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切实的存在与执念的虚无

    时间:2020-08-28 04:13: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晓晨

    摘  要:《雷雨》是一部希腊式悲剧,然而因此便用传统希腊悲剧中“宿命论”等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发生,笔者则难以苟同。《雷雨》是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形成。本文将运用存在主义“人即自由”“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来分析产生《雷雨》悲剧的原因,分析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雷雨;存在主义;悲剧根源;悲剧之美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先生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雷雨》即是这样,一个类似“俄狄浦斯王”的希腊式悲剧,一个关于“宿命论”的终极思考。但如果我们仅仅从命运的不可把握和人生的荒诞来解读作品悲剧的根源似乎又太过苍白和无力,所以用存在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更有助于挖掘《雷雨》的悲剧深意。

    一、人即自由

    《雷雨》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毁灭,这样的毁灭是通过人的毁灭体现,人的活动注定是作品的焦点。这种视角恰恰符合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因此原本的世界与自己理解的世界存在偏差,人的思想难以理解形成世界的荒诞性。现代社会人被‘异化和‘物化,人被难以名状的孤独所包围,人与人难以相互理解甚至互相倾轧,表现出人在社会中的悲剧性。”[1]存在主义将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因此,个体的活动在整个社会中必然备受关注,追求自由也势必成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对自由的追求,有身体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两个层面。身体的自由会被束缚,但思想不会。有时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反而因为身体的自由未得到满足而显得尤为强烈。在《雷雨》中,这种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更多表现为自由的求爱过程和对情爱的热切渴望。周冲勇敢地对四凤表露爱意,四凤对自己与周萍的爱情充满期待,蘩漪不顾伦理秩序强迫周萍接受自己的爱。所有人都在挣扎,在超常态的压抑下追求着自由,试图满足自己对爱的欲望。

    但是,悲剧的是自由往往是只属于自己的自由。自由来自个体的思想体验,是个人的,所以他人的思想也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令人难以捉摸。思想的绝对自由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也很难真正地互相了解。《雷雨》中的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他们却未曾真正了解过彼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张错综复杂的“锁闭式的网”。戏剧中,周萍抓住四凤,蘩漪抓住周萍,侍萍抓住四凤,周冲也抓住四凤,周朴园抓住侍萍……一个抓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与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2]他们被两种关系折磨。一个是周鲁两家的血缘秘密,一个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周冲、蘩漪的多重三角恋爱关系。深陷其中的人热切地追求着自己的爱人。但他们的真正所爱却是自己理想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并不相符。

    剧中的人虽然相爱,但却各不了解。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世界内的一切形象与观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的主观的加工。爱的或者恨的都是那个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而不是他/她切实的存在。例如,周朴园对家中的陈设不做任何改变,连鲁侍萍产后不能开窗一件小事都当做自己习惯多年保持,但是与鲁侍萍再度相逢时却显得冷酷和疑心重重。他爱的是他臆想出的鲁侍萍,知书达理,不会老去,不会成为下人的妻子。又比如,蘩漪對周萍的痴缠,其实是一种苦闷压抑生活中的指望。她爱的绝对不是现实中那个怯懦和只会逃避的周萍,在她的心里,周萍是一个理解她、会带她离开周公馆的人。同样的,周冲爱着的不是那个勤劳善良的特别的四凤,他爱的是他构想的爱情,是幻想中的那一种青春的生命力。所以在他得知哥哥和四凤的关系时,他才会有自己并不是真爱四凤,以前大概是胡闹的这种想法。

    在这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中,每个人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却始终“孤立”。人是自由的,难以干涉,自己眼中的他人与他人本身总是存在差异。爱情与期望的错位与偏差引发了不解与冲突,矛盾不断升级,每个人都在一意孤行。人即自由,当一味追求自己的自由而使他人的自由受损时,人也要走向毁灭。这就是导致《雷雨》悲剧的原因之一。

    二、他人即地狱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的自由,同样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也同样有着无法逃避的责任。我在选择,他人也在选择。在无秩序的选择中,每个人的自由都有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他人有时就是地狱。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交往,我们的关系简单看来就是合谋、赞成、反对,但实则却产生了无限麻烦。人与人相处的症结在于,在他的视角中,我可能会变成物。为了从他人的地狱中解脱,我只能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去操纵别人,使他人为物。

    在《雷雨》中,这种“他人即地狱”的痛苦就在于人对人的掌控和施压。周朴园对蘩漪的压迫是封建大家长对女性的蔑视和控制,在他眼中蘩漪绝不是他的灵魂伴侣,也不像他的妻子,她更像是自己的一件所有物。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这样的痛苦没有让蘩漪顺从,她反而在周朴园营造的“地狱”中变得更加扭曲,她也成了压迫别人的魔鬼。她将周朴园给予自己的折磨完全施加在了周萍身上。面对这份违背常理的爱,周萍像逃瘟疫一样,从她的生命里仓惶的逃走,她再一次被逼向绝地,“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3]。她被折磨地死去活来,她选择了报复,她要向这命报复,她要向所有向她伸出毒手的人报复,“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4]绝望的她在做着最后的拼尽全力的挣扎。她要清除四凤这个剥夺了她的一切的障碍,她要竭尽全力地挽留周萍。她一面残忍地伤害着劣势的四凤,一面不惜一切地挽留周萍。蘩漪追求她的自由、情爱、人性,可是她所有的做法都是违犯了人性的本质,这种互相矛盾的追求最后导致每个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每个人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他人即是地狱。因为我们的自由会因为关系的扭曲而相互冲击,碰撞,抵牾。这样的不被理解和相互伤害最终酿成了《雷雨》这个属于特定时代的悲剧。面对“人”的“存在”困境,人物往往在“走”与“留”的艰难抉择中将戏剧推向矛盾的高潮,终于在焦灼状态中企图以自杀来完成自我救赎,随之全剧在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

    三、悲剧之美

    《雷雨》向我们展现的是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世界中的人们所面对的悲剧人生。人虽然有选择,但他面对的未来却是混沌且没有目标的,盲目地走向未来,盲目地迎接死亡的终结。

    作者曹禺说“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它太宏阔,太复杂。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5]

    我想,这种宇宙间未知的力量就是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用存在主义的视角去看《雷雨》的悲剧根源,我们看到了人本身切实的存在和执念无法达成的虚无。这种因为追求情爱自由失败而导致的人的毁灭触发了人的怜悯和恐惧,从而使人得到了净化,《雷雨》的结局虽然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这就是一种悲剧之美。《雷雨》的悲剧力量是无穷的,“它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6]。

    参考文献:

    [1]黄显洋:《存在主义式的伦理悲剧—用存在主义分析造成<雷雨>悲剧的原因》,《安徽文学》,2016年8期总第397期.

    [2]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北京:中國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3]曹禺:《雷雨》,第88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2.

    [4]曹禺:《雷雨》,第9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2.

    [5]原载《文学报》1993.7月2日,参见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征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8.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相关热词搜索: 在与 虚无 切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