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仙和佛供在一起图片_雅舍清玩 仙佛供器

    时间:2019-02-14 04:35: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香炉,即焚香之器皿。焚香起源很早,最初是热带地区的居民为驱臭除秽而焚烧香料,而专门用于焚香之器皿,据目前所知,始于汉代,如著名的博山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些世代相传的:土族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熏衣敷面,奢华腐朽,因此熏香之炉成为该时期上层贵族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香炉一般并不具备精神上的内涵,只是―种高雅的生活用具。至唐宋时期,随着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提倡,佛教、道教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烧香供佛、供祖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重要精神生活,一部分香炉从古代实际生活用具中蜕变出来,成了敬神礼佛的精神生活用品。明代是有香炉以来的顶峰期,香炉品种繁多,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含义
      香炉的种类主要分为熏炉类和无盖的香炉类,一般来说,唐以前。绝大多数是用于熏衣除秽的熏炉类,末以后无盖的香炉类渐多,至明时已占绝大部分。
      香炉的质地主要有铜、铁、金、银、陶瓷等,其中以铜质、瓷质香炉居多。瓷香炉的历史悠久,自汉代一直延用至今,现在百姓仍在用瓷香炉烧香求神拜佛、祭祀祖先。烧造瓷香炉的窑口众多,历史上有名的窑口几乎都曾烧造过香炉。本文仅以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炉为例,作些介绍与分析。
      景德镇窑烧造青花瓷始于元代。元代的青花炉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连座炉和不带座的,炉体以鼎形为主,基本造型为双耳、圆腹、三足,此外还有筒式炉等,如图1、2、3、4。
      
      青花菊纹连座炉(图1):通高11.4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4.4厘米。盘口,厚唇,束颈,圆腹,肩部出双笏形耳,上部与口沿相连,腹下三足连座,座呈五边形,腹部开五个壶门状镂空,炉内及座底无釉。炉颈部饰卷草纹,腹部绘两组折枝菊花纹,底座外壁也有青花纹饰。胎质坚致,釉色光润,青花蓝中泛灰,略有黑斑。现藏香港天民楼基金会。
      青花菊纹连座炉(图2):通高10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6.8厘米1988年湖北武穴至正十一年(1351年)墓出土现藏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炉呈鼎形,二足连座,底座呈六边形,座底内凹,无釉颈部和底座中间束腰处饰变形回纹一周,腹部绘折枝菊花纹两组。
      青花梅纹炉(图3):高川厘米.口径8.6厘米。器形与上述两件基本相同。颈肩部饰卷草纹一周,腹部绘二折枝梅花,下腹及三足均以卷草纹为饰。胎质洁白,釉色肥润,青花色泽翠蓝。现藏香港天民楼基金会。
      青花八卦纹炉(图4):高9.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2.5厘米炉呈上大下小的斜筒形,矮圈足。炉体上部饰八卦纹,下部饰莲瓣纹
      明代的青花香炉数量众多,器形多样。下面以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批青花炉为例,分类介绍。
      鼎式炉:鼎式炉是香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仿古铜鼎式样,基本造型是双耳、圆腹、三足,也有方形腹下四足的,也有带盖的熏炉类,连座炉较少见。明代自空白期至明晚期,几乎都有烧造,如图5、6、7、8、9、10。
      青花缠枝莲纹双耳三足炉(图5):高13厘米,口径10.3厘米。盘口,束颈,鼓腹,笏形耳下接卷云形钮。颈部饰杂宝,腹部绘缠枝莲纹。炉内与底足无釉,釉面白腻,青花鲜艳,为正统时期的产品:
      青花锦地纹双耳三足炉(图6):高8.4厘米,口径8.4厘米。盘口,束颈,扁圆腹,三矮足,口沿上立方形镂空耳。颈饰连弧纹,腹部三个包袱锦纹延伸至三足上,锦纹之间各饰一朵云。釉面呈炒米黄色,青花呈灰黑色,当为成化早期的产品。
      
