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50例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时间:2020-11-19 22:12: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吴 丽 邹慧茹

    摘 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有效护理干预后,全部患者的意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加强对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做好患者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功能的护理,执行医嘱治疗方案,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5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主要是头部外伤后即刻发生意识丧失,并伴有不同心理症状的出现[1],因此对病情需要的患者必须及时做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现将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4~65岁。患者多为交通事故伤,入院时GCS评分3~8分。CT扫描均证实不同程度脑损伤。由于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社会因素等不同,所以患者各自心理表现、承受能力、反应方式等也就不同[2]。患者性格开朗22例;
    表现精神紧张恐惧的10例;
    易急躁偏激者6例;
    心情压抑焦虑有8例;
    认为无所谓的有4例。有的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类型的混合表现,由于出现不良心理,脑挫裂伤患者症状常反复发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通过临床采取气管切开术救治措施以及护理后,患者住院2~4个月均康复出院,无死亡报告。

    方法:必要时护士要行气管内插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并立即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及时使用降颅内压药物。常规检查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意识形态的改变,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以及肢体腱反射体征。患者均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以确定脑损伤的程度。

    判定标准:①轻型:患者伤后昏迷在30分钟以内,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CSF检查无明显改变。②中型:伤后昏迷在12小时以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轻微改变。③重型: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④特重型:脑原发损伤重,伤后昏迷深,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护 理

    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这也是反应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提示脑疝的早期表现。因为患者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提示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或脑水肿。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对本身疾病预后不了解,担心脑损伤后会有后遗症,所以思想顾虑较重,压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尊重患者的同时,及时对患者耐心解释,详细介绍医院的制度和环境,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热情与病人交流沟通,仔细观察患者的语言、神情以及动作,了解其心理状态,掌握病人的不良心理,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对该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护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加对生活的自信心。对于压抑和焦虑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共同做好减轻心理压力的工作,以体态语言感化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焦虑心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使他们尽快摆脱孤独、焦虑、绝望的心理。采用治疗成功的病例,向他们介绍有关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呼吸道护理: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稍后仰。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情况,若发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查看套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及压迫,及时清除套管内的分泌物,避免咯出的分泌物再度吸入或阻塞呼吸道,预防肺部感染。气管内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长期带管者可每2周更换1次。必要时采用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4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1000U,20分钟/次,3次/日,气管内滴药1次/2小时,雾化器应专人专用后及时消毒。另外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及陪护,保持病室清洁与通风,并做好空气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2小时。一次性吸痰管用后弃之,对氧气管、湿化瓶每天要更换和消毒1次。由于患者的人工气道不能充分湿润,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导致呼吸道机械性改变,降低了呼吸道的弹性,严重者可造成肺不张及增加VAP地发生率[3],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道充分湿化非常重要。湿化的效果应使人工气道对温度、湿度达到维持呼吸道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黏稠和排除障碍。可采取室内加温或加湿,使室温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可用食醋熏蒸及有效地雾化吸入,套管处要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即起到湿化空气,又可防止异物和灰尘吸入。

    饮食护理: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1次,护士协助由胃管缓慢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要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口腔护理:虽然患者的气管被切开及插胃管等治疗,使患者不从口进食,口腔内也没有食物残渣,但唾液中仍含有蛋白质,如果不清洁,就会引起口臭,再加上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低下,很容易引起口腔感染。因此要加强患者口腔的护理,每天用浸有含漱液的棉球擦拭牙齿的各面、上腭、两颊内侧与舌面。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0.9%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可在口唇涂抹油性物质,以防干裂。

    拔管: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做堵管试验,即堵管一昼夜后,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即可拔管;
    拔管后伤口用干纱布覆盖,1周后即可自行愈合。

    吸痰注意事项: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换,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必须要分开。吸引压力不可过大,成人一般在80~120mmHg,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秒,如分泌物仍存在,应使病人休息片刻,再重复抽吸[4]。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驰、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除应及时给患者吸痰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翻身和叩背,加大肺部通气量,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以利于吸痰。必要时可根据药敏结果行气管滴药后及时吸痰。另外要注意插管过程中,禁止来回抽吸,防止损伤黏膜。拔出导管时要慢慢转动,两次吸引之间应重新给病人吸氧,使病人得到休息,防止出现阵发性咳嗽、血氧过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5]。观察并记录吸出物的颜色、量和性状等。

    讨 论

    颅脑损伤的原因大多由高处坠落、打架或由于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而导致,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颅脑外伤后导致的脑组织损害、智力及肢体障碍,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常伴有呼吸道不畅、呼吸困难或肺部感染等,由此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脑外伤是脑神经及组织受损,其病程长,恢复慢,有不少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留下终生残疾,成为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异常的根源,影响着疾病的康复。本组资料通过采取临床气管切开术,有助于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降低了呼吸道的阻力,提高了患者的通气功能,增加了氧分压[6]。要确保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的稳定,避免由于缺血、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同时要做好临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以及饮食指导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快渡过创伤应急期,改善愈后,力争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凡金玲.150例脑挫裂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医学文选,1999,18(2):319.

    2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53.

    3 蓝惠兰,李雪球.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69.

    4 吕式瑗.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04.

    5 倪曼萍.心理护理在神经科临床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4,10(7):35.

    6 陈莉莉,路丽芬.颅脑损伤并股骨骨折地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5(5):42.

    相关热词搜索: 颅脑 切开 并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