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语篇语用预设分析

    时间:2021-01-29 10:05: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传播技术造就的新媒体语境下,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文本系统,新闻语篇的语用预设表现出异于传统语言学预设的特质,其发生发展有着语言发生发展的共有机制,又伴随着区别于传统语料的衍变特质。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言语实践,新闻语篇的语用预设既是一个言语实践结果也是一个语言输出中转。在新媒体语境下,大众新闻语篇的语用预设发生发展与算法分发、议程设置、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等互为因果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语篇;语用预设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086-03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已具8.54 亿规模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多达8.47亿、占比为99.1%网民通过手机上网[1]。技术手段的变革带来的是传播格局的变化,我们已处在一个新媒介时代。作为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介质,语言也在新语境下发生着变化,而且是如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手段一樣发生着剧变,不是语义的渐变而是一种语用突发,是一种新的话语格局下借助语境表达和理解的话语重构。在这样的语境下“从多元的、异质性的传播现象中发现新的研究主题,探索文本背后的意义如何建构、为何建构,成为传播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力”[2]。有别于传统语义的衍变方式,新媒体语境下语言预设更加呈现一种语境约束的“连续统”,语言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更隐蔽地发生于整个语境之中,甚至于预设本身就是语境的构成“诸元”。在新媒体语境下,立足于话语主体的重新划分,着眼于新闻语篇的叙事分析,以合适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特定语料可以管窥特定共时语境下语言预设的发生机制。

    一、技术变革催发语境革命与研究转向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新媒介往往宣告新的时代到来。从宏阔的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媒介带来社会变革,在交际和思维的重要介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的思维与交际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传播也带来了思维和交际的跨越式发展,语言也在传播中由于接触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传播媒介的环境变化产生了“加速度”。文字出现之前的语言传播是发之于口、闻之于耳的传播,人际之间的语言表达与接收还处于语音符号的“约定”向规则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语言的“传播力”与其本体一样显得比较孱弱,这一阶段的语言及其传播研究应当只归属于人类学的范畴。文字产生之后的手写传播阶段,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在时间和空间的留存上表现出极为强大的“传播力”,人本身也为之而惊叹,以至于不无夸张地描写文字产生的影响,《淮南子·本经训》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源起于唐朝的“邸报”应当是极早的语言纸媒形态。印刷术的出现最终带来的是纸媒的发展和语言报章体的出现。这三个阶段的语言传播随着人类活动的交际而展开,其间的语言接触变化往往随着媒介发展而发展,作为思维和交际介质的语言接触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电子媒介革命性地出现,语言本身的思维特性和交际特质便插上了翅膀,产生了超越以往任何媒介传播速度的“加速度”,而技术变革带来的语境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语言的接触及流变面临不同于以往的历时情境和共时格局。

    由于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勃兴,传统传媒技术形成不久的传播格局正经历着至为深刻的时代变革,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曾经无比牢固的“信息统一生产、统一分发”的模式被迅速打破,舆论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与此形成互文关系的是传统媒体绝对话语权的支配地位正面临解构;高达99.1%的手机网民比例,使得8.47亿人成为虚拟舆论空间和现实舆论空间迅速“融合”的传播介质,也使得传播成为信息、观念、情绪的“融合体”;而“随时随地”的移动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媒体的崛起和“野蛮生长”使得媒介生态、舆论格局颇有进入“后真相时代”的趋势;基于数字化生存的需要,算法生产及算法推送带来的是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议题同质化”,而这种“同质化”在带来社会公众群体极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语言变化的深刻语境。

    立足于传统媒体格局的功能主义研究在面临技术革命带来的新传播格局挑战的同时,也受到基于研究范式的指摘和拷问。传统媒体格局下因果机制判定、事件归因、责任归元等社会决定论思维依然在大行其道,但显然不足以解释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语篇的语用预设新态势由于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带来的传播主体多元化倾向,传播场域中新闻语篇这一叙事文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不再截然分明,各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情绪表达都有转化为传播场域叙事文本的可能,而这些立场的合群、情绪的表达都与新闻语篇这一大众话语的生产有着天然的默契。新媒体语境下,面向大众的新闻语篇更注重类型化的叙事,具有同一“新闻素”的事件描写及其评论都可以忽略时间跨度成为类型化文本,而智能媒体、算法生产及推送则是架设“信息茧房”的重要技术推手。在这样一个由话语群体、叙事文本、信息技术构建的语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语言“实验室”,信息技术在这个“实验室”里无疑就是“助推剂”和“发酵剂”。在新媒体语境下,短时间的言语实践中,相较于语义层面的惰性而言,语用层面是异常活跃的,语用预设尤其是新闻语篇类型化叙事的语言准备。

    预设是交际者之间彼此共同接受的、理解的信息或者命题,是交际者顺利交际的先行条件,是语境形成的话语设定[3]。德国哲学家弗雷格认为一个论断中会含有名称名词,论断和论断中所含有的名称分别具有含义和所指。弗雷格把论断所指归为“真值”。软新闻中的语用预设不同于弗雷格基于“真值”的语义预设,而是一种交际者之间的语用推理。软新闻中的语用预设是不涉及语义真值的言语与语境的关系,是作为话语先行条件的交际主体间的共识。语用预设的概念最早由Stalnaker提出,在这个意义上,语用预设被看作是交际者对于事件或命题的一种态度,是接受某一事物为真的命题态度;Leech认为预设可以看作是当说话者在说X时,认为Y是真的;Jackendoff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Karttunen认为预设是句子对语境的一种要求;沈家煊则认为,“预设不是意义中固定不变的、不受语境制约的成分,它是可以消除的,因此不可能是一种推衍关系”[4]。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语用预设不同于语义的稳定性,语用预设主要受语境影响,可以随语境产生,也可以随语境变化而消除,是不同于语义推衍的。

