使子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们还必须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树立积极的子女观,建立对子女的积极的期望心理。首先,要让家长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的子女,欣赏自己的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当众数落孩子的缺点,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适时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本领,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都要及时的支持和肯定,在认可和赞扬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积极开设专题、专栏和讲座。同时利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的画廊和公益广告等宣传形式,对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教知识的培训。发动家长参与学校期望教育的实践,调动家长配合学校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学会对孩子建立合理的、正确的、积极的期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罗森塔尔,雅各布逊,课堂中的皮革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靳玉乐,王桂林,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与运用原则[J],教育理论探究,2003,(3)

    [3]汪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4]蒋京川,论教师期待效应的实现过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刘刚,对教育中“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反思[J],昌吉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曙光

    相关热词搜索: 反思 效应 期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