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浅析《金瓶梅》中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体意识萌芽

    时间:2020-08-28 04:13: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金瓶梅》从《水浒传》借树开花讲了西门庆的故事,但它用书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的名字,各取一个字构成书名。“金”就是潘金莲;“瓶”就是李瓶儿;“梅”则是庞春梅。三个字合在一起就是“金瓶梅”。所以,这本书既是西门庆的家族故事,也是写了众多女性的一部长篇小说。现以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为例,试析兰陵笑笑生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自我解放意识。

    关键词:《金瓶梅》;女性形象;女性主体意识萌芽

    作者简介:王秋荷(1995-),女,汉族,广西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打破了宏大叙事的文风传统,开始具体、细致地写起了清河县普通市井人的生活。这部书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对人性恶的揭示入木三分,不光是对潘金莲这一个人的性恶有深刻的揭示,这种对人性当中阴暗面的揭示也是遍布全书的。我们了解金瓶梅,主要还是要从它情色和色情以外的很浩荡的那些篇幅,去认识它的价值。

    1. 潘金莲的先锋之处

    1.1潘金莲的前半生

    潘金莲的形象在《金瓶梅》里面比《水浒传》更耐人琢磨。潘金莲九岁就丧父,母亲无奈将其卖到王昭宣的府邸中。潘金莲到了昭宣府后学习弹唱、读书识字,书中后来描述潘金莲会写情书,会作诗填曲,便是此时学会的。潘金莲15岁时,王昭宣就死掉了,昭宣府要发落一部分女孩子,其中就有潘金莲。她妈妈把潘金莲领出来以后又将其卖给一个叫张大户的。这个张大户是个暴发户似的粗鄙之人。等到潘金莲18岁的时候,她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出落得脸衬桃花,眉弯新月。张大户想纳其为小妾,但害怕家中母老虎似的夫人,所以只在外出赴宴时将其占有。这个事情败露之后,怕老婆的张大户假装善心把潘金莲送给了鳏夫的武大郎。并且趁着武大郎上街卖炊饼的时间,溜到隔壁继续占有潘金莲。潘金莲的青春是非常可怜的,她的生命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对她给予全部的同情和悲鸣,是很悲苦的生命。潘金莲13岁就懂得打扮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子,需要引起男人的注意,她想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但没获得这个权力,因为身体支配权一直在别人手里。25岁以前的潘金莲,她的人生生命轨迹是悲惨的,她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一位女性。

    1.2是“个性解放”还是“性解放”?

    明朝的风气十分糜烂,古代社会发展到明朝,商品经济开始比较发达,社会生活也变得比较丰富,从皇帝起就崇尚房中术,一般的小康家庭乃至市井人物,对于性享受也都越来越开放。在富裕的清河县码头边上就有32条花柳巷,72座管弦楼,色情消费市场十分繁荣,社会风气糜烂。潘金莲这个形象,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人文环境当中。

    潘金莲自我觉醒的意识较早,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很美丽,对男子有吸引力,于是她化妆打扮,想获得自己喜欢的男子,有了撩拨、引诱男人这种苗头。她努力争取身体的自我支配权,其中历经曲折,甚至犯了罪,但是最终如愿以偿得到了西门庆。中世纪起,国外有皇权、神权、教会等对人的七情六欲进行桎梏,规范着人不能发泄情绪,压抑着人类的合理欲望,所以从中世纪起人民就出现了反抗心理。后来出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从艺术上一波一波地掀起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潮。19世纪,英国出现了作品《简·爱》等,讲述女子冲破束缚追求幸福。与此同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西方是平行的,随着经济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出现了一些本土的思想家,例如,明代晚期的思想家李贽,他就差不多同时提出了和西方那些思想家相呼应的一些观点。他认为人都有私心,人自私是必然的,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合理的,与过去儒家的道德观不再相同。从李贽的思想角度来看,潘金莲的先锋之处在于努力争取身体的自我支配权,这点确实值得肯定。

    潘金莲虽然反抗封建思想,大胆追求爱情,但是她杀害了武大郎,过于残忍。时代呼唤着反抗精神的出现,当时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出来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子里,潘金莲是独特的形象,她是一个追求性解放的女子。个性解放必须要有精神层面,但是潘金莲只有形而下的情欲层面,不能称之为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子。真正在文學作品里面塑造出的个性解放的女子形象,应该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潘金莲和西门庆没有精神沟通,林黛玉和贾宝玉既有外貌的吸引,有男女两情相悦的因素,也有精神层面的交流。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反抗性体现在共读《西厢记》的这种行为中,他们是超越了两性差异的吸引,是真正追求爱情的。所以,潘金莲追求性解放只是自我的身体解放。

    2.李瓶儿:西门庆唯一超越肉体的真爱

    2.1李瓶儿三嫁——寻求安全感的柔弱女子

    李瓶儿这个角色,完全是兰陵笑笑生的独创。作者交代了李瓶儿这个名字的来历,她生产于正月十五,有人送给他们家一对鱼形花瓶,故取名为瓶儿,姓李,就是李瓶儿。李瓶儿的第一次婚姻是被卖到了高官梁中书家,做梁中书的侍妾,梁中书是权臣蔡京的女婿。后来因害怕正妻追杀携养娘逃跑。李瓶儿的养娘想方设法将她嫁出去,一方面可以得一笔银子,另一方面是以后有所依靠。通过说媒拉线嫁给了一个太监的侄子花子虚,后来花太监告老还乡,他的故乡恰恰就是清河县,并且是在西门庆隔壁的大宅院里安了家,跟西门庆做了邻居。

    花太监死后,花子虚仗着花太监给他留下的遗产,坐吃山空,不学无术,但仍有花不完的银子。加上李瓶儿本身带来的财产,李瓶儿过的应该也是相当奢侈、相当精致的享乐生活,但实际上,她在这个大宅里面不仅非常痛苦,而且病得很重,此时医生蒋竹山就此走进李瓶儿的生活,他不仅医好了李瓶儿的病,而且一直讨好李瓶儿,李瓶儿被其迷惑,决定把蒋竹山给招赘过来,这便是李瓶儿的第二次婚姻。

    为何李瓶儿非要嫁给这么一个蒋竹山呢?原因在于李瓶儿和潘金莲不太一样,潘金莲是性解放的先驱,她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寻求性快乐。李瓶儿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整体来说,她追求的是一种安全感,是有依靠以后的踏实感,她之前嫁人吃喝都不愁,但还是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她要求有一个真真切切的丈夫,要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因此,西门庆出事儿,使得她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招赘蒋竹山,她觉得生活总算有个着落,心里就踏实了。

    2.2李瓶儿为何敢泼水休夫

    李瓶儿嫁给蒋竹山后,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是不仅在房事上不能快乐,二是本来二人之间就有矛盾,蒋竹山还惹出欠债不还的事情,李瓶儿内心非常嫌弃。而李瓶儿后来的行为,将她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把蒋竹山从宅院里轰走了,还将水泼到蒋竹山身上,做出了泼水休夫这档子事儿。其实从封建社会的道德角度来看,李瓶儿的做法都是很出格的,当时基本没有妻子休丈夫这一说。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休夫的事件呢?一个是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虽然当时处于男权社会,尊崇男尊女卑,但是社会经济繁荣之后,经济、金钱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超过了法律和道德,法律道德约束不了金钱的力量。在两人的婚姻关系中,蒋竹山原来只是一个穷医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李瓶儿则是一个富婆,等于是一个富婆嫁给了一个穷鬼,李瓶儿掌握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支配权,所以她具有绝对话语权。另外一个原因,虽然蒋竹山也知道李瓶儿的做法不合法律,也不合道德,但是他没有办法去寻求法律支持,现在的官府已经成了西门庆的工具,他再跑去状告李瓶儿,人家也并不会理他。

    3.孟玉楼:从敢于三嫁看明代的婚姻观

    3.1性格相似的吴月娘与孟玉楼

    孟玉楼这个角色非常有特色,她与吴月娘有某些共同点,比如封建礼教中的基本规范与公序良俗,她们都能守住。吴月娘是西门庆明媒正娶进到府中的,婚后只与丈夫亲密,对其他男性则是疏离防范,更在西门庆死后坚持为他守节,照顾儿子孝哥儿。

    但两人也有不同,孟玉楼第一次婚姻是与姓杨的富商,第一任丈夫死后她就决定解放自己,主动谋求改嫁,经过薛嫂儿与西门庆牵线时,还要求要与西门庆见上一面再决定嫁不嫁。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情况是女子被家人暗中安排,直到洞房花烛掀了盖头,才知道丈夫是什么样子,而孟玉楼在寻觅配偶上却有自主性。

    3.2孟玉楼三嫁折射出的明代婚姻观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流通性的增加,以及很多冲击封建礼教的新思想的滋生,使得当时社会上妇女改嫁渐渐成了一件常见的事情,孟玉楼就是明代晚期一个懂得把握自己命运,解放自己的女性。孟玉楼与李衙内一见钟情,后来“官媒”来说媒,吴月娘便叫来孟玉楼询问她的想法,孟玉楼决定解放自己,就勇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改嫁。

    西门庆死后,孟玉楼自己解放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三嫁给了李衙内。纵观她的一生,第一次她嫁给了一个姓杨的布贩子;第二次嫁给了西门庆;西门庆死了,他就改嫁给了县衙的县令李衙内。这两个人其实有点自由恋爱的意思,他们在清明节活动时四目相对,互生情愫。所以他们的结合应该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孟玉楼出嫁时,也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人说无论西门庆如何为人,还有正室为他守节,还有儿子,西门府也没办法再照顾这许多人丁,孟玉楼改嫁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人说西门庆违天害理,贪财好色,现在人一死小老婆就嫁人的嫁人,拐带的拐带,养汉的养汉,做贼的做贼,这是西门庆的报应。这些评论也说明,当时寡妇改嫁的舆论已经出现了不一致,而在更早的古代,如果有寡妇改嫁,舆论基本都是批判的,到了明代,有不原谅的,但也出現了表示理解的声音。

    4.结语

    明朝是神权、皇权、男权盛行的社会,女性压在最底层。像潘金莲、李瓶儿这样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她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支配权。妇女再婚和明代社会提倡的贞节观是相违背的,在强调贞节观的社会背景下,妇女再婚现象却很普遍。大量的妇女改嫁现象,说明社会的接受程度是能接受的,认为妇女改嫁并不是不可能,反而是生活中迫于无奈。陈剩勇先生在《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中指出,妇女改嫁的普遍原因是有大量男子愿意迎娶寡妇,明代社会男多女少,导致适龄男子找不到妻子,以及,婚姻的论财礼钱风气,使得很多男子无妻可取,并把目光投向了孀妇、黜妇。明代男多女少是因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导致当时溺婴恶俗的普遍存在。所以,当理学家提倡的贞节观和生活相对抗的时候,先是选择生活下去。以及为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观,使得男子迎娶寡妇、黜妇的行为普遍存在。然而,当时所宣扬的明朱理学贞节观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受传统教育的人来说,虽然妇女再婚是不可逆转的现象,但是,他们对这些妇女是持鄙视态度的。但此时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很多冲击封建礼教的新思想的滋生,一些像孟玉楼般的女子,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她们勇敢冲破束缚,掌握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陈剩勇.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J].史林,2001,2.

    相关热词搜索: 女性 金瓶梅 浅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