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小标点引出的大困惑

    时间:2020-12-06 10:02: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子凌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出文字时,没有同时创造出标点符号。在19世纪以前,我们先人的文章几乎都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后人在阅读他们的文章时,往往弄不明白原意,导致各执一端,产生分歧。笔者在讲授韩愈老先生的《马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一文时,就对文章最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的理解产生了困惑。

    由于课本没有专门对这两个“其”字作出注释,只解释了“其真无马邪”句:“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翻阅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亦无对两个“其”字的单独注解,只是在“参考译文”中有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可见,编者是将第一个“其”字译成了“难道”,将第二个“其”字译成了“其实”。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李小芹主编,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7月版)中,对“其”字的用法作了详尽的说明:

    第一,用作代词。共分八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4)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5)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6)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7)自己的。(8)那样。

    第二,用作副词。共分四种情况:(1)恐怕;
    大概。(2)难道;
    岂。表反问。(3)可要;
    应当。表祈使语气。(4)加在“如……何”之前,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相当于“将”“又”。

    第三,用作连词。共分两种情况:(1)表选择。相当于“还是”“是……还是……”。(2)如果、假如。表示假设。

    第四,用作助词。只有一种情况: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

    将《教师教学用书》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相比照,第一个“其”字译作“难道”,与用作副词的第二种情况相对应,表反问;
    第二个“其”字译作“其实”,与字典中所有情况都不相对应。如果单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也似乎并无不妥。可是,就在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在说明“其”字用作连词表选择时,选用了两个例子。(1)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愈《祭十二郎文》:“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由此可见,两本书的编者对这两个“其”字的理解相差甚远。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分歧的呢?经笔者比较分析,发现这与编书者在断句读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关。那些将这两个“其”字译作“是……还是……”的书本,都在“其真不知马也”句后使用问号(如《古文观止》学生版,贾平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韩志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除此之外其他书本都使用句号或感叹号。

    那究竟使用哪个标点符号才恰当呢?韩愈早已作古,无法询问其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分析他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作出推测的。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都无法如愿。后来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萌生了“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并写下了此文,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伯乐不常有”,致使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了感慨及痛惜之情。第二段写千里马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千里马施展不出才能的原因。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结,表达了愤怒、谴责的感情。第三段勾画了“食马者”的愚昧专横,最后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流露出极其心痛及强烈的嘲讽之情。依此推测,文章最后一句不应该用问号或句号。假如用了问号,最后两句译作:“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这个选择问句,明显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基调不符。因为从全文来看,前面已告诉读者“千里马常有”,只是那些“食马者”不具慧眼,无法分辨出哪些是千里马罢了。这样明摆着的事实,最后已无需设此一问。假如用了句号,虽然没有影响读者对句子的理解,但却无法与作者的强烈感情相匹配(在笔者所见过各种版本的译文中,除了原文使用问号最后译文也用问号的除外,其余所有在原文中使用句号或感叹号的,都在译文时用上了叹号。设若古人“不叹”,现代人又何必“叹”呢)。笔者认为,在这里只有使用感叹号,才能切合作者当时的感情。事实上,很多人也是这样使用的,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0版)、黎娜等主编的《唐宋八大家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等书本,都在这里用上了感叹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后两句应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作: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将第二个“其”译成副词“恐怕”,比译成副词“其实”更好。一来切合用作副词的第一种情况;
    二来用推测的语气来表达对统治者面对人才而不识得人才的辛辣讽刺。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热词搜索: 标点 引出 困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