    王宇荣、项国雄从不同路径对留守儿童新闻、评论的分析可以作为语用预设分析的典型例证之一。该研究在同样的时间跨度上,进行了文本主题LDA聚类分析,比较了新闻网站的新闻文本和微博上网民的评论文本,研究认为“媒体微博初级文本因叙述的主题、话语情景不同,势必会影响民众评论的情感价值偏移,进而影响民众所建构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在样本中,网民评论话语的情感偏向即表现为情感值的波动”[5]。我们可以看到,微博的初级文本、网民的评论文本通过叙述主题、情绪性评论完成了语用预设,这个预设在两年的时间跨度上通过新闻语篇的选择性生产、选择性评价、选择性转发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主题聚类、情绪归集,进而强化了既有语境,甚或是建构了新的语境。

    由此,我们认为文本生产者的“命题态度”、文本消费者的“交际共识”是新闻语篇文本类型化叙事成行的“先行条件”。而由于语用预设本身的语境性、开放性及动态性,既有语境下的语用预设一旦形成也就成了新的语境,从这个意义而言语用预设本身也是语境的重要組成。

    三、新媒体语境下语用预设的传播功能人类交往依赖传播,超越“经验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媒介化社会”所呈现的往往是媒介传递的“真相”,由此甚至可以说“传播生成社会”[6]。从这个意义而言,“信息社会”中人们借助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看到的是一个传播生成的世界,语用预设在新闻语篇的生产中产生了“选择螺旋”[7]的语言原动力,进而在建构语境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建构着社会。因为“传统媒体与新兴的自媒体通过溢散与共鸣方式使热点事件达到扩音的效果。在扩音过程中,传统媒体更注重的是事实真相的还原,而自媒体更多的是对公众态度情绪的调度”[8]。新兴媒体的新闻语篇以挟新语境之势“溢散”影响着传统媒体,进而作用于社会,同时新媒体的新闻语篇通过选择具有共同预设的传统媒体语篇,以评论方式生成新的新闻语篇进行“反应”和传播,在传播的“选择螺旋”中同向发力,使得在语境中生成的语用预设继而成为新的语境,在反复的传播活动中,语用预设中同向的情绪、观点、立场把虚拟舆论空间和实际舆论空间建构成一个舆论融合空间。

    马尔库塞认为,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大众媒介助推了“单向度的人”的形成。新媒体的出现生成了新的传播格局,无疑解构着原有的话语权力架构,话语生产能力和文本消费资格兼具成为多数人的可能,“单向度的人”从技术形态上拥有了回复第二向度思维的可能。但新媒体语境下文本定制、算法推送共同编织起公众意志的“信息茧房”,往往使得人们再次丧失第二向度思维。而此中的公众意志生成所依赖的最初始介质——语言,应当是有所推动的。新媒体语境下语用预设的生成与算法分发、议程设置、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等互为因果关系。基于议程设置和新闻选择的算法推荐无疑是以语用预设为话语先行条件的。受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某类事件的发生概率高,使得语用预设在一定的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范围内完成,同时也搭建了“信息茧房”,形成了“回声室效应”。在这个语用预设与新媒体技术共同搭建的“回声室”,人们在不断肯定自己所持观点的同时,也与其他异己观点隔离开来。这种“回声室”的传播掩盖了部分真相,人们都固守着部分事实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事实了解的狭隘导致了网民个人观点的狭隘,进而导致群体极化效应。

    语言作为重要介质是用来思维的、交际的,是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的。“按照格赖斯(Grice)的会话理论, 每个有效的表达都要传达新的信息, 也就是都有焦点。而预设是语言活动中说话人预先假定有些信息对听话人而言是已知的, 或听话人能从说话人的话语中推导出这些信息来。因此, 预设的内容是已知信息, 在话语结构中通常是种背景信息。

    焦点和预设在话语中是密切关联的, 表层结构相同的语句, 预设不同,具体表达时突出的焦点便不同。虽然,对于焦点的分类语言学界存在着分歧,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承认,焦点不同,预设不同”[9]。

    为算法植入价值观应“注重人工智能型算法时代全民的科技素养与新媒体素养的教育……我们必须让教育和培训体系跟上时代发展,密切监测用户与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普及新媒体知识,培育新型人才”[10]。新闻语篇中聚类主题的语用预设分析应当是监测用户的重要而可靠的数据,也是新媒体语境的重要风向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4次)[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谷羽.语义网络分析法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及批判[J].现代传播,2019(4):155-159.

    [3]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研究[D].南开大学,2009.

    [4]沈家煊.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5]王宇荣,项国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基于新闻、评论文本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9(6).

    [6]荆学民.走向传播深处:“后真相时代”思潮的哲学检讨[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6-113+121.

    [7]赵新树.选择螺旋——一个传播学大理论、元理论、预测理论和预设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8(2).

    [8]姚广宜,郭晨雅.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J].当代传播,2019(3):86-89.

    [9]杨翠.预设分析与语言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3):169-173.

    [10]喻国明.如何为算法植入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8-09-21.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02-24

    作者简介:贾广瑞,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修辞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语境 预设 媒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