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此时有声胜无声

    时间:2021-01-12 04:46: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振涛

    人类走进了集所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全覆盖叙述形式一一影视艺术时期。编剧讲故事,导演说理念,演员扮人物,舞美造天地,基于一个让各方面都生动起来的整体之中,音乐不可或缺。你能想象《我不是药神》的主人翁于被捕之际千千万万癌症患者默默送行时没有音乐的沉重烘托吗?你能想象《风声》的留守者追忆逝去女伴的回眸而没有难以言表的弦乐低徊吗?你能够想象《教父》没有马斯卡尼《乡间骑士·间奏曲》的长旋律以及《柔声轻诉》的歌声以辨别这不是法国而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曲风吗?你能想象《动物园长夫人》纳粹统治下藏于暗室的犹太人聚于一庐没有低吟祷歌吗?你能够想象《一九一七》一片英国士兵在寂静丛林中倾听男声民谣以使战前压抑雪上加霜吗?那是无以言表却靠声音堵到心头的石块,令画面平添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强力音效。就在《我不是药神》的送别之际,就在《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角伫立船头张开双臂之际,就在犹太人聚于一庐闭目祷告之际,音乐来了!无法触及的深度,折旋灵魂,溢满心间。人们心甘情愿上配乐的当,心随律动,悬起来、掉下去、浮上来、沉到底,精准地踩在各类艺术家与作曲家联手埋下的泪点上。画外音效,呼风唤雨,令千万双明眸,朦胧婆娑。对于不只用眼睛感受世界而是整体感受世界的观众来说,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失去了摇撼心灵的纵深维度和强有力的支撑手段。

    一、声音撩拨眼神

    豆瓣获得最高评分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段广播室擅自播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称得上把音乐推上至境的亮笔。莫扎特空中炸响,囚徒们举目仰望,常年幽闭的绝望眼神,流露出难得一见的憧憬。为了这一刻,蒂姆·罗宾斯饰演的主人翁安迪,被关了两周禁闭。同伴瑞德问:你是否度日如年?他回答:“莫扎特一直陪着我。”为了听一会儿音乐以及由此获得的灵魂飞升,他付出了巨大代价。整座监狱沉浸于莫扎特的画面,让我们的目光变温柔!

    “巴拉莱卡”(俄罗斯三角琴)弹拨的《日瓦戈医生》主题曲,半音在八度翻高后陡然出现,撩拨愁肠。日瓦戈厌恶政治,逃到瓦雷金诺。窗外大雪如絮,北风策策。尤里亚金图书馆里对拉拉的恋情,让他辗转难寐,坐以待旦。房外雪光莹莹,房内烛光炯炯。诗人瞳孔闪烁,笔下诗稿漫卷。那景象交织了“诗与远方”与“琴与远方”。我无数次弹过这首主题曲的钢琴改编版,每次一身鸡皮。虽然如此,依然无法替代巴拉莱卡颗粒般的大珠小珠。一颗颗砸在心坎上的大珠小珠,让我们的目光变温柔。

    《辛德勒的名单》的小提琴是整部电影压抑氛围的支撑点。导演斯皮尔伯格请来犹太小提琴家帕尔曼,把浸透犹太人伤痛的断肠声——两千年前逐出家园、流落世界、历经艰辛且在文化记忆上不忘故土的凄婉——一泻千里。这首曲子一定要听帕尔曼,犹太小提琴的每个音符都浸满心酸,那不是其他民族能做到的。“这里的区别正像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像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恩格斯语)电影音乐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撩起内容所应配置的相同当量甚至超量的情感。帕尔曼的小提琴,就是超乎当量的犹太哀痛。这首乐曲为世人钟爱,就在于它发挥了乐器以及演奏乐器的音乐家的族属潜能,把人类史上最哀痛的声音倾诉出来。如此断肠之声,怎不让观众的双目变为一片模糊。

