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公共服务项目有哪些_提高海上人命救助成效努力推动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2-04 04:45: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文旨在从救捞发展历史进程,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海上人命救助实际,阐述进一步加强专业救助能力,进而推动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自古以来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舞台。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加快了海洋的利用和开发,如今,百分之八十的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做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次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然而大海并不就是蓝天、白云和蓝色的海水的代名词,狂风恶浪是大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船舶、船员在海上航行或作业,而天气变化造成的各种各样恶劣天气损害严重威胁着海上人命安全。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冲击下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和更加极端的自然灾害,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年11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风暴“光顾”连接黑海与亚速海的刻赤海峡,造成12艘船只失事或遇险,有4艘沉没,其中3艘断成两截;超过3 000吨重油泄入海中,7 000吨硫磺沉入海底;至少3人丧生,23人失踪,12公里长的海岸线受污染,3万只海鸟死亡,酿成五年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海上生态污染事故。在亚洲,去年11月15日,风力超过14级、最高风速达240公里/时的强热带风暴“锡德”给孟加拉国造成“民族灾难”(注:孟国官员语),截止23日,灾难造成3 199人死亡,近2 000人失踪,680万人无家可归;有超过150艘渔船在热带风暴袭来时失踪。因此,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及环境安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课题。同世界各国一样,建设一支专业、高效、强有力的海上应急救助抢险队伍也是我国政府一贯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一、国家专业救捞队伍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救捞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56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一支国家社会经济不可或缺、代表国家履行国际义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上专业救援力量。
      (一)专业救捞队伍发展的三个历史性阶段
      1. 建国初期艰苦创业
      1951年8月24日,经政务院批准,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百废待举的建国初期,主要任务是:打捞由于战争所造成航道、河道堵塞的沉船和碍航物,疏通航道,同时担负组织实施救助打捞等职责,掀开了中国政府重视和建设救捞专业队伍历史性的一页。
      2. 七十年代全面建设
      1973年10月,希腊籍货轮“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在台湾海峡遭强台风遇险沉没,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足够的救助力量可以出海实施救助,在世界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引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指示必须尽快改变我国海上救助打捞业的落后状况。
      1978年,国家专业救助主管部门――“交通部海难救助打捞局”建立。期间除上海外,在烟台和广州又分别成立了两个海上救助打捞局,添置了100余艘大功率救助拖船和多功能、大吨位打捞工程作业船舶,建造了救助码头,电台和通信设施等也得以加强。1979年起,随着我国先后加入《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救捞系统加入了国际救生艇联盟和国际救助联合会,谱写了救捞专业队伍作为国家支持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以及成为国际救助打捞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新篇章。
      3. 改革开放加快发展
      1999年11月24日,烟台发生特大海难事故,客滚船“大舜”轮遇上寒潮大风,车辆移位引起汽油泄漏起火,船舶倾斜造成翻沉,致使30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引起巨大的悲痛和社会震动……
      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再次以“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能力”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理念。2003年6月28日,国家对救捞系统实施了体制改革,建立了专门从事海上人命和以人命救生为目的的财产、消防以及环境救助等具有更高标准的水上支持保障功能的交通专业救助队伍。同时,加大了对救助队伍、装备建设的投入,配备大功率救助专用船舶,并组建了海上救助飞行队,初步形成大中小、远近结合、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沿海立体救助体系,实行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救助事业在体制改革的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改革带来了显著成果,以东部海域为例,改革前四年,平均每年的救助量约为100起;改革后四年,年平均救助量逾300起。参见下表:
      
      (二)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现状评估
      有关研究表明:第一,目前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的水平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搜救机制虽已形成,但资源尤其信息资源共享等造成快速性的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二,近年来救助的装备更新建设加快,装备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历史欠账太多,仍远不能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适应,尤其是救助直升机的视野宽阔和及时有效性的特点正日益显现,但其与快速的救助船舶覆盖面无法与海洋大国、航运大国相匹配,急需加快建设;第三,专业救助队伍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很快且成效明显,但由于海上险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救助队伍的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与之有差距,亟待提高。此外,专业人员待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难以稳定和留住人才,对做好服务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第四,我国已连续10次在IMO当选A类理事国,还首次在该组织获得多项搜救奖项,在去年新成立的国际海上救助联盟当选为董事等,表明世界和我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但加强民众的海洋意识的宣传、搜救法律建设等方面的滞后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加快进行。
