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实施现状分析

    时间:2020-12-05 14:03: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沁雯 董椿雨 赵琰 季雨昕

    [提要] 从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其中对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积极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实施情况,结合现行各项专项扣除方式,探索政策逐步改革的方向,为完善我国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家庭税负;完善建议

    项目基金: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SX06006Z)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0日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实施的新个人所得税制,首次增加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这次税收制度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税负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根据国家财政部官方给出的数据:2018年个人所得税累计收入1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不难看出2018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初见成效,而在2019年新个税调整下,进一步减轻了人们的税务负担。在国家给予的新特定税收优惠下,更多国民参与了税收申报,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税收减免的相关信息和税法知识,纳税义务人从企业真正的转移到了个人,个税不再是工资税。

    我们本次选择以家庭作为分析主体,收集不同人群对新增专项附加扣除的看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专项附加扣除对居民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增加居民对新政的了解,为税收政策整改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我国居民对现行新个税政策的实际反馈,使用SPSS分析问卷结果,分析出我国现行新个税中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实施给社会带来的良性经济效果与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同时表现出我国居民对税收的了解情况,向居民普及相关税法知识和政策变化,有利于纳税人自愿承担纳税义务。

    三、问卷分析

    (一)学历教育。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阶段的税收减免政策相同,您是否认为公平”等问题,通过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进行整理,并用SPSS进行卡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家庭年收入和家庭成员人数的增加,更多的人认为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阶段税收减免政策相同是相对公平的,而收入少并且家庭成员人数少的人群更渴望在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

    对同一地区不同收入的家庭而言,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因为税收抵免仅有1,000元,并不能减轻在孩子教育支出方面的负担,而迫使孩子不能够进行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或者使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不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另外,在不同地区但家庭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物价更高城市的家庭,其每月需要在子女身上支出的教育经费显然是更高的,设置相同的专项抵免额无法达到税收公平。

    相同个税设置专项附加扣除本意就是为了帮助纳税人减轻纳税负担,提高可支配收入,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等级的家庭所接受的抵免额却相同。对此,我们建议:首先,应根据纳税人每月支出的子女教育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划分等级,不同等级对应相应的抵扣限额;其次,要确定父母双方在子女教育上承担支出比例,以确定双方享受的专项附加抵免额。

    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是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的学前教育和此后的学历教育。此范围并不包括3岁前的教育支出,而在很多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甚至早到胎教阶段,因此建议把子女教育的扣除范围扩大到从孩子的出生开始。

    (二)繼续教育。我们对是否有继续教育意向和家庭年收入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家庭年收入同是否有继续教育的意向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收入和工作需求。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继续教育附加扣除的范围中未包括非学历教育中的研修以及培训费用,如糕点等兴趣培训并不在扣除范围,我们建议在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应扩大范围。

    除此以外,部门单位会给予参加继续教育的员工学费补贴,即是说此类员工可能会享受双重扣除的优惠。对继续教育的定额扣除虽然能减轻纳税人的部分负担,易于核算且能简化纳税征管工作,但依旧存在一些税收负担不公。我们建议,应按继续教育实际支出和定额孰低法确定扣除额。

    (三)大病医疗。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SPSS卡方分析,我们发现产生大病医疗支出的家庭,无论年收入水平在何种档次,医疗支出均会对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产生一定的压力,尤其表现在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中。以首批80后为例,到2020年他们的年龄是30岁,父母大多是60岁左右,此时父母均已退休,但每个孩子需要赡养2~4个老人。如果父母身患大病,而父母本人的退休工资并不足以支撑每年的大病医疗支出,剩下的费用只能由子女负担,但是父母的大病医疗支出却不可以在子女的税前扣除,大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具体情况,纳税人父母的大病医疗支出可以在纳税人的税前扣除。

    我们以年收入为20万元的纳税人为例,减去每年6万元的扣除费用和三险一金的附加扣除,还剩下12万元,假设纳税人今年在该专项附加扣除中可以扣除8万元,其应纳税所得额从12万元变为4万元,大概可以少缴纳6,000元的税,平均每个月500元,在纳税人身患大病的情况下,并没有强烈的获得感,500元只是杯水车薪,大病医疗方面的纳税扣除额可以适当提高。

    对于身患大病的纳税人来说,每个月的医疗费用负担很重,但每月必须按照正常的税款金额预扣预缴,只有坚持到年底才能参加个税汇算清缴,拿回多缴纳的税款。对于此类的纳税人,政策中并没有考虑到他们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济能力坚持到年底的汇算清缴。我们建议对于身患大病的纳税人能够申请在每月预扣预缴时提前扣除。

    (四)赡养老人。目前,配偶一方年满60岁的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赡养,不在该项专项扣除政策的范围之中。这意味着纳税人在配偶去世或其他特殊情况下,需承担两个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却无法享受另一份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优惠。希望在今后的改进过程中,能将纳税人与其配偶进行关联,使得纳税人在遭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公正的享受到此项扣除政策带来的优惠。

    另外,依据现行办法的规定,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扣除限额,同时要求签订书面分摊协议,并按照协议执行。不仅增加了纳税人申报此项专项附加扣除的复杂程度,同时也加大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了审核难度。在国家要求加强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沟通的时代背景下,希望税务部门与民政部门可以推动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发挥监督合力。

    (五)住房贷款利息。根据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人群中首次买房,并且正在还贷的人群占35.44%,相当于超过1/3的家庭选择了买房,并且正在享受个人所得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中住房贷款利息的优惠政策。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又有对于“家”有一种执念,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选择贷款买房。个人所得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中的住房贷款优惠政策正是为了刺激逐渐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同时给予购房人群一定补贴的政策。但是,因为我国房屋价格极不均衡,东部价格明显高于北方,且根据购买房屋的类型不同地段不同价格有很大差距。问卷中有53.40%的人群认为首套房扣除数额为1,000元没有考虑到地区和房屋类型因素,希望个人所得税中住房贷款的扣除额能够随着贷款金额适当提高,相对减轻一些住房压力。

    (六)住房租金。随着房价的提高和劳动力流动的加剧,租房难租房贵也成为了现阶段人们面临的问题。个人所得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中的住房租金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政策。调查人群中,租房人群占7.70%,占的比例不够高,对总体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65.53%的受调查人群认为住房租金扣除和住房贷款扣除不能同时享受,这样会加剧社会的贫富不均。个人所得稅专项附加扣除经过修订后,不允许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同时扣除,有助于引导社会公平。

    四、结语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实施是国家一次伟大的实践,意义深远;其进一步发挥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推动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施细节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优化实施,及时调整,才能逐步减轻我国公民的税收负担,促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政策影响及优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0).

    [2]吴旭东,王晓佳,宋文.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2).

    [3]叶俊,饶海琴.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家庭课税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3(21).

    [4]莫小爱.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实施策略研究[J].纳税,2020.14(6).

    [5]刘京娟,肖伊.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制度设计探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2(6).

    相关热词搜索: 扣除 个税 项目实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