    二、那时候讲究一部好电影要有一首好插曲

    一生能够记忆的好旋律,其实是个位数的。它们被记忆有意无意地挑拣出来,念念不忘。我们出生时就有一批电影插曲流传了,所以谁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钻到耳朵眼儿里的。然而,一旦钻进去,再也拔不出来。这类旋律不多。刘炽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歌唱祖国》,导演沙蒙的话成为作曲家指南:“有一天人们把电影忘了,依然记得这首歌。”二0一六年十月台湾龙应台到香港大学演讲,询问在场者,启蒙歌曲是什么,全场高唱《我的祖国》,一时引发热议。

    虽然当代电影不再把打断情节插入歌曲当作守则,但十几年前流行的电影,的确常有一首好歌。音画同步,源自寓言“高山流水”。听音辨乐,见山见水,积淀为一种知会或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如此,古琴的曲如此,电影音乐也如此。审美联觉,举世皆通。中国人的古老情结,被综合艺术一勺烩了。遂了中国人的愿!所以,影片中有首好歌,并非像有人所贬低的那样是因为中国人缺乏抽象思维所致,而是源自这个古老意象。别把具象思维形容得多么不好或低级,那也是一条审美途径。

    电影音乐具有艺术普及功能,中国人喜欢俄罗斯套娃般的搭配,巴望着一组镜头呈现时配搭一首好歌。老一代导演让人遂愿!电影《音乐之声》受人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像七个活蹦乱跳的音符一样的七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马车上高歌猛进的形象。七声音阶一样排列的座席,让所有人都能“看懂”乐理。你能说导演把“抽象乐理”化为七个小萝卜头的“具象”不是高智商?与其说那是过目不忘,不如说是过耳不忘!没有这首让人一听便能记住的歌,还真不是中国人想要的。据说一九八八年《红高梁》上映,莫言上街听见有人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偷着乐道:“这片子火了。”那时,一首歌真的成为判断一部电影能否火起来的标志。

    三、此时有声胜无声

    电影配乐,依功能而言,有烘托背景、调适节奏、连接时空、破题点睛等。主要略分三种,第一渲染气氛,第二推动情节,第三独立传世。

    先说第一种。《走出非洲》贯穿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这首乐曲是这件乐器的顶峰之作。单簧管的孤独与非洲景色的寂寥,配合得天衣无缝。荒外绝域,山高水深,配上单簧管,才能懂得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音效让森林湖水,贴附人文情怀。等到终有一天走进非洲,面对无声森林和死寂大湖,才能领略,音乐才是让竹林“万竿斜”、湖水“千重浪”的神器。没有木管的浑厚悠长,自然世界便人味尽失。画面上的雨,是忧伤还是疯狂,是“穿林打叶”,还是“风前横笛”,全看音响怎么配。如同屏幕上的沙漠,配上《新疆是個好地方》便是中国,配上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便是“斯坦”,配上非洲鼓便是撒哈拉一样。

    姜武主演的《完美有多美》,有段主人公独坐衾席、纹丝不动的镜头。让眼神没有死的,就是排排涌浪般的柱式和弦。表情不动,声音翻腾,那是导演要讲的另一种表情。有声让无声活起来,动的让静的动起来。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鼓点一样响彻阴森大宅的捶脚声,几乎成为幽秘情欲的隐喻。赵季平《菊豆》中京胡拉奏的翻来覆去的单调过门,变成压抑的另类表述。前者是单一非单调,后者是单调非单一。