      青花锦纹连座炉(图了):高7.3厘米,口径4.4厘米。景德镇罗家垦殖场弘治四年墓出土,现藏景德镇市博物馆。盘口,束颈,圆腹,三足立于覆钵式器座上,双耳已残。香炉腹部饰对称包袱锦纹和云纹,器座上饰弦纹和点纹。造型奇特,器口除中央留有一插香小孔外,余皆全封闭。
      青花锦纹双耳三足炉(图8):高10.7厘米,口径10厘米:直口,圆腹,三柱状高足:口沿饰锦地纹,腹部一面饰三角形锦纹,另一面饰云纹,双耳及三足上也有纹饰。从青花纹饰和呈色来看,当为明中期约正德时期产品。
      青花海涛纹双耳三足熏炉(图9):通高12.2厘米,口径8厘米,1971年江西新干县万历二十一年墓出土。炉为鼎式,扁平耳外撇。耳内饰乾卦和朵花,外饰锦地内白描莲、梅纹;兽钮盖,盖上满绘鱼鳞状水波纹和三个镂空古钱;腹部饰鱼鳞状锦地开光,开光内绘云鹤纹,两耳下对称饰以小方块和圆点组成的璎珞纹。
      青花夔龙衔莲纹四足方炉(图10):炉作鼎式,长方体,宽折沿,直腹壁,平底,下附四兽头足,口沿上置二立方耳,四角出扉棱。口沿及立耳外壁饰卷草纹一周,前后腹饰夔龙衔莲纹,左右腹饰山石花蝶纹。胎质厚重,釉色白中泛灰,青花色泽浅淡,当为正德时期的产品。现藏香港抱一斋。
      鬲式炉:仿古陶鬲或铜鬲式样,但器形略有变化,陶鬲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广泛使用的一种炊具,其典型特征是三个乳状袋足,以增加受热面积。鬲式炉因用途不同,内底一般为平底,与三足不相通,以便倾倒灰烬。青花鬲式炉主要在明中晚期较为多见,如图11、12。
      青花团花纹炉(图11):高8厘米,口径13.1厘米。敞口,折沿,束颈,鼓腹,三乳钉状矮足。颈沿饰几道弦纹,腹部饰九簇团花。炉内外施釉,足跟露胎。纹饰采用分水画法,为明中晚期作品。
      青花折枝花纹炉(图12):高8厘米,口径8.1厘米。盘口,束颈,鼓腹,三矮足。内外施釉。腹部主题纹饰为两枝对称的折枝花,单线勾描再渲染,釉色青润,青花色泽浓艳,当属嘉靖万历时产品。
      簋式炉:簋为商周时期的青铜食器,青花簋式炉也以明中晚期多见,如图13、14。
      
      青花锦纹象鼻耳炉(图13):高9.8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8.1厘米。炉为传统簋式,敞口,束颈,圆腹下收,圈足外撇,颈腹部塑对称圆形象鼻耳。颈部一周锦地纹,腹部对称饰包袱锦纹。内外满釉,仅足沿露胎,胎质白腻,釉面薄白莹润。当为正德――嘉靖时期的产品。
      青花龙纹双耳炉(图14):高10.7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2.3厘米。敞口,圆腹,矮圈足,肩腹部塑两象鼻耳。炉身前后各绘一五爪龙,一正一侧,衬以“壬”字云和火珠,底部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双行楷书款。青花色泽浓艳,当为嘉靖时期的产品。
      鼓式炉:器形的主要特征是炉身呈鼓形,下承以三个兽蹄形矮足。以明中期多见。如图15、16、17。
      青花人物纹炉(图15):敛口,鼓腹,平底,下承以三个兽蹄形矮足。炉内及底部无釉。腹部绘有一人在焚香祭拜,另有一人眼望远方,若有所思,衬以大片云纹及杂草栅栏。釉薄有开片,青花浅淡略泛灰。从纹饰和釉色来看,应为天顺至成化时期的产品。
      青花梵文炉(图16):高5.4厘米,口径8.4厘米。1971年江西抚州成化十六年(1480年)墓出土。炉体为鼓形,下承以三个兽蹄形矮足。腹部有五个梵文。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润,构图疏朗,具有典型的成化风格。
      青花三狮纹炉(图17):高7.3厘米,口径9.8厘米。口微敛,深腹微鼓,平底,三兽足。炉内及底中心露胎,外施薄釉。腹部绘三狮舞带纹。青花色泽鲜艳,有黑色结晶斑点。当为明弘治时期的产品。
      (责编:耕生)

    相关热词搜索: 雅舍 仙佛供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