      从救捞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笔者的体会是:一是海上人命救助能力的发展,往往与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二是党和政府对人命财产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的救助投入及其效能都显著扩大;三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呼唤、关注和支持;四是作为一个对世界有影响力的负责任大国,迫切需要切实承担起维护国际公约义务,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及其对救助能力建设的要求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共同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且进一步指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必然要求。可以认为,提高海上人命救助能力和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应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交通工作必须践行“三个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对老百姓来讲,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服务等社会建设。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根本内容是公共服务,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贯彻党和人民的意志和落实政府职责的重要部分。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因此作为攸关人民大众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需求行业,其所提供公共产品具有政府性、社会性、服务性兼具公益性的特点。因此,交通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自然公众瞩目,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政府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方向,为此,部党组在提出交通部门要做负责任政府部门和负责任行业的同时,审时度势,富有远见地及时提出了交通要做好“三个服务”的理念,正是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保证海上人命救助是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有力体现
      李盛霖部长曾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监管、应急机制、救助能力建设”,将海空立体救助体系建设列为交通部“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办成的六件大事之一。李部长又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救捞工作要立足‘三个服务’,通过‘四个方面’的创新,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对交通救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奋进的方向。徐祖远副部长为此进一步强调,第一,“三个服务”是我们交通行业的本质属性,必须把“三个服务”作为救捞发展的立足点;第二,“四个创新”是实现救捞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途径;第三,救捞发展要“实现新的突破”;这是部党组在新形势下对救捞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为救捞系统实现“三精两关键”的总体目标指明了方向。
      作为把海上“人命救助”作为中心工作的国家专业救助力量,既是落实履行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践交通部党组这一新要求、推动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实践和执行者。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实际的服务工作本领。因此,进一步增强服务责任意识、增强救助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创新能力、增强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救助队伍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十分注重救助发展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救助力量新的突破。
      以交通部东海救助局为例:建局以来,在部党组和方方面面的关心指导下,在部救捞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按照部党组“三精两关键”的要求奋力拼搏,努力实践,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奋斗,如今正站在一个历史最好、较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上。几年来,海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保障东海海域一支十分重要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并且很好地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迈出了十分可贵的第一步。据统计,建局四年来,累计出动救助船机1 544艘(架)次,救助遇险人员4 800余人,救助遇险船舶213艘,获救财产价值93.6亿元。其次,人员结构、职工素质明显改善,船舶装备及技术状况日益好转,船员专业技能普遍进步,全局干部职工对做好“保证救助”这个中心任务的服务意识、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同时,职工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也得到逐年改善,队伍的凝聚力、团队合力和精神风貌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今后各项救助服务工作、提升救助服务能力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交通救助服务能力的几点对策思考
      1. 坚持走专业化之路是推进救助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海上人命救助及应急抢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面对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如何面对当前交通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如何面对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新要求?专业救助人如何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把握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笔者认为,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始终奉行“三个服务”,始终坚持救助立局、人才强局、科技兴局,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检视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当前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素质提高之路。
      2. 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装备建设,加强平战训练
      专业救助队伍成立四年多,建设的步子快了,基础有了,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做好救助服务工作的宝贵经验,探索出提高救助服务能力的一些规律。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因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着力综合解决救助发展中“好”的问题,否则就难以做到又好又快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第一,要紧紧抓住专业化建设契机,抓住“人”这一关键环节,一方面以人才强局为根本,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提高使用,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努力搭建救助人才高地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适用、稳定和谐的干部职工队伍。
      第二,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专业救助装备的更新改造,瞄准国际水平加快提升救助技术能级和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局之路。
      第三,要以救助任务为牵引,强化训练,坚持“每日一练”,力求用机制、管理创新来促进救助专业技能的持续有效提升,夯实基本功,不断丰富救助手段和经验,在打得赢、打得胜中磨练和提高应急救助抢险战斗力。
      第四,夯实“奉献是救助人的最高境界”的坚强信念;以军事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走准军事化道路,实现以军事化管理为手段和“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为动力相结合,塑造符合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特征的救助文化和职业精神,激励全体干部职工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第五,加强学习交流,扩展视野,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与和谐救助文化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践行“三个服务”的能力。
      加强交通救助服务能力建设,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交通部党组提出的“三个服务”要求、沿着“三精两关键”的总体目标和有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 人命 救助 能力建设 公共服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