    二0一八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插曲是老歌《夏天的最后玫瑰》。柔情似水的旋律与女主人的愤怒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初听不免怀疑,导演是不是把歌安错了地方。待到读完三封信,才心领神会:愤怒的面目之下,藏着一颗柔软的心。《夏天的最后玫瑰》成了解读女主人本真的弦外之音,暗合了中国人喜欢美好结局的一缕温馨。没有歌曲,无从解读。画外音效,无以复加。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电影《碟中谍》系列,采用“007”电影的配乐手法,减五度动机,贯穿全剧。一般人唱不准的音程,如同比才歌剧《卡门》的主导动机,增添了紧张度和不祥感。《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以及二0一七年上映的英国电影《敦刻尔克》,都采用沉重低音与圆号群的浑厚音响塑造气氛。后者的导演汉斯·季默,用重复法——弦乐短弓,拉出锯齿般的音响。原封不动、数十次重复的音型,如同赵季平的京胡过门,增加折磨人的痛苦度。这是典型的“节奏撕扯”。

    再看第二種。将音乐元素融入情节,充分调动演绎故事的功能。德国电影《偷书贼》,小主人公莉赛尔的养父汉斯,有架方形“巴扬”(键钮式手风琴)。莉赛尔到达的头个早晨,汉斯就在家门口拉巴扬。有了柔软工具,一老一小,沟通就容易多了。沉闷的日常,汉斯常坐在门口,拉琴解闷。油漆匠的生活,与一件乐器连接,使单调的生活有了不单调之处。“二战”期间投奔而来藏匿汉斯家的犹太青年马克斯,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拉手风琴吗?”最打动人的情节是,英军空袭德国,市民躲进防空洞。镜头扫过两壁,人人敛气息声,恐惧写在每个人脸上。此刻,汉斯用手风琴拉起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孤单的旋律,飘浮于长长通道中,把黑黝黝的地下照亮了!不该有的华丽,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地飘荡地穴,欢快节奏,透满凄楚。不起眼的手风琴,打通幽冥,点石成金,变地狱为天堂。

    汉斯终因得罪纳粹,被罚去了战场,再末归来。吵吵闹闹大半生的罗莎,抱着丈夫的替身——手风琴睡着了。最后的镜头,享年九十岁的莉赛尔,在客厅中心,摆放了一个玻璃罩,里面是演奏过寂寞、演奏过华丽、演奏过风声雨声、伴奏过吵吵闹闹的手风琴。一个符号,众力共生,贯穿全剧,无比炫目。汉斯和他的巴扬,挤掉了不快,把生活的杂调,放大为巨响!

    第三种的典型是《辛德勒的名单》《日瓦戈医生》《猎鹿人》等主题曲,均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成为不再依附其他介质的作品。约翰·威廉姆斯是配乐大师,创作过无数广为人知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哈利·波特》均出其手。他五次获奥斯卡奖,二0一六年获得美国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如同二十六岁的吕其明为影片《铁道游击队》所配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刘炽为《上甘岭》所配主题曲《歌唱祖国》,都成为人人传唱的歌曲一样,《辛德勒的名单》的配乐,已被列入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榜单,宣示了视觉不在、听觉犹存的生命力。

    四、醒耳洗目

    音乐是能以最快的方式找到与观众情绪相匹配的渠道。为什么画面配上音乐更让人泪目,为什么音乐配上画面更让人情不自禁?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完美答案,只知道在上述的情节呈现时止不住抹泪。电影结束了,还得让音乐再持续一会儿。这种感受是在家里看电视播放的电影后立马插进一段广告、打断了“飞一会儿”的感觉时才晓得的。音乐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心会掉下来!许多电影结束了,观众还要坐在那里发会儿呆。回不过神来呀!所以,故事完了,还得让音乐托着的心“飞一会儿”。

    一个时代总有一门艺术最得宠,千千万万最具才华的艺术家投身其中,把聪明才智、想象热情,贡献于此,让宠儿锦上添花,让骄子凤冠霞帔。在唐宋,这个宠儿是诗词;在元代,这个宠儿是戏曲;在明清,这个宠儿是小说;在当今,这个宠儿是电影。音乐进入电影,好像失去了独立性,却获得了单打独斗得不到的响亮。

    相关热词搜索: 有